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带一路”建设对外拓展的总体格局
2017-02-26杨英,谭松
杨 英, 谭 松
论“一带一路”建设对外拓展的总体格局
杨 英, 谭 松
当前学术文献对“一带一路”建设关于对外拓展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战略、“走出去”和“走进去”等方面。目前,“一带一路”建设呈在沿线地区投资尚处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战略性格局、投资成功率有待提高和一定程度上助推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等特点。“一带一路”建设在对外拓展总体格局方面,必须定位于“走出去、扎进去、连起来、调上去、撑得开”的所谓“十五字”战略思路。“一带一路”对外拓展总体格局的构建,必须进行系统谋划、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充分利用广泛的华侨资源。此外,“一带一路”建设还必须高度重视并促进与欧美经贸合作等。
一带一路 走出去 扎进去 调上去 连起来 撑得开
一、 “一带一路”对外拓展格局问题的研究视角呈现多元化态势
早在2000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就正式提出了“走出去”战略。之后,国家又将“走出去”战略纳入四大新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城镇化战略、人才战略和“走出去”战略)之中。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领导人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5年3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和商务部三部委又联合颁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更进一步推动了关于“一带一路”建设问题的研究。学术界对于“一带一路”对外拓展格局的研究视角呈现多元化态势。从经济学范畴来看,大致可归纳为宏观战略研究、“走出去”“走进去”等几个研究主题。
(一)宏观战略研究
在宏观战略研究方面,主要是在前几年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如王洛林分析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体制和机制及中国参与其中的基础和条件的重大变化,认为建设“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外开放在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并阐述了“一带一路”建设需遵循的原则、挑战与风险。*王洛林:《关于“一带一路”的若干问题》,载《国际商务研究》2016 年第4期。张乃根在分析“一带一路”视野下国际经贸规则重构的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应对国际经贸规则重构有效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若干策略。*张乃根:《“一带一路”倡议下,重构国际经贸规则》,载《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第6期。顾学明从比较优势研究入手,探讨“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增强世界经济发展动力的模式及其相应的治理机制。*顾学明:《深耕“一带一路”拓展全球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境界》,载《中国外资》2016年第4期。杨英、刘彩霞在揭示“一带一路”下对外投资与国内产业结构关系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与建设节点。*杨英、刘彩霞:《“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升级的关系》,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张茉楠在分析“一带一路”的战略逻辑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创新模式思路全面提升“一带一路”战略的若干政策建议。*张茉楠:《“一带一路”重构全球经济增长格局》,载《发展研究》2015年第5期。
(二)“走出去”研究
在“走出去”研究方面,主要涉及国内过剩产能的转移、传统优势产业的继续向外发展以及配合“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相关行业的“走出去”问题。如赵明亮、杨蕙馨以产能过剩问题相对突出的钢铁业为例,从国外需求拉动角度应用UNCOMTRADE商品贸易数据进行微观分析,发现中国向“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额明显要高于向“一带”国家的出口额,并指出“一路”沿线国家及“一带”沿线发展中国家应是未来一段时期中国过剩钢铁商品主要的潜在出口市场。*赵明亮、杨蕙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钢铁业过剩产能化解: 贸易基础、投资机会与实现机制》 ,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年第4 期。李淑静、贾吉明、王秀丽研究认为,不论是基础设施水平普遍落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还是基础设施水平先进的发达国家,都对本国基础设施建设有着巨大需求,对外工程承包业务拥有广阔的国际市场。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应加大走出去的力度和广度。积极参与全球基建业务有利于解决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瓶颈问题,有利于中国优质产能向海外转移,带动中国国内经济发展并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福利。*李淑静、贾吉明、王秀丽:《“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走出去”研究》,载《现代管理科学》2015 年第7 期。卓丽洪、郑联盛、胡滨发现,主要发达经济体如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基本都建立了政策性金融机构以支持本国企业和产业“走出去”的制度框架,并受其启发,相应地提出了两个政策建议。一是在新形势下,中国应充分借鉴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和产业“走出去”的经验,重新定位中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功能,创新金融支持的模式,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支持企业和产业“走出去”中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二是各省和地区的“走出去”,要结合自身经济特点,制定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的计划。*卓丽洪、郑联盛、胡滨:《“一带一路”战略下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企业“走出去”研究》,载《经济纵横》2016 年第4 期。许德友在广东参与和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具备良好的历史渊源、区位条件和产业优势,以及巨大的开放引领作用和经贸合作潜力,从省级层面制定方案全方位对接并落实这个大战略的背景下,提出了以“自贸区”和“优进优出”深化贸易合作,以制造转移和基础设施建设引领“走出去”,以华侨港澳等“超级联络人”打造营商优势等发展建议。*许德友:《以“一带一路”广化深化广东开放型经济》,载《汕头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年 第1 期。张静提出了湖北省融入对接“一带一路”的思路和空间布局,重点探讨了湖北融入对接“一带一路”的推进路径和保障措施。*张静:《“一带一路” 战略下的湖北发展举措研究 》,载《湖北社会科学》2016 年第3 期。
(三)“走进去”研究
“走进去”即指“走出去”的企业及项目能在东道国成功地“扎根”。至今,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关于“走进去”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走进去”是中国企业适应国外各方面环境,规避投资风险的需要。如蔡昉认为,中国企业家们要学习当地政治经济、投资环境、法律条文、制度标准,培养专业人才,是减少对外投资风险的重要条件。*周德利:《蔡昉:企业是“一带一路”主体和载体》,载《商业观察》2015年第5期。其二,“走进去”是企业本土化、长远化发展,实现双赢的需要。如赵磊建议,加大在沿线国家就地取材、就地用人的比例,建立相关产业园区,加强基建之后的项目运营和管理。一方面,通过海外投资,解决中国优势产能的出路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沿线国家工业化进程,共享工业化和现代化,提高项目附加值,夯实双方合作基础。*赵磊:《 找准“一带一路”的十大痛点》,载《学习时报》2015年6月刊。其三,“走进去”有利于输出中国标准,提高国际影响力。以高铁技术为例,2015年11月中旬,正式进入实施阶段的中老铁路全线采用中国技术标准,使用中国设备;中国一直力推泛亚铁路建设,推出了首个高铁“中国标准”,有望将其推广至引进中国高铁的马来西亚、印度、俄罗斯等国,倘若成功,泛亚铁路“中国标准”将极大地增强中国高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此外,“走出去”项目的布局能否构成以中国为核心的放射状体系,自然也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一带一路”中的“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包含着均发端于中国,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经中亚、西亚到达波斯湾、地中海,和经东南亚、南亚到达印度洋与海上丝绸之路对接的三个基本走向;“一路”,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从中国沿海港口经南海到印度洋并延伸至欧洲,以及从中国沿海港口经南海到南太平洋两个重点方向。“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端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端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涵盖的64个国家当中,包括5个金砖国家和G20集团近半数的成员,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由于各个国家分布在产业链的不同位置,国家间的合作必将有利于资源、市场和技术的优化配置,“一带一路”战略中的“连起来”也为题中之义。张军、陈瑾、赵小杰认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赋予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更加广泛的内涵和新的发展机遇,把世界上经济最具活力的亚太地区、资源丰富的中亚地区和经济发达的欧洲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将极大地推进这些区域国家间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区域的双赢合作。*张军、陈瑾、赵小杰:《 “一带一路”与新亚欧经济带建设》,载《企业经济》2015年第11期。
“一带一路”建设应该是一个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多方面的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一般性的宏观格局、“走出去”“走进去”等方面的研究,尚未涉及系统探索“走出去”总体格局的相关问题。
二、“一带一路”建设对外拓展任务艰巨
“一带一路”建设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不断地推进着。2000年前后,国家开始推行“走出去”战略及实施相关的鼓励政策之后,中国的“引进来”与“走出去”便以“齐头并举、相互促进”的方式发展。加入WTO之后,进一步促进了国家改革开放,密切了国民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更推动国内企业到境外投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开始正式公布对外投资统计数据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只有27亿美元,而到2013年便已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其中非金融投资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速度高达22.8%;2014年全国对外投资规模已首次超过吸引外资规模,从而跻身资本净输出国之列;2015年,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4.7%,创下1 180.2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值,从而写下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连续13年高增长、年均增幅高达33.6%的良好纪录。至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已越过万亿美元大关,达10 102亿美元。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2015世界投资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2016年世界投资报告》,2016-10-09,https://sanwen8.cn/p/4019TWO.html。,2015年中国对外投资流量已连续第3年居全球国家(地区)第3位,存量则位居世界第8位。然而,这些指标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所占的份额依然很低,反映“一带一路”建设仍处较低水平。
(一)对“一带一路”沿线贸易及投资尚处起步阶段
目前,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大、行业较全且呈全球化分布式的特点。截至2015年,中国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共有1.6万家境外企业,投资覆盖率达到72.7%,其中对亚洲、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也分别达90%和85%,其中又有约80%是分布在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而分布于发达国家仅占约20%;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绝大部分投资流向商务服务、金融、批发和零售、采矿、交通运输和制造六大行业(累计投资存量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88.3%)。这已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颇为坚实的现实基础。但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角度看,2015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贸易量仅9 955亿美元,占整个对外贸易总额的25.1%;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5个国家和地区的6 532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其中,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的直接投资额合计148.2亿美元,同比增长18.2%,仅占总额的12.6%。*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2016-2020年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深度调研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http://www.docin.com/p-1588322646.html。可见,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的贸易及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尚未形成战略性格局
虽然,《愿景与行动》为“一带一路”战略确定了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和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并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等亚欧区域合作等五大战略方向;相应地规划了由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六个经济合作走廊(新亚欧大陆桥、中俄蒙经济走廊、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进行“落地”支撑,并且具体推进了在中亚、南亚的大量投资,已开始拉开以道路建设、港口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及资源开发为主的战略布局。但因未对“一带一路”沿线建设作系统具体的规划安排,因而国内企业整体上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尚未能与国家战略完全配套,“走出去”活动在“一带一路”战略性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如“五大战略方向”之间的战略关系及“六个经济合作走廊”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均是一笔极不清晰的“糊涂账”;许多“走出去”的企业及项目,在对资本输出区域、产业领域、输出方式等基本问题都没搞明白的情况下,便已贸然行事。
(三)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成功率有待提高
越是宏大的战略,越是需要谨慎务实。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政局动荡及文化冲突的原因,“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环境较为复杂。如在地缘政治上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的地方势力强大、分裂主义及极端主义盛行;俄罗斯一直视中亚几个国家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对外来活动是否触及其地缘利益防范意识特别强烈;印度对阿富汗持续增加的援助使这一地区的推进存在变数;美日对缅甸民主转型的介入和对菲律宾的支持等使南海周边投资环境呈复杂化;印度正在不断增加对斯里兰卡的影响力,政局较为复杂。缅甸对中方水电站及铜矿项目的围堵、斯里兰卡的新政府对中国在斯里兰卡的港口项目的态度等,均或多或少都与该地区的政治局势的不确定性有关。更为重要的是,不少国内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投资,因缺乏对市场及其营商环境的调查与研究,对东道国的商机、自身的优劣势、发展定位及竞争风险未作充分的客观分析,对投资项目的贸易风险、投资风险、汇率风险、道德风险、操作风险等缺少系统分析,就盲目到境外投资。结果导致其对“热点”地区或“热门”产业盲目跟进,“水土不服”现象并不鲜见,形成所谓的“寻热效应”,从而陷入了所谓的“走出去”陷阱*张汉亚:《“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进入新阶段》,载《区域经济评论》2016年第5期。。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建设布局及投资的推进质量不高,必将成为整个“一带一路”战略有序推进的约束性因素。
(四)一定程度上助推调整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推进的经济合作区约75个,其中一半以上是与产能合作密切相关的加工制造类园区,建区企业累计投资70.5亿美元,入区企业1 209家,合作区累计总产值420.9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14.2亿美元。这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纺织、服装、轻工、家电等优势传统行业部分产能向境外转移。虽然,中国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对直接投资的贡献日增,但是由于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投资的整体规模小及投资效益等问题,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的作用至今尚未显现*杨英、刘彩霞:《“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升级的关系》,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三、构建“一带一路”对外拓展总体格局应定位于“十五字”战略
“一带一路”对内是一个战略,对外则是一种倡议。根据《愿景与行动》中国家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宗旨、原则及框架思路等的设定可知,作为倡议,“一带一路”具“互利、共赢、共商、共建、共享”的特性;而作为一个战略,则一定是涉及全局性、长期性及系统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好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在对外拓展方面的基本战略思路,必须定位于“走出去、扎进去、连起来、调上去、撑得开”的所谓“十五字”战略主线上。
(一)走出去
“走出去”是指国家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及政策引导,鼓励国内企业到沿线地区进行发展,以使其在国际平台上整合资源及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有效地走上全球化的轨道。十多年来,国家通过相关的政策引导及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现已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但其中在“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走出去”的份额尚较为有限。目前已有大量的学者作了相关研究,其中王洛林从经济全球化的机制、体制及中国参与其中的基础及条件的变化、能源结构、地缘政治及中国对外经贸结构等多方面的研究最为系统*王洛林:《关于“一带一路”的若干问题》,载《国际商务研究》2016 年第4期。。至今,学术界和政府对“走出去”的诸如国别选择、进入领域及方式、国内外联动模式等基础性问题的认识,仍然未能清晰指引“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实践。
(二)扎进去
社会各界一般称“走进去”,本文称“扎进去”,意为企业及其投资项目在东道国“扎根”的意思。“扎进去”指“走出去”的企业及项目,能够在国家“一带一路”的宏观战略引导下,遵循市场原则及与东道国“互利、共赢、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成功地在东道国打下根基且得到预期的良性发展。考虑到沿线地区各国家及地区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具极大的复杂性,以及以前国内“走出去”效果并不显著的特点,国家从宏微观层面均应高度重视“走出去”如何适应不同沿线地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即“服水土”问题,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及促使“走出去”的企业及项目能在健康运营并有效地融入东道国的经济体系的同时,成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节点建设的重要支撑。
(三)调上去
“调上去”指通过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国内企业能够更好地利用国内及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在沿线地区高效地配置资源,从而既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也带动沿线地区产业结构的提升。据统计,2014年中国境外企业向投资所在国缴纳的各种税金总额达191.5亿美元,雇佣外方员工83.3万人,其中来自发达国家的雇员13.5万人,较2013年末增加3.3万人*张汉亚:《“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进入新阶段》,载《区域经济评论》2016年第5期。。“一带一路”建设能有序化,“调上去”将可以有效地启动、推动国内企业“走出去”,以带动国内及“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应机制。
(四)连起来
“一带一路”建设除了要做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外,更应从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高度出发,做好“连起来”的文章。“连起来”包含两个不同基本向度的含义。一是对外,指国家及“走出去”的企业在沿线地区建设的基础设施及经营的商业项目的布局,应该尽量选择在区位重要、集散潜能大的关键的节点上,并且每个节点之间能够相互呼应,形成互联、互通的带状经贸网络。这有利于将沿线地区各个关键节点有机地连结起来,以使“一带一路”能够建设成为中国经济全球战略的核心框架。二是对内,加紧建设各“一带一路”核心区、综合枢纽、对外开放重要窗口、开放合作区及“排头兵和主力军”,在增强其对内辐射功能的基础上,将全国各经济区域连结成一个与“一带一路”相互衔接的经济体系,高效整合国内外资源。
(五)撑得开
“撑得开”指以“一带一路”为着力点,经济拓展向全球化伸张和渗透的战略部署。“撑得开”是考虑到“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适应当今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一种战略考虑。*王洛林:《关于“一带一路”的若干问题》,载《国际商务研究》2016 年第4期。“一带一路”建设作为长远的发展需要,汇入全球经济体系并于其中整合战略资源将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一带一路”应该是中国经济整体战略中的一种阶段性的发展战略。为此,“撑得开”主要应该是着眼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若干年后,中国于沿线地区可能已形成坚实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基础,再向其他拓展市场空间及格局的更为长远的谋划。国家于2015年颁布的《愿景与行动》,从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全球化,文化的多样化及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趋向,系统地分析了“一带一路”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国民经济及国内企业“走出去”以实现经济政策协调等方面所涉的问题。但从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以推进中国国民经济全球化方面看,“一带一路”战略必须立足于构建中国更好地向欧美及东亚等国“撑开”的态势并增强相应的张力。
四、有效构建“一带一路”对外拓展格局的措施
根据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布局、基本态势和“十五字”战略的发展要求,推动“一带一路”对外拓展总体格局的有效构建,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系统谋划
“一带一路”对内应该是能够调动举国资源共同努力的一个战略,以引导举国上下组织资源以实现战略目标;而对外则应该是能够引起各方共鸣和积极参与的一种倡议。然而,从2015年3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和商务部三部委联合颁布的《愿景与行动》看,其行文形式上更像是一个战略报告(但因有倡议的功能,战略分析并不系统,可谓是一个“非典型战略报告”),而并不像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倡议报告。作为一份倡议报告,它没有摆脱倡议方单方的既定的设想,没能从多方共同谋划的角度进行构筑。为此,建议国家从三个方面对“一带一路”战略进行系统谋划。一是,以《愿景与行动》为蓝本,按倡议书的行文格式与要求,重新撰写符合国际惯例的相关倡议书,并与沿线地区各国联合制定相关的行动文件。二是,“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长期性、全局性及系统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其实施需要有较为具体的谋划作支撑,但当前关于“一带一路”的战略谋划原则性的考虑多,而具体的规划文件及指引少,为此应尽快对“一带一路”建设进行综合及专项等多层面的规划,以具体引导国内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及各机构进行高效的系统投入。三是,“一带一路”建设规划应包括对沿线主要发展节点国家和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容,以最大化提升节点所处的国家的包容和支持。四是,考虑到“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状况的复杂性,国家需要尽快按“一带一路”规划要求,系统推进沿线国家与地区间关系,以优化“一带一路”建设的外部投资环境。
(二)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
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进行投资与发展,中小企业因资源的原因,单独“走出去”很难成功地“扎进去”;而大企业虽拥有足够的发展资源,没有众多中小企业的支持也无法卓有成效地得以发展。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特别是在其关键节点上进行投资与建设,不是一个企业或一个项目投资的问题,而往往需要众多的企业共同努力才可以成就。为此,“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由若干大企业作为龙头或领军人,通过产业的纵向及横向联系,带动大量的中小企业同时发力才能取得成功。具而言之,一是国家关于“一带一路”的发展规划应清晰地为大企业“走出去”提供指引;二是制定支持“一带一路”建设规划的产业政策时,应该考虑能同时对大中小企业产生激励,以促使大企业带领中小企业一起“走出去”。
(三)充分利用广泛的华侨资源
目前,海外有6 000 多万华人华侨,其中仅在东南亚便有4 200 多万人,占全球总数的68%。据统计,全球华商资产约有5 万亿美元,80%集中在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华商除经济实力雄厚,还有文化上的优势,兼通中外文化,所以可考虑利用华人华侨的优势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有利条件①廖萌:《“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机遇与挑战》,载《经济纵横》2015年第9期。。具而言之,一是,既通过各地的华人华侨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投资环境及相关信息,又利用华人华侨在当地的影响力,促使“一带一路”战略在沿线地区关键节点“落地”。二是,吸纳“一带一路”沿线东道国的华商参与当地的港口建设以及物流、临港经济、基础等产业的建设,以更有效地利用其对东道国投资的经验。三是,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华商银行资金实力雄厚的资源优势,为国内“走出去”的企业及项目提供更为充足的发展资金。
(四)高度重视与欧美的经贸合作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以铿锵有力但又迂回曲折的方式发展着。迄今,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在全球GDP的占比高达一半以上,其市场巨大,科技实力更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加强与欧美国家等的经贸合作,不但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可以加快推进我们的科技进步进程。为此,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除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外,还必须高度重视与欧美的经贸合作。具而言之,一是,制定“一带一路”战略时,必须将其置于全球战略的框架下,以强化“一带一路”战略的“撑得开”功能;二是,利用欧美西方国家多个国际性经济中心,高效整合国际资源,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责任编辑:于尚艳】
F125
A
1000-5455(2017)05-0028-06
2017-03-20
杨英,广东汕头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谭松,湖南株州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