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2017-02-26赵海英
赵海英
(日照市泰禾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山东日照 276826)
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赵海英
(日照市泰禾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山东日照 276826)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园林等建筑的质量及美感,园林景观运用视觉元素进行相应的设计,不仅能够带给人们以视觉的享受,还能够传达设计理念,促进我国相关事业的发展。视觉元素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在我国园林景观的相关设计中,运用较为普遍,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园林的设计美感。因此现代园林景观设计需要加强视觉元素的运用。本文基于视觉元素基本理论,探究视觉元素的各个要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同时提出相应的注意事项,从而促进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发展。
视觉元素;园林景观设计;运用
引言
园林景观设计作为一门综合类学科融合了建筑学、园林学、公共环境学等学科的理论与知识,园林景观从设计到时间的过程不仅需要实现一定的园林绿化等功能需求,也应当具有一定的视觉传达效果,形成具有视觉冲击的美感。因此,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对园林景观的构成尤为重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科学合理的使用点、线、面等视觉元素既是为了满足园林景观设计的环境功能需求,也是为了达到园林景观的视觉传达设计效果。
1 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1.1 点的运用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点是最基本的元素,也是所有景观构图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例如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灯、雕塑、山、石、植物等都占据着重要的作用,所谓点状设计没有明确的界限划定,只要是面积较小,形状不大的要素都可以视作点状设计物体。点状设计有多种多样的途径和功能,如功能点状设计主要起到功能性作用,例如桥梁、岛屿等设计景观;装饰性点状设计主要是为了视觉上的美观,例如群植物、片植等,这些都是装饰性点状的设计。作为点景的景观小品根据点的聚积性及其焦点特性,可在十字路口中间,在绿地或景观建筑的一角,在道路轴线的起点、尽头,或在广场中央等,成为观众目光的焦点。点状物体在设计的时候也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造型,例如点对称、渐变、虚实结合、重复等方式,由于点的形态较小,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往往和线、面等形成组合形态。
1.2 线的运用
线是由点规则状态下形成的,是点在形同方向相同排列下形成的,也就是说线是点在规则状态下形成的轨迹,当然线也有自己的特点,线有长有短、有直有弯、有粗有细,长度和方向就是线最主要的特征。线在感官上能够给人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例如线的力度、移动、弹力、速度等形态。线能够引起人们在视觉上的感官,有自己的独特性,线使用得当能够提高其美观度,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对景观产生破坏和不和谐。在线条运用中,不同线条在景观组合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园林中有特定的线的景观元素,如灯、围栏、长廊、道路、长桥等。线的直性特征在景观中能够给人一种坚毅、刚正的特征,能够表达景观的严肃性。另外线条还能够彰显园林景观的主体性,如城市中心公园、纪念性公园等都以线性元素为主。线在景观中是较为常见的,线条的搭配也是多种多样,线条的形态、方式、动态都能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1.3 面的运用
面是由线组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其视觉效果要大于前面两个的视觉效果,这是由于面元素本身能够拓展园林的空间,营造一种空间氛围,而且面元素还具有立体感。设计师在利用面元素的过程中,往往会加入自己的创新,让面元素运用的更为具体生动,比如将水面与地面相互结合,营造一种交错的视觉感受。我国园林具有很古老的发展历史,古代官员为了修身养性,一般会将自己的府邸种植花草,布置亭台楼阁。比如,在“红楼梦”中,对大观园的描述,不仅表现了清朝人们的普遍审美,对于今天的园林设计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管是古代的园林设计,还是今天的设计都十分重视点元素、线元素、面元素的运用,通过将这三者的元素进行融合,不断提高园林的审美趣味。
2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绿色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于园林等建筑的美感。当前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中对于视觉元素的运用还处于初级阶段,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理论与实践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传统园林在设计规划的过程中,较多重视了其功能性,而忽视了其审美力度,设计师要结合视觉艺术的不同特征,对景观进行设计,促进园林事业的不断发展。
[1]王芳.论苏州园林景观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6,05:95~96.
[2]庞倩雯,朱星星.园林景观设计中视觉元素的运用探讨[J].建筑技术开发,2016,01:157~158.
[3]张翠萍.视觉艺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6,16:70.
[4]刘相梅.园林景观设计中视觉元素的运用[J].建材与装饰,2016,30:77~78.
[5]钟华东.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6,20:85.
TU712
A
1005-7897(2017)10-0074-02
2017-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