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农机化信息化融合 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2017-02-26枝江市农机局刘红安田国红孙曼丽杜大庆徐陈进

湖北农机化 2017年4期
关键词:农机化现代农业农机

枝江市农机局 刘红安 田国红 孙曼丽 杜大庆 徐陈进

促进农机化信息化融合 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枝江市农机局 刘红安 田国红 孙曼丽 杜大庆 徐陈进

根据《中共枝江市委办公室关于做好“绿色发展、转型跨越”座谈会的通知》要求,枝江市农机局拟定座谈会调研报告《促进农机化信息化融合 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已经市委常委讨论通过,并于3月组成枝江市农机局调研组开展调研,以期找出农机化信息化融合的途径,达到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目标。

农机化;信息化;现代农业;升级

枝江市是一个拥有1 300多km267万多亩(1hm2=15亩)耕地的农业大市,更是拥有69万kW近3万台拖拉机、收割机的农机强市,只有促进农机化与信息化的有效融合,才能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中发挥出农机化的作用,这是摆在全市每个农机人面前一道不可逾越的课题。

1 枝江农业转型升级与农机化信息化融合有何关系

全市农业人口约30万人,劳动力人数约8万人,农机从业人员6万余人,平均年龄55周岁以上。人多地少,地块分散严重。全市注册农业专业合作社约500余家,各类家庭农场300余家。马东片(含百里洲)土地平整,但农业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5亩,在土地承包中被分解严重,土地流转困难;马西片丘陵岗地,人均耕地面积稍多约2.5亩,但土地零散,不规则。枝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必然要求农业生产过程高智能化、高机械化,其生产条件必然要求农田规范,道路宽畅,设施齐全。在当前农业生产条件下,实现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必须依靠农业机械化的科技支撑。然而,随着枝江近10多年农机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到2016年底,全市农机装备总动力已达69.3万kW,拥有各类拖拉机27 552台,收割机保有量1 112台,各类农作物诸环节生产机械不断涌现,全市稻、麦、油、棉、玉米、花生、马铃薯、蔬菜种植8大类机械化水平达到73.1%。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数量达到 50家,总注册资金5 111.09万元,年服务创收8 000多万元。一方面农机的装备平均总量已接近或超过部分发达国家,但农机智能化还存在差距;另一方面农机装备作业时间短,工作效益明显不足,但又有很多农田没有机械下田,可以说农机化发展对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已到一个新瓶颈。如何解决这个新瓶颈就成为了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首要任务,而信息化的融入,无疑对如何利用现有农机带来新机遇。

1.1 依靠农机化信息化融合,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供条件

枝江土地现状是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硬伤,只有首先解决了土地形状、面积大小、平面度等农田整治问题,才能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供可能。一是农田整治肯定离不开机械化,但更离不开信息化,它需要综合国家、省、市地方各级政府农业发展规划、农业开发规划和土地治理项目等各类信息,帮助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制定出土地整治规划,落实土地整治项目;二是土地整治机械化作业必须实现与信息化融合,通过信息化规范土地整治机械作业,节约人力资源,加快整治速度,提高整治质量;三是信息化可以为整治项目验收提供准确的数据。

其次是土地适度规模化问题,它需要大量的土地流转来实现。就枝江土地整治来说,至少要5~10年时间才能通过机械化作业彻底解决。而由于新生代农民数量急骤减少,这个时间正是当前农业主要劳动力消减的时间段,正好可以通过这5~10年的政策引导,达到农田流转,来满足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适度规模的需要。在这个时间段,也是“中国制造2025”发展时间段,各级党委政府可以有效解决农业机械智能化与农业信息化问题,这也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时间表。

1.2 依靠农机化信息化融合,解决农业智能化问题

农业智能化生产需要机械智能化和农业信息化。机械智能化只需要机械与计算机软件和控制设备的融合就能实现。目前随着北斗导航数据的融入,我国已完成了部分作物植保无人机、耕整无人机、收获无人机和一些设施农业无人机械的研制生产,并在某些领域开始试验示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机械作业的智能化会越来越普及。但是不是说只要机械智能化了,就实现了农业的智能化呢?其实还是不够的。农业的智能化不仅仅在于机械的智能化,更在于如何有效发挥好智能化机械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它的使用效率。要彻底解决有机无人问,有田无机种,避免重复投资,效益不高的问题,只有建设好农业信息大平台,将海量的农业数据融入这个信息平台,通过实现社会信息资源共享才可能实现,而这个过程就是农机化与信息化结合并达到融合的过程。

2 当前农机化与信息化结合已有哪些实例

就当前枝江市来说,农机化与信息化相结合就体现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工作、农机深松整地补助试点及农机跨区作业信息平台建设等几个方面。

首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工作是农机惠农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都是应当加强的工作,也是信息化与政策实施过程融合的一个产物。近些年,枝江市争取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逐年增多,农民购机范围逐年扩大,信息量迅速加大,对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枝江市农机部门进一步加强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立足使农机购置补贴信息收集和处理上更加准确,程序设置更加合理简化规范,窗口建设要求更加亲民。农业部、省农机局进一步加强农机购置补贴平台建设,促进信息化与政策实施工作融合,让农机补贴信息出自于农民,出自于农机生产经销企业,接收于县(市、区)农机主管部门,审核于上级主管部门,公示于农民所在地,再反馈于应用信息的农民,使之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正是由于农机购置补贴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和补贴程序日趋完美,过去少数个人、个别单位套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现象不存在了,虚假购机现象几乎没有了。

其次,农机化与信息化结合的另一项工作就是农机深松补助试点工作,这是2016年刚刚实施的一项补助试点工作。它将北斗导航系统与农机深松作业过程相融合,通过北斗导航系统将农机深松作业环节和计算机云盘相联接,准确地记录农机深松作业面积、深度,使之成为农机手作业补助结算的主要依据。那么,要做到农机化信息化技术融合,无疑这就是最好的启示,它为今后农机化提供了一个方向,打开了一扇大门,将会更多地应用到农机管理和其他作业补助之中。

再次,全国农机跨区作业平台建设就是农机化与信息化结合的一个典范。农机跨区作业始于1996年前后,2005年5月中国农机化信息网应时开通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直通车平台,将全国大部分省、市主要农作物成熟时间、面积、联系电话和机械需求情况搬上平台,全国跨区作业服务人员可以上网查询并直接与当地农机人员联系,极大地提高了农机跨区作业效率,延长了农业机械作业时间,增加了农机手收益。

3 农机化与信息化结合与真正融合差距有多远

目前,枝江市农机化信息化结合程度还很低,与实现农机化信息化真正融合,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相差太远。在解决了农业机械智能化的基础上,重点还要解决好农业信息化问题,它集中体现在农机化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农业信息数据的对接和应用方面。虽然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农机化与信息化结合前景大有可为,但真正实施起来可以说困难重重。首先是农机化数据和农业种植基础数据问题。这些年虽然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均有相关数据年报,但这些数据能否满足信息化要求,真实性和可靠性又怎样,能否直接应用等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3.1 正确看待农业基础数据年报表

因为历史的原因,本地农机化和农业基础数据在反映各地农业生产力水平、各地种植模式和农业发展趋势的同时,与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业绩紧密关联,过去的一些数据会在地方党委政府的要求下多方面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差异较大,这样的数据是不能作为农业基础数据的。

3.2 理性认识农业基础数据包括哪些内容

农机化和农业基础数据收集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真正的大数据。要让人们理性地认识到这个数据究竟有多大?需要多少人力去完成?随着农村市场资源配置的加强,农业种植存在较强的随意性,数据的时效性问题更加突出,每年数据变化较快,需要农业和农机数据统计人员及时更新,才能保障信息与实际对接。以一块农田为例,这块农田位置在哪里,气候如何,有多大,何时播种、播种什么、何时成熟、如何收获,收获后茬作物是什么,何时耕整,又再如何种植,以至形成一个闭环;但明年的种植是否还是一样,有什么变化等都会因时而迁。以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例,现在合作社拥有社员和各类型号机械多少,多少台保证本社作业,多少台外接业务,多少台能参加跨区作业,本周内可外出机械多少,一个时期内可外出机械多少等等,这些数据是何其庞大,又要求何其及时。它与我们前期社会上广泛关注的“大数据”相比较将更“大”,是过去所谓“大数据”的百倍、千倍甚至更多,要求社会上每个农民、每个合作社都参与其中,重点是及时地更新数据,才能让信息与实际对接,才能形成真实的大数据。

4 如何实现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

我们深知,实现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机械的智能化是基础,农业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是前提,应用最为关键。

4.1 加大农机智能化研发推广力度

根据“2025中国制造”要求,只要在实现国家科技管控和信息共享的基础上,中国农机装备标准化、智能化就必然会快速走向前台。作为农业农机主管部门,一个重要职责就将这些标准化、智能化农机装备引进本地开展试验、示范,直至推广普及。

4.2 建设一个包括全国各地农业基本信息的大平台

平台建设具有从上至下、涉及面广、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众多、专业性强等特点,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工程,它需要得到政府领导、相关部门和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政府领导解决部门技术人才整合,为平台建设提供人才技术支撑;统计、农业、农机、工商、土地、水利、乡镇等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解决农业农机大数据收集上报工作;财政资金解决平台建设费用,主要解决农业农机数据收集整理、平台设备和软件开发等费用。

4.3 科学收集农业基础数据信息

一是实事求是地重新进行农业数据年报。按照“谁收集、谁签字,谁上报、谁负责”的原则,要求农业年报数据必须客观地反映当地农业生产情况,确保基础数据准确真实;二是适当加大农业基础数据收集范围。以北斗导航地图村组合作社为基础,收集农田种植面积、种植种类、种植时间、管理规划、收获时间、下茬作物种植计划,收集本地现有合作社信息、拥有机械、可外调协作机械、本地需求差异、联系方式等信息;三是及时整理数据并上报。以村为单位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形成规范的上报表格和基础数据。

4.4 县级农业信息平台建设构想

4.4.1 搭建枝江农业信息平台

在国家还没有建设农业信息大平台之前,枝江可以作为试点率先建设枝江农业信息平台,由农业、文化部门牵头搭建平台骨架(平台软件),由村组负责收集基础农业数据,由镇街道牵头,农口相关部门配合进行数据整理录入,率先在枝江市域内实现农业信息共享,最大限度地调度全市农业机械为农业生产服务,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增加农业机械作业收益,使全市农业机田有机结合,有田就有机耕,有机就有田种。待国家信息大平台建设后,枝江信息平台可以顺利融入国家平台子目录。

4.4.2 构建信息平台管理机构

毫无疑问,平台软件开发、管理和经费是政府可以直接解决并基本上一劳永逸的事情,而信息收集、整理和录入就成了这个平台最需要解决的难题。笔者以为,应建立一个归口县级农业局管理的农业信息管理检查机构,其职责是对村农业信息员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组织开展全市农业信息情况检查,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并以此为依据对全市农业信息收集上报人员发放待遇;以镇街道为单位设立农业信息审核联络机构,其职责是协助市级机构管理,审核村信息进度情况;以村为单位设立1个农业信息收集上报人员,负责农业(包含农机)信息收集整理录入工作,以信息进度、信息真实准确情况作为其工作考核内容。

4.4.3 实现农机化与信息化挂接

县级农机主管部门应加强与农业部门的配合协调,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机大户的扶持服务力度,及时与农业信息人员联系,开展对农机化信息收集培训,审核农机信息,各镇农业服务中心农机岗位责任人在农业信息网录入农机信息。在县级农机局设立农机作业协调调度室,依托农业信息大平台,对尚没有对接农机农业的供求方实现供求对接。

当然,实现农机化信息化融合在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既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非一劳永逸之策,需要各级政府、农业部门、农机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民共同担责并不断改进。只有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推广普及农业智能装备,加快农业信息平台建设,有效实现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才能尽快实现。

2017-06-25)

猜你喜欢

农机化现代农业农机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沃得农机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不一样的农机展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2018年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