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解析
2017-02-26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南塘中学张朝涛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南塘中学 张朝涛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解析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南塘中学 张朝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关注,那么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之下,如何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成了教学的重点,也成了初中数学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重要问题。对此,本文笔者以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式为研究中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教学建议,期望对于初中生的数学学习与发展能有所帮助。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式;兴趣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即以教学效率的提升为中心,简言之,就是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想要成功构建高效课堂,不仅需要数学教师高品质、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标,还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影响力,促使学生保持数学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能够自主进行思考与学习,这样的课堂才可以称之为高效课堂。对此,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实施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高效率地掌握知识与技能,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点。
一、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是保障高效课堂的基础条件。教师需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把握与分析,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活动,要保证设计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教学内容有序开展,促使教学效率的提高。比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需要提前准备好课件、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相关的图片、提出的问题等。在课前准备环节,对于此节课中的概念,需要教师对其反复地琢磨与推敲,之后合理地对其进行总结或者讲述,而不是单纯地参考课本进行照本宣读,这样学生才能够逐渐理解其内容,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才可以保持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二、课堂中有效的提问
第一,针对性原则。提问是精彩课堂的前提,具有针对性的提问不仅能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可以促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对此,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之中,教师提问时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中的重难点,善从多层次、多角度去设计问题,不管是课前设计环节或者是即兴提出的问题,都必须遵循针对性的原则,这样对于学生而言才会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第二,发散性原则。在初中数学课堂之中导入问题,并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探究之时,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得到发散与培养。比如在学习《正数与负数》之时,教师需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学生联想生活中与此相关的事物,引导学生根据实际的事物,去理解正数与负数的表示方式及意义。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利用生活进行学习的好习惯,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对于学生的提问或者回答,教师绝不可以忽视,不管是正面的或者是片面的,教师都要积极给予鼓励与肯定,培养学生坚定的学习信心,然后适时进行启发。
第三,时机性原则。课堂提问是推动教学目标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对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必须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与方式,这样才可以保证教学气氛与学生的参与度,为学生的顺利学习奠定基础。
三、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地位
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点,即学生的积极参与。对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自主操作与探究思维相结合起来,激发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学习,去挑战各种问题。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人,在实际教学之时,需要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在完成教学目标时,还要保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比如在学习《随机事件的概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去进行概率的操作与验证,如抛硬币、中奖、抽扑克等,只有学生自己操作过,才能够在学习知识之时,将自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
四、课后作业需进行分层
高效的数学课堂不仅是课前做好准备,课中设计好提问,活跃课堂氛围,还必须要有有效的课后作业环节,这样学生学习的知识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记忆。但就学生的学习而言,必然存在做题能力不相同的现象。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之时,必须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全等》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需由易到难地进行。同时,布置的作业还需要具有启发性与探究性,避免出现机械性的练习,要用选择性代替题海练习,这样学生练习的精少,效果却比较明显,自然对于学生的发展较有益处。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方式是多样化的,但是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进行提问、营造氛围、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课后还要分层布置作业,这样学生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之后,便可以不断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自然学习兴致会不断趋增,会主动去探索与思考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思维,促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1]梁春梅.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和实践浅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30).
[2]高凤仙.如何提升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