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现代艺术中殖民文化心理的消除

2017-02-26郑先觉

江西社会科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殖民陶艺陶瓷

■孙 兰 郑先觉

论中国现代艺术中殖民文化心理的消除

■孙 兰 郑先觉

在西学东渐的进程中,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处于一种特定的以西方文化观念、艺术价值标准、审美评判尺度为主导的文化语境下。这是一种被西方“他者”化的殖民文化心理因素造成的现代艺术理念,它在潜移默化中瓦解着中国艺术家自身的民族艺术自信和艺术审美价值观。为此,构建本民族文化自信和消除殖民文化心理,将成为中国现代艺术能否健康发展和拥有国际话语权的关键。

民族文化;殖民文化心理;现代艺术;陶艺;文化自信

艺术作为审美文化活动的一种形式,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得以进行。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在改革开放谋求发展复兴的实践中,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文化势在必行。尤其是当前“全球化”浪潮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世界各地文化艺术的冲突与融合,其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无疑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了世界与本土之间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艺术家对世界文化艺术的思考提供一个重要的视角,以多维度的形式审视文化、艺术的整体性与全局性,进一步反思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以此构建本民族当代文化、艺术体系。[1]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现代艺术从内容到形式,并非一开始就主动参与艺术的全球化进程。因此,在当代所谓“国际化”的文化艺术活动中,中国艺术家并没有拥有自身的话语权,在积极参与现代艺术的“当代性和国际化”进程中,西方主导的艺术观念、审美标准依然是评判艺术作品优劣的主要标尺。

这种现象的存在,无疑会导致中国艺术家在审美趣味上的“西方化”,乃至在现代艺术创作方向上对文化身份的迷失,引起部分本土艺术家在西学东渐的进程中,不仅丢失了民族文化信仰、文化自信,而且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原有的艺术观念、价值标准,甚至包括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等。显然,这种依照西方标榜的规则或标准来参与所谓“国际化”艺术活动或学术交流的行为,最终将造成中国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艺术审美中失去自身的民族艺术语言,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一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艺术的殖民文化心理。事实上,这种殖民文化心理是一种奴化心理,它可以被理解为曾经被殖民化或半殖民化的国家对原宗主国表现出来的盲目崇拜,习惯于自甘下人、崇洋媚洋、唯洋是从、以洋为尚的卑屈心理,属典型的文化奴才心态,在文化上无论是审美标准、民俗风情、价值观,还是人格追求,都过于尊崇西方,以西方标准为荣和自我贬抑民族文化。[1]这种文化心理因素的产生将严重阻碍中国现代艺术的正常发展。

中国现代陶艺作为中国现代艺术形式中的一种,发展至今,从形式到内容都无法回避西方陶瓷艺术的影响。然而,在当代文化艺术全球化冲突与本土化交织、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化共处的文化语境中,中国现代陶艺在学习西方现代化陶瓷科学技术如改进制陶工艺、成型手段等技术的同时,消除西方殖民文化心理因素,反对欧洲中心论、逻辑中心主义,保持中华民族艺术上的审美自觉和传统文化意识上的自信,宣扬艺术多元论,这对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陶瓷文明、建构中国现代陶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尝试在分析西方殖民文化心理因素对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影响基础上,根据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现状及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以厘清中国现代陶艺中西方殖民文化心理的表现与根源,同时,本文将立足于民族陶艺文化视角来探讨建构中国现代陶艺理论体系的路径。

一、殖民文化心理在中国现代艺术中的体现

西方现代陶艺作为现代艺术中的一种形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伴随改革开放下的中外艺术交流,在80年代中期影响到我国。从定义上来讲,现代陶艺是指以陶、瓷或陶瓷混合材料等为主要媒介,跨越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定,作者对艺术创作内容的表现不再仅停留在原有器物功能性和客观形式上的再现,同时通过对艺术作品实用功能的弱化达到对个人主观意识和情感的自由表达的一种陶瓷艺术创作形式。从时间概念上,它是指相对于古代的一个时间维度;从其现代性来讲,它又是现代科技、现代主义文化、现代世界多元化交织的一种思想文化观念。在作品创作形式上要求打破陶瓷工艺上的局限性并提倡艺术的纯粹化,反对作品的实用性。中国现代陶艺发展至今,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是中国艺术在当代艺术国际化潮流中不可避免的遭遇。因为在国际现代陶艺活动中,对殖民文化心理的培养一直是西方文化殖民的一贯做法,造成西方现代陶艺在创作理念和表现形式上始终把持着国际现代陶艺的话语权和审美评判标准,促使西方审美观念时刻干扰着中国现代陶艺家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因此,可以说殖民文化心理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影响深刻、渗透深广,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以多样化方式在艺术活动中呈现出来,最主要的表现方式有以下三类。

(一)殖民文化心理在艺术作品评价体系中的表现

在当代艺术活动中,由于现代艺术评价大多以西方的审美品位与评判模式为标准,故而在任何国际艺术活动中总会带有严重的“西化”倾向,这就造成在现代陶艺学术评价体系中培养出一种崇尚西方的殖民文化心理。例如,在很多大型的国际现代陶艺展览中,带有“西化”文化特征元素,如所谓的“当代性”“观念性”“消费性”“泛艺术化”等贴近西方审美特点的艺术作品,总会受到评价机构的青睐,有着在活动中受到推崇与褒奖的优势。而有的艺术作品如果不符合西方审美评价体系的标准时,就等于背离了现代艺术中所谓的“当代性”“国际化”,不属于主流文化,而不受关注与推广。该现象尤其在国际的现代艺术活动中和我国的现代艺术作品展览中表现得非常突出,造成一些让国内观众无法理解与认同且内容不知所云的艺术作品经常出现在某些展览活动中,引起观众的好奇与怀疑。显然,这种殖民文化心理在现代陶艺活动中的表现是滑稽可笑的。

(二)殖民文化心理在现代陶艺作品形式中的表现

在一些国际化艺术展览活动中,观众经常能见到某些以“新、奇、怪”为特征的贴近西方标准的所谓“反传统”的现代陶艺作品备受推崇,此种现象自“85新潮”以后到20世纪90年代期间极为严重,其中出现了不少以追求“创新”“猎奇”“搞怪”“反传统”一类的艺术作品。[2](P63)如某一作品以中国景德镇的青花釉下彩绘结合西方的现代人体造型,虽然作者开创了青花彩绘形式在人体造型艺术中的尝试,是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一种实验,在形式上呈现出一种创新意识,从西方的审美角度来看,它的造型意识是反传统的,是材料在新艺术形式实践后的结果,体现出对一定形式美的追求和展现了艺术作品的当代性。但是,当我们立足于东方习惯的审美角度来审视该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时就会发现,这只是一种典型的“西化”艺术理念在中国现代陶艺中的呈现,缺乏中国文化的思想深度。又如作品《消费时代》,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生活物品为模型通过实物翻模技术创作出来,在艺术观念上表达了对消费时代的焦虑,但作品表现形式还只是停留在对西方现代陶艺的模仿和借鉴上,这是一种典型的殖民文化心理在我国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表现。因此,针对中国现代陶艺的表现形式中过度热衷于追求“西化”的现象,中国的艺术家们务必要保持高度戒备之心。否则,这种过度“西化”现象无疑会造成中国某些艺术家逐渐习惯于用西方的艺术观念、审美模式来进行艺术创作,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移植西方艺术观念来强化自身艺术作品所谓的“当代性与国际化”特征;有的人甚至通过挪用西方早已过时的现代陶艺语言的外在形式来宣示其个人作品的“当代性和国际化”的合理性,来标榜该艺术作品的一流水准和高格调。其实,他们已经深陷殖民文化心理的怪圈,丧失了对自己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如此下去,更会在国际文化艺术的舞台上失去话语权。

(三)殖民文化心理在人才选拔与学术会议中的表现

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国内的传统文化观和西方文化观发生剧烈碰撞后,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引发了强烈的文化认同危机,这种文化危机造成国内部分艺术家陷入一种对现代文化的迷惘中,加上西方科技文明的先进性所衍生的文化优越感,致使国内很多人才选拔机构对专业艺术人才的选拔习惯于以“西化”特征和“洋”身份作为考核标准,在相关的人才评价标准中,“洋”字似乎成了知识与能力的符号或代码。例如,中国某些高等艺术院校和学术机构在选拔专业艺术人才时,只要是贴上“洋”身份的学者、专家或是海归身份的人都有被优先选拔的机会。身份在这种机构内就如同一张带有特殊能力的名片,仿佛代表着他有超高的艺术创作能力与精深的学术水平。[2](P71)而如今的“洋”身份是一种“文化身份证”,带给大家的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文化观念,这是一种典型的崇洋媚外式殖民文化心理的表现形式。又如,在一些国际陶瓷学术会议中,某些艺术家不分场合地崇洋媚外,大肆宣扬西方艺术文化在审美观念和工艺技术上的优越性,并以观念性、抽离艺术的工艺性或相关的艺术形式作为现代陶艺创作中的重要表达语言,将本土艺术在传统成型、加工制作等技术上的不足夸大为文化缺陷,从而轻视乃至自贬中国陶瓷文化对世界现代陶瓷艺术发展的重要作用。这种总是以先入之见来鼓吹西方艺术观念的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典型的殖民文化心理的表现形式。中国自古以陶瓷闻名世界,在近代之前,西方世界都是以拥有中国瓷器作为炫耀的财富,而如今尽管中国现代陶艺在“现代性”“国际化”和工艺技术等方面可能落后于西方一些国家,但是,中国的陶艺家们如果因此削弱中国现代陶艺的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和个性,忽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对世界的贡献,以一种殖民文化心理对待中国现代陶艺,自觉接受奴化或异化,终将导致中国现代陶艺在未来的国际艺术舞台上失去自身的话语权。

二、中国现代艺术中产生殖民文化心理因素的根源

中国现代艺术中的殖民文化心理的产生可以说根源较深,因果关系复杂,既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西方现代艺术全球化扩张发展的产物,也不能片面地理解为中国改革开放造成的后果。从历史的角度看,自鸦片战争国门被打破,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帝国主义在军事、经济和文化上的侵略,给中国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消极影响。面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国人陷入集体的“本土文化自信缺失”,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了“崇洋媚外”、以西方为“圭杲”的现代转型之路。[3]当时,西方在以其强势的物质实力企图征服世界的同时,还不断地向世界推广传播殖民文化,东方在落后的社会现实与西方文明对比的悬殊差距面前,形成的自卑情结为殖民文化心理的产生培育了温床。而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致使我们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时候缺乏文化准备,导致在许多方面理论跟不上实践的步伐。在中国现代陶艺发展上,则表现为中国的陶艺家们逐渐习惯性地参照西方艺术的审美评判标准来发展自身艺术的学科建设与体系构建,尤其在制陶工艺、艺术教育等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发展中逐渐落后和被忽略的方面,为谋求生存和发展有必要参照西方进行一定的变革。从而造成西方的生活方式、道德取向、价值观念润物无声地潜入了他们的意识深处,这就为产生崇拜西方文明的殖民文化心理意识创造了一定的基础条件。[2](P128)因此,殖民文化心理的产生整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西方世界殖民化进程中外力推动下的被动“殖民”

从15世纪开始,以英国、西班牙、葡萄牙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全球扩张其殖民地,他们以给殖民地带来了先进文化和先进技术为由,来掩盖其侵略、掠夺、压迫和剥削弱小国家或落后民族的本质。至20世纪初,殖民国家和殖民地已占全球85%的陆地面积,由于西方各国侵占殖民地的不均衡和一些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导致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狂潮,甚至不惜发动两次世界大战。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现代化、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反殖民主义运动的高涨,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殖民地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大批亚洲、非洲国家相继独立。此后,以暴力和强权来实行殖民统治已遭国际社会唾弃,但西方发达国家并未彻底放弃殖民主义,而是充分利用其经济、科技和文化优势对落后国家和地区实施控制,使之继续充当其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最大限度地压榨财富。在当今和平时期,再发动赤裸裸的战争进行殖民侵略显然已不合时宜,随着西方强国战略重点的转移,文化侵略则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因此,当代西方霸权国家希望借助文化、艺术的某种形式来传递西方的意识形态,达到文化殖民的目的。基于现代陶艺的自身艺术特点,它恰恰成为传播媒介中最好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得到西方的充分利用。[4]

随着西方殖民文化机构通过操控一系列的国际艺术市场规则,将西方的艺术观念、审美趣味进一步渗透到各种艺术活动规则中时,西方现代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猛烈冲击,使人们在审视传统文化时出现了否定倾向和自卑心理,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裂。中国现代陶艺家在积极参与现代陶艺“当代性和国际化”的过程中被诱迫,而产生了一种崇洋媚外的殖民文化心理,这是西方文化殖民的一贯手段和方式。同时,在国际陶瓷艺术市场中,西方艺术媒介一再强调西方意识形态的主体核心位置和西方审美标准,诱导中国现代陶艺依照西方文化、艺术评价标准建构一种西方支脉的陶瓷艺术形式,使中国现代陶艺的艺术形式沦为宣传西方文明的工具及手段。他们甚至还通过培养一定的西方文化代言机构体系,如某些“基金会”陶瓷文化公司、文化传媒机构、策展机构和艺术收藏群体等组织来操控市场的某些规则,扰乱正常的艺术交易市场秩序,使中国艺术家以艺术市场价格数字的假象所形成的神话为动力、以西方价值标准为导向进行所谓的现代陶艺创作以及参与相关的艺术活动,以能否与主流艺术同步和进入国际主流文化作为创造艺术价值的标准,以扭曲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为荣,来标榜其西方艺术文化的优越性,在潜意识中培育殖民文化心理。[4]

(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过程中的主动“殖民”

一方面,19世纪以来,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我国缩小与发达国家综合国力差距的有效方法。当中国艺术家走出国门主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教育模式等多方面内容乃至模仿其生活方式的同时,艺术家们也会模仿、参照西方文明的某些标准来规划自己的人生理想,主动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对西方提倡的艺术观点达成某种共识。就如我们学习包豪斯艺术教学模式一样,将传统的陶瓷绘画转化为现代陶艺设计,将学院派陶瓷教育的培养定位于社会服务层面上,使艺术教学在参与社会化进程中得到某种程度的应用。从表层现象来看,学院派艺术教育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陶艺教育发展的全面化和社会文化传播的广泛化,这是历史的进步。但从深层意义来看,以现代工业社会标准的陶瓷艺术教育模式代替原本的精英艺术教育模式将会造成当代艺术精英教育的边缘化,使在商品经济模式下的高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方案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培养的创新型陶瓷艺术人才将无法创造出内容与形式、科学与理性相统一以及充满人文主义关怀思想的现代陶艺作品。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价值观诱导了殖民文化心理因素的产生。市场经济实现了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价值的价格化改造,作品的价格和艺术家的身价成了衡量艺术水准标杆,这深刻地影响着艺术创作的导向与艺术市场的发展。为此,某些艺术家为追求经济效益,利用大众文化消费的特点来创作一些符合大众口味的媚俗艺术。[5](P40)这种状况的出现无疑是在宣告: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背景下,艺术创作中人文关怀的意识形态日益淡化,追逐利益的市场行为日渐突出,使得某些中国艺术家对艺术追求的本质目的不再是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而变成了某种营生手段。艺术家对创作主题的选择不再基于自身的政治理想和批判意识,而是出于营利目的。

因此,在中国陶艺发展现代化进程中,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突破传统文化束缚固然是一种进步,但假如没有新的时代精神为引导,陶艺家的主体情感无从寄托,那么他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在精神文化上就容易丧失民族灵魂,难免滑入西方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的圈套,产生殖民文化心理,崇尚利益至上,否定本民族的价值观。[5](P55)

三、西方殖民文化心理的消除和文化自信的重塑

在后殖民理论体系中,西方人往往自称为主体性的“自我”,殖民地的人民则被其称为“他者”,将两者截然对立。西方发达国家总是以自我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动用其强大的经济和文化实力在全球争夺“话语霸权”。殖民文化心理的产生就是西方殖民文化对东方文化渗透的结果。表现在现代陶艺上,就是西方文化“霸权”从与“他者”文化之间对话开始,其最终目的是要造成西方现代陶艺文化对东方陶艺文化的“话语控制”,从而使东方陶瓷艺术成为“沉默的他者”[6](P81)。因此,只有消除西方殖民文化心理,重塑民族艺术的自信心,才有利于真正构建中国民族现代陶艺文化体系。然而,殖民文化心理作为中国现代艺术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现象,有着历史遗留下来的影响因素,想要消除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如何消除西方殖民文化心理,重塑民族现代陶艺文化自信?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民族陶艺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对自身文化理念的认同和发展的信心,它既是指国家、民族或政党,在清晰地认识自身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自己文化价值和理念的认同与传承,也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蓬勃发展的坚定信念。纵观中国陶瓷艺术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对外来文化也不乏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气度。在古代,中国陶瓷就已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远销欧亚非大陆并广受欢迎,在长期的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中,我们的先人从来不缺文化上的自信,针对外国消费者的喜好和要求,吸收、融合了不少海外文化元素,给中国陶瓷赋予了符合异域审美要求的形式。如景德镇于康熙末年引进欧洲的珐琅彩,并加以改造,创造了适合中国工匠彩绘的“粉彩瓷”。历史表明,我们只有树立起对中国陶瓷文化发展的信心,才能激发中国现代陶艺文化不断进取的动力和创新的活力。如果我们对本民族的陶瓷文化都缺乏自信和追求,认识不到其独特的传统优势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就无法摆脱西方陶艺对我们造成殖民文化心理的影响,从而无法推进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承、开拓与创新。在当前全球化趋势下,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需要我们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的反思、比较、展望,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7]当然,“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路径的设计过程中,要正视角色亚文化存在的客观情况,尊重社会主体不同的合理的价值理想,以软性的而不是行政的方式来推进价值认同”[8]。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消除殖民文化心理,认清中国陶艺的历史地位和发展出路,树立文化自信,将复兴中国陶瓷文化的责任担当化作我们前行的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推动中国现代陶艺走向世界。

(二)张扬民族陶艺的文化个性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独特个性,文化个性是民族间相互区别的标志,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文化作为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智慧,受生存环境的影响很大,自然资源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物质生产特性,自然环境对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也影响至深,因而世界上形成了千差万别、形态各异的民族文化。然而,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环境能力的提高,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制约性逐渐减弱,人类的文化创造越来越取决于自身所创造的社会物质条件,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也因交流和借鉴的便利正在缩小。中国陶瓷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造就了独具魅力的文化个性。只是到了近代西方工业革命以后,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超越了我们,当然其中也包括陶瓷文化。西方那种完全异质的陶瓷文化理念大规模涌入,给中国陶瓷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以西方价值体系、审美标准为核心的艺术观念下,中国现代陶艺几乎一无是处。在被西方文化“霸权”操控的世界现代陶艺展示舞台和交流活动中,中国现代陶艺处于“失语”和被“遗忘”状态。这就造成中国的陶艺家为了获取国际认可和崭露头角的机会,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西方文化观念和审美逻辑,以一种殖民文化心理去创作。可是这样中国现代陶艺就完全成了西方文化的附庸,中国的陶艺家们就成了西方现代陶艺的“加工厂商”。我们唯有坚持民族陶艺的文化个性,致力于陶艺的现代特性、审美意识、价值观和文化意义的重构上,才能帮助我们摆脱殖民文化心理,远离西方意识形态的干扰和诱惑,从而建立起中国现代陶艺的价值维度和话语权,并最终创造出属于本民族的现代陶艺审美评判标准体系。当我们在创作时,再也无须关注西方的评判标准,也无所谓架上或架下、前卫或后卫、中心或边缘等艺术表现形式,而是注重现代陶艺作品的品质和创造性以及所蕴含的民族情怀,张扬民族文化的精气神,彰显民族艺术文化的价值底蕴。[9](P67)因此,在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以理性的思维方式判断世界陶瓷文化发展的趋势,在吸收外国陶艺优点的同时,张扬民族陶艺的文化个性,这才是消除西方殖民文化心理的强有力武器。

(三)实现多元文化的兼容并包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文化多元共存的世界格局中,民族间自古就已存在的文化差异因现代社会交往的便利更加突显,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保守文化与开放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等交织在一起,造成了文化认同危机,甚至是文化冲突。但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形成和发展的合理性,都应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和发展空间。也正是因为多元文化的存在,为文化进化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和丰富的选择。文化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民族文化的发展壮大始终离不开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离不开对外来文化的借鉴与融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0](P29)当今世界的文化霸权主义是指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将本国文化强加于其他国家的一种做法,其实质就是推行殖民文化,维护其文化的一元化,是一种文化的倒退。认识到这一点,对我们消除殖民文化心理、构建中国现代陶艺文化体系至关重要。中国现代陶艺要想在不利于自身存在的条件下获得生存的机会和发展的可能,不是要去照搬照抄西方现代陶艺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理念,而是要通过理性的判断去吸收其中的珍贵养分,取长补短。同时,我们要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从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宝库中挖掘宝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面向国际的视野选择性地继承,打造中国现代陶艺的民族性、现代性和开放性。在对现代的外来先进文化和传统的民族优秀文化兼容并包的基础上,中国现代陶艺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走向世界,在与多种文化碰撞、互动、融合、共进的过程中,寻求认同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共识,构建属于自己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国现代陶艺文化体系。[11]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当我们以发展的目光主动搜寻其他民族先进文化并学习、借鉴或引进时,不能将其与受殖民文化心理影响混为一谈,这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也不能以中国陶瓷文化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荣光,而是故步自封,死守传统,脱离当前世界陶艺发展的潮流。

四、结 语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中国现代陶艺的健康发展究竟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如何消除西方殖民文化心理对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消极影响?一直是当前中国陶艺界关注的话题。我们的研究目的不是去批判中国的某些陶艺家深受西方殖民文化心理的影响,忽视中国陶瓷文化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特性,一味地依照西方审美要求和评判标准创作或模仿西方现代陶艺风格作品的行为。因为时至今日仍一定程度地存在着经济、科技、文化上西强我弱的现实,这种殖民文化心理的形成有其多方面的因素与历史缘由,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但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面对未来,我们该如何处理好中国现代陶艺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笔者认为,要建构起中国现代陶艺文化体系,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时代价值,继承中华传统美学思想,弘扬中国艺术精神,让东方美学的智慧元素充分参与到现代美学的建构当中,与西方美学思想进行对话和沟通,在比较、互证中取舍融合。这样,在多元文化频繁碰撞、交融的今天,才能逐渐削弱西方文化霸权在全球艺术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重构西方陶瓷文化理念对非西方陶瓷艺术观念的支配关系,削除殖民文化心理生长的土壤。当然,重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搞民族本位主义和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主义,更不是出自某种狭隘的对抗西方的学术企图,而是为了真正找到平等有效的对外学术沟通的对话性依据,并在中西文化融会贯通中创造出更优秀的文化,这无疑是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重要课题。只要我们善于学习西方艺术创作理念,合理借鉴西方思维方式、表达语言,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地看待“现代陶艺和国际接轨”的合理性,清醒地认识把握“接轨”的内容与形式,才能彻底消除殖民文化心理,才能为中国现代陶艺的未来发展真正地创造一个光明前景。

[1]刘润为.殖民文化论[J].求是,1996,(5).

[2]张晓凌.当代中国美术现象批评文丛[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8.

[3]龙昱冰,廖小芒.民族音乐的价值意蕴与传承发展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4]刘向东.殖民文化现象透视[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1).

[5]张红霞.现代陶艺的崛起——20世纪50年代日、美艺术运动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6](美)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M].欧阳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7]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摘,2010,(16).

[8]沙莎,张伟.角色亚文化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选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9]河清.艺术的阴谋:透视一种“当代艺术国际”[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

[11]秦锡麟,张婧婧.现代陶艺的世界性、民族性、地域性及个性[J].陶瓷学报,2005,(1).

【责任编辑:俞 晖】

G03

A

1004-518X(2017)09-0237-08

湖南省教育规划基金项目“湖南少儿陶艺创新教育发展研究”(XJK17BTW0 07)、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长沙窑制陶工艺传承与保护研究”(16YBA161)

孙 兰,湖南科技大学讲师;

郑先觉,湖南科技大学讲师。(湖南湘潭 411201)

猜你喜欢

殖民陶艺陶瓷
殖民岂能有功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暴力、历史与殖民——论《尤利西斯》中的暴力政治
“疯狂”的陶艺
明清时期陕西果树商品化趋势及殖民采掠初探
学陶艺
做陶艺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终极真人秀:疯狂的火星殖民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