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出说明文的“语文味”
——以《苏州园林》为例

2017-02-26崔炳光

初中生世界 2017年20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说明文图画

■崔炳光

教出说明文的“语文味”
——以《苏州园林》为例

■崔炳光

说明文教学往往平淡乏味,不像文学作品教学那样生动有趣。走进诸多的说明文阅读教学课堂,我们会有一种共同的感受,那就是“非语文”的东西占据了课堂,而“语文味”则被冲淡了。如何教出说明文的“语文味”?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下面,以《苏州园林》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实践与思考。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作者把各个园林加以比较分析,透过其独出心裁的布置,找出了它们共同的特征——图画美。

根据文本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为教学主线,从理解语言文字入手概括特征,在品味语言中把握特征,在运用语言中体验特征,紧扣说明文阅读的特点,落实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教出说明文的“语文味”。

一、提炼语言,概括特征

所谓“特征”,即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说明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总是说明的核心。如何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呢?抓中心句或关键语句是常用方法之一。

试看教学片断一:

师:请同学们回忆预习,思考:作者笔下的苏州园林总的特征是什么?请找出文中的原句回答。

生:“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能不能说说你选择这句话的理由?

生:这句话中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作者后面用了冒号特别提醒,并且全文也是围绕这一特征来写的。

师:理由真是太充分了!相信其他同学也和他“英雄所见略同”吧。请大家自读这句话,体会一下:句中哪些字词应重读?为什么?

生:“务必”应重读,加强肯定语气,表示苏州园林追求标准之高。

生:“无论”表示“无条件”关系,强调苏州园林每个地点都是美的,没有不美的地方,应重读。

师:叶圣陶先生自小生长在苏州,他对苏州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与驰名中外的苏州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课文本是叶老欣然为一本苏州园林的图册所作的序文,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叶老对苏州园林的深情厚谊显而易见。“务必”“无论”“完美”体现出叶老对苏州园林的深刻体会与精准把握。请同学们齐读体会。(生悟情品读)

师:同学们能不能从这句话中提炼出一个关键词表述苏州园林总的特征?

生:完美的图画。

师:能不能再简练些?

生:图画美。

(师板书:图画美)

通常的教学,我们往往满足于学生找到体现特征的语句,不再引导学生深入、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片断中,教师在学生抓住关键句的基础上提炼关键词,引导学生拎出贯穿全篇的线索“图画美”,训练学生概括语意、锤炼语言的能力;在对句中重读词语的品读中,指导学生感悟体会叶圣陶先生对苏州园林深厚的感情。课文写作背景适时恰当的介入,学生悟情会意的品读,让说明文的语言学习变得鲜活有味起来。

二、品味语言,理解特征

《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主要用解说的方式介绍苏州园林,但它并没有排斥表达方式的多样性。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融说明、描写、议论于一体,使文章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激人兴趣。因此,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

教学片断二:

师:本文是篇说明文,为了让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图画美”这一苏州园林的总特征,作者以说明为主,辅之以描写、议论,这不仅有助于说明,还能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圈画出描写、议论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读思考,圈画批注,然后小组内交流,推选出最佳词句进行赏析。)

师:哪个小组的代表愿意首先发言?

生:我们组重点研读了一处描写的句子:“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欣,可是没法说出来。”“一幅好画”紧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特征,通过对藤萝生机盎然的描绘,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其中,“珠光宝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显示出藤萝花的典雅和繁茂。

师:这句话的确写得情文并茂、意蕴深远,同学们可试着像导游一样,带着赞美的语气读一读。

(发言学生试读,师生评议,齐读体会。)

生:我们组研读的句子是“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读到诗句“鱼戏莲叶间”,我们仿佛看到了清澈的水中,鱼儿嬉戏着,似与游者相乐;同时又感到游览者以鱼自比,悠然自得的情趣。

师:作者引用文言诗句,让语言显得典雅端庄,与苏州园林的美相得益彰。同学们可试着读出这种安闲舒适、陶醉其中的感觉。

(发言小组其他学生试读,师生评议,齐读体会。)

生:我们组品读的是“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强调假山的堆叠,在体现技术成分的同时,更多的是体现人的精神创造和审美情趣,是更高一层的精神活动。

师:这句话能不能换个说法——“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

生:不行,换后的说法违背了作者的原意,因为假山的堆叠首先是技术,然后才是艺术的追求。

师:作者的评论不但准确,而且简洁,饱含着对古代劳动者的赞美。请同学们齐读感受。

(生齐读。)

师:由以上分析可见,本文的语言既准确简洁,又生动形象。由于说明、描写、议论的综合运用,便构成了这篇文章具有说明性的小品文的特点,使我们有欣赏了一篇优美散文的感受。

其实,像《苏州园林》一样,很多说明文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枯燥乏味,它们往往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深入研读,我们会发现不少说明文写得生动活泼,作者或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或引用诗句名言,或锤炼语言,以增强文章的文学味与可读性。在教学说明文时,我们要重视凸显文学性,引导学生品味说明文字背后所蕴含的语言美和情感美,让学生领悟到说明文原来也充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三、运用语言,体验特征

《苏州园林》既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又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阅读本文,我们仿佛跟随叶圣陶先生欣赏了一幅幅优美的图画,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园林艺术的知识。如何引导学生将获得的欣赏园林艺术的知识有效地迁移呢?

教学片断三:

师:作者对于这样富有“图画美”的苏州园林是如何评价的?试着找出文中的原句回答。

生:“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师:“标本”是什么意思?在这里如何理解?

生:“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有典范、代表、样本的意思。

生:“标本”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师:“标本”形象地表明苏州园林继承了古代园林的艺术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的艺术精华,具有典范性、代表性。苏州园林到底是不是各地园林的“标本”?请同学们试着说出图画中体现的苏州园林的设计特征元素。

(教师出示丰县多个公园的图片,学生抢答。)

师:课文结尾作者说“可以说的不止以上这些”,说明苏州园林美的地方还很多,是设计者和匠师们用智慧和劳动给游览者带来了美的享受,应该感谢他们。这也正是作者写作本文的“深眷”所在。我们也要感谢作者,是他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了苏州园林美丽的奥秘。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东西要我们亲身去体验、用心去品味。

投影展示:

丰县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说。今天的丰县积极开发汉文化资源,先后修建了刘邦广场、凤鸣广场、凤鸣园、护城河公园等,请同学们运用从本课中习得的一种欣赏园林的方法,介绍你最喜欢的一处家乡景观,注意体现“图画美”的特征。

(师再次投影展示丰县多个公园的图片,学生练写,交流展示。)

以上教学设计把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向生活,把文本中的抽象知识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在片段写作中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阅读教学强调为迁移而教,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这样,才能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学说明文,我们教者要善于发现“读写结合点”,设计适宜的写作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

语文是“多味儿”的,即便是说明文文本,其中的语文内涵也是极其丰盈的。我们教师的智慧在于探寻说明文文本中蕴涵的生动表达、缜密结构、丰富情感等元素,并能通过恰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和品悟这些语文元素,“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样,“语文味”便自然而然地回归说明文课堂了。

(作者为江苏省丰县初级中学教师)

[1]吴寿健.说明文阅读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中学语文教学参考[J],2014(11).

[2]梁增红.非文学类文本也要教出语文味.语文月刊[J],2013(11).

本文系江苏省徐州市中小学教师研究第十一期立项课题“基于文体的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说明文图画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来来来,一起装修数据库——说明文也能很生动
说明文阅读专练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浅析苏州园林的留白艺术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