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成为高考的重要内容
2017-02-2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成为高考的重要内容
李兵
高考上连着高等教育,下连着基础教育,高考内容不仅关系到高校选拔人才的质量,而且对基础教育教学有着非常鲜明的导向作用。自1977年恢复以来,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对基础教育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决定了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内容。在高考的引导下,中国的基础教育水平整体上有了质的跃升,全民族的知识水平、文化素质都显著提高,这一点必须充分肯定。
然而,高考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高考“考什么”会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部考试中心确定高考内容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高考评价体系,贯彻‘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核心立场,把握和谋划好改革的整体布局,解决好‘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姜钢、本刊编辑部:《扎实推进高考内容改革助力提高教育质量——专访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载《中国考试》2017年第1期。)而高考内容如何实现“立德树人”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要成为高考内容,而且其分值会越来越大,这是高考恢复40年来考试内容的重要变化。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决定的。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化是精神的载体,是民族的血脉。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在5 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创新的智慧结晶,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支撑,是中国向全世界昭示文化自信的内核。而广大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主体之一,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显得尤为迫切。
为落实中央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教育部在2014年3月正式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不仅明确提出了青少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而且提出了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要求在高中阶段“以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与教学直接相关的内容有“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认识中华文明形成的悠久历史进程”“了解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等。在具体课程要求方面,教育部要求在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也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指导性纲要虽然没有规定高中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具体内容,但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这一部分中,明确提出了“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也就是说,2014年3月,教育部就已经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成为中考和高考的重要内容,这是非常明确的信号。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不仅标志着中央已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提升为从国家层面实施的一项精神文明工程,而且其中提出的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点任务”为高中教学和高考内容的选择指明了方向。比如,该文件第九条提出“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第十二条提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该文件涉及的诗词、戏曲、书法、传统节日等相关知识都属于高考考试大纲所提出的“古代文化常识”范畴。
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学习都是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初中学生在三年学习之后要参加中考,高中学生学习三年之后要参加高考。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是2014年正式发布的,到2017年中考、高考时,正好是三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否真的会成为2017年高考内容也就成了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关注的焦点。2016年10月,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的《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对这一焦点问题进行了明白无误的回应,在“主要修订内容”部分第一条即明确规定:“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比如,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在汉语中增加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等内容,在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在各学科修订内容中,语文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数学则增加了数学文化的要求。这也就是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已经正式成为2017年高考语文、数学的考试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在2017年高考各科试题中都有比较充分的体现。比如,在全国I卷的语文科试卷中,“古代诗歌阅读”部分选取了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试题要求考生赏析诗中“下笔春蚕食叶声”的精妙之处,这不但可以考查考生对欧阳修人才选拔主张的了解程度,而且要求考生对古代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考试的相关知识也有相当的了解。因此,通过这道考题,既可以考查考生的古代诗歌鉴赏水平,也能考查考生的历史文化常识。在全国I卷的英语科试卷中,要求考生给正在学习汉语的外国朋友写封邮件,告知上课计划,内容包括学习唐诗和了解唐朝的历史。这道题既可以引导考生积极参与中外文化交流,又可以考查考生对唐代历史文化的掌握程度。全国Ⅰ卷数学科试卷的第二题以中国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为原型,设计几何概型以及几何概率计算问题。全国Ⅱ卷数学科第三题从中国古代数学名著《算法统宗》引入,阐明试题的数学史背景。这既可以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也能让考生体会中国古代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全国Ⅱ卷语文科作文题要求考生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等六句中选两三句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以考查考生自主思考、文化传承的能力。
因此,从2017年的高考考题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在高考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其在各学段教学内容中的分量一定会越来越重,在高考内容中所占比重也必然会增加,这是恢复高考以来,高考考试内容最重要的变化之一。
尽管如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文、史、哲、艺术、生活等领域,所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选出合适的内容作为高考命题,在命题中准确考查考生的能力,并且让考生将这种能力在笔试环境中体现出来,就成为高考命题的难点了。这不但要求高考命题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全面、深入的认识,而且还需要加强对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内容的研究,选择适合基础教育阶段开展教学和学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并使高考真正成为引导中小学学生学习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家国情怀、提高人格修养的推动力。唯其如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考考试内容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新高考招生制度试点改革跟踪与评价研究”(16CGL059)资助。]
李兵,湖南浏阳人,教育学博士,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