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追寻梦想的攀登者
2017-02-25张祖润
张祖润
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小山村里有一对兄弟,因村里缺水,他俩都应聘了一份工作——把附近河里的水提到村广场的蓄水池里,村长按照他们提水的多少来支付报酬。哥哥一心一意提水,收入颇丰;弟弟花一部分时间提水,另一部分时间用来设计图纸、建造输水管道,收入自然少很多。多年以后,哥哥越干越累,收入没有多大提高;弟弟却靠着修好的管道,收入甚为丰厚。故事中折射出的哲理令人深思,我们所熟悉的教育生活亦如此。
不忘初心,学习提升,感谢梦想点燃的岁月
还记得求学时代,在乡镇的一所村办联中读完初中,我经历了人生中比较重要的一次考试——中考。成绩揭晓后,我得知自己在学校排名第一。暑期要填报志愿时,面对人生的第一次抉择,我有些茫然,不知所措。教我数学的陈扣所老师建议我选择师范学校,他是我当时最崇拜、最喜欢的老师。他总是像慈父一样耐心地对待学生,从不随意批评学生,教学成绩在全乡名列前茅。他笑着对我说:“你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陈老师的影响下,我毅然选择了中师。
经历了考试的压力和被录取的惊喜,我内心默默憧憬着做一名像陈老师一样的“稻田守望者”。到师范学校读书后,我的学习成绩依然名列前茅,特别是数学学科。在师范一年级的暑假,我回母校和陈老师促膝而谈时,他向我提了一个建议:“外界对师范生的评价发生了变化,认为师范生文化水平太低,没法应付今后的教学,你一定要趁年轻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在陈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社会自学考试,开始了疯狂的学习,利用课余时间啃读自考书籍。师范毕业前夕,我同时拿到了中师毕业证书和大专毕业证书,一时成为学校的佳话。
毕业后,我回到原来就读的乡镇中心小学教书,陈老师所在的村办联中快要撤并了,不过他依然在坚守。当时,我因为年轻,时间充裕,又参加了社会自考本科专业的学习,并在两年内拿到了毕业证书。在当时的乡镇小学,我是第一个拿到本科学历文凭的中师生。
从那时起,爱学习、好读书、善思考就深深地扎根在我的灵魂深处,成了我行走教育生涯的挚友。在别人看来,“我的幸运,流畅得有如荷马的诗句”(培根语)。而我,却更喜欢学习与成长过程中的磨砺。后来,我从乡村到县城再到苏南名校,地域不同,不变的是我学习的情怀。同事们常常发现我身边有新书,如《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数学教育哲学》……这些书有的是我利用出差的机会在外地买的,有的是根据各种报刊上提供的书讯邮购的。多少个夜深人静,多少个饭后茶余,我感受着心与书的交流。我非常珍惜每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回来后,总是在第一时间整理成文,或实录,或心得,或上“移植课”。多年来,我潜心研读了大量教育教学研究资料,在“入乎其内”的同时,努力做到“化乎其中”,主动运用,不断地给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注入新鲜的血液,也让我在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时更加有底气。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写道:“伴随着感情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归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自信地契入现实,介入生活,创造生活。”这便是我学习的力量。
在最初工作的五年间,我不仅积累了一定的文学素养,有了相对扎实的写作功底,更形成了一种扎根、向上的行走方式,这也为我之后胜任学校各项工作和论文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秉承情怀,实践磨砺,击起梦想起航的节拍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文中指出:“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才会成熟。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但是你在潜意识中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的确,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劳就有获。
参加工作的第三年,我代表学校参加县里的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比赛。第一轮说课时,面对来自各乡镇和城区的几十位教师,稚嫩的我显得有些信心不足。在时任教研员周卫东老师(后来成为特级教师,也是我的师父)的鼓励下,我沉着应战,获得了预赛的第一名,最终获得了一等奖。比赛结束后,我还沉浸在喜悦中,周老师却给我泼了点冷水:“你的素质很不错,很努力,也会思考,但要坚持钻研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切不可荒废学习。”现在回想起来,周老师的话字字珠玑。人若初时,性也纯真;纵行千里,不忘初衷。来自长者的善意提醒,往往会带给后辈醍醐灌顶式的顿悟。
接下来的几年,我成了教学竞赛的“获奖专业户”。连续两次参加县教学基本功竞赛,均斩获奖项;参加县课堂教学竞赛,获得第一名;参加盐城市课堂教学竞赛,再获一等奖。来到常州市实验小学后,我代表学校参加常州市潜力教师课堂教学竞赛,获得一等奖第一名,并取得了参加省赛的资格。之后,我参加常州市直属小学和常州市大市教师基本功竞赛,均获一等奖。如果说参加县、市级比赛是在不断锤炼我的教学基本功,參加省级比赛却真正触及我对教育价值的理解。2012年和2013年,我连续两年参加省级比赛,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再度品味了奋斗、磨砺的痛楚。
2012年暑假,在江苏省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预选赛中,我有幸入围预选名单。竞赛内容涉及多个方面,重点考查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在潘小福副院长的精心指导下,我们熟背课程标准,通读教育专著,巩固专业知识,制订了“以赛代训”的培训计划,先后进行了五次专题性竞赛与培训,最后,我有幸通过预选赛,参加首届江苏省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这次比赛包含学科知识、评课、即兴演讲、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等7项内容的考查。在这次比赛中,我认真准备,力争每个项目都发挥出自己真实的水平,综合考评下来,获得了二等奖。对我来说,这种全方位的基本功竞赛是磨难,更是一次锻炼;是磨炼,更是一种修炼。每一次竞赛的煎熬,都让我的经验更加丰富。
2013年,我参加了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这次参赛的艰辛历程是难以忘怀的,回想起来历历在目。看似一节简单的课,我却经历了三重不同的境界。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设计教案,不断思考教学目标。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对教案进行了多次修改、试上,却发现与预想的效果渐行渐远。在那一段充满了焦虑与不安的时间里,我的内心几乎要崩溃了,上完了改,改完了再上。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当浮躁褪去,我渐渐沉下心来,潘小福副院长提醒我:教材中的例题一定要改编吗?教学行为背后的理论支撑是什么?数学内容的原理是什么?一次次拷问让我深切体悟到数学内容的本质,也深刻领悟到教材编写的依据,明白了什么才是学生最需要的,什么才是教材最想呈现的,什么才能印在学生记忆的深处。为了上好这次观摩课,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课”中,前后试上了二十多遍,经常试讲,以至于一坐下来,身旁的家人、同事都变成了我的学生,最终我这节课赢得了与会专家和教师的高度赞誉。如此,一次次备课,一遍遍试讲,一次次修改,“我仿佛是一只蚕在经历着人生的蜕变”。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是思想的芦苇,思想决定了你能上行的高度。”这一路上充满了艰难,但咬紧牙关,坚持下来,才能有收获。逐渐褪去青涩的我,或许会感慨时光易逝,但当收获的欣慰萦绕在心头时,便会重拾那过程背后的点滴。
厚积薄发,研究反思,掀起梦想扬帆的波澜
人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件事要做:一是赶路,二是停下来反思。教育教学时刻充满挑战,教师应感到如履薄冰而不能有丝毫懈怠,因为学生逝去的时光不会重来。我时常会在追寻教育理想的征途中停下来进行反思。
“十一五”期间,我主持了盐城市教育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与研究”,带领课题组教师对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深度研究。这些课题的研究使我真正达到了“收获先进的教育理念,蕴积灵动的教育智慧”的较高境界,《善问者,长智慧》《辨析明理,巧妙过渡》等文章发表在《小学数学教学》杂志上。
2009年,在学校的一次课堂教学展评中,我执教了《找规律》一课,受到了听课教师的热议。有的教师认为这节课设计精巧,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有教师认为数学味太浓,意义不大。针对这种情况,我认真拜读了郑毓信教授的各类书籍,挖掘隐藏在客观事物背后的数学规律,力求洞悉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寻求统摄具体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小学数学思想的分类与实践”为主题写成《数学思想,数学课堂的致真追求》和《让思想的灵魂永驻数学课堂》这两篇文章,分别获得当年江苏省“师陶杯”论文评比一等奖和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二等奖。
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告诫我们:“不要在云端舞蹈,而要贴地行走。”我非常钟爱那种“贴地式”“贴身式”的课题研究。“十二五”期间,我以教育科研为指引改革课堂教学,先后参加了常州市学科带头人高级研修班、全国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等,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小学生数学阅读促进数学理解的行动研究”“基于数学课堂生活变革的小学生分享品行养成研究”等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为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而努力。
从2010年起,我先后获得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二等奖,三次获得江苏省“师陶杯”论文评比一等奖,成为当时学校的论文获奖“专业户”。身边的同事纷纷向我取经,我坦诚相告:“我其实是从石头里看风景!”也就是说,要从寻常中发现奇崛,在凡俗中看到精彩。
2013年,我在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中执教《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获得了一等奖。整节课没有绚丽多彩的情境活动,但细细品味,平实的背后却有许多思考空间,如同久置的老酒很是醇香怡人。是什么让这样一节看似平常的课产生了不同寻常的力量?课后反思,我找到了一个朴素而又玄奥的词——数学本质。于是,我以此为话题,对具体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层层追问,从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把握到教师的教学观,再到教师行为方式的变化,最终指向教师行动结果的价值,写就《追求理性的数学》一文,获得了2013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
尼采说:“朴实无华的风景是为大画家存在的,而奇特罕见的风景是为小画家存在的。”我不是大画家,却有无数“朴实无华的风景”为我而存在着,我要努力拥有“大画家”般的眼力、心力与表现力。近年来,我先后在《小学生数学报》《江苏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评论》《课程与教学》等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并成为《小学教学参考》杂志的封面人物。
点亮人生,抱团成长,享受梦想远航的快乐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曾引发收视狂潮,对于其走红的原因,总编导任长箴道出了背后的真谛:“我要拍的不是食物,而是人,人才是核心。”同样,学校教育的本质在于人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素质成长才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目标所在。“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教师唯有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才能走得更远。在成长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点,而作为专业发展的领跑者,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学校、辐射他人。
在乡镇小学时,我主动将自己参加县教学竞赛的过程和收获与全校教师分享。我先行开展研究性学习,将研究过程与数学学习有效连接起来,并将研究过程全部记录下来,行之成文,供教师们参考。
到了县城小学,学校让我担任团支部书记,组织开展一系列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活动,我先后指导蔡海滨、韩敬平、黄芳、吴晓霞等青年教师获得市级教学竞赛一等奖,青年教师间形成了一股爱读书、求发展的学习风气。2006年,当时的学校办公室主任因身体不适需要长期休假,学校让我代理办公室主任一职,我义不容辭地接了过来。这一岗位需要撰写大量文稿,面对困难我没有退缩,而是认真研读学校历年来的文稿,不断吸收、内化,渐渐地,我写的文稿有了质的飞跃,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认可。当特级教师周卫东转任我校校长后,在他的示范和指导下,我的文稿撰写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在省、市级报刊发表学校宣传文稿近五十篇。
在常州市实验小学“精勤”文化的精神感引下,我全身心地融入实小这个分享的乐园。在注重自我锤炼的同时,我默默地为整个团队的发展服务。我先后担任备课组组长、教研组组长、课程管理中心副主任等职务,引领我校数学教师不断总结数学教研组长期积淀的开放、严谨、细腻的课堂特质,形成了丰盈过程、丰实体验的自主性学习的课型范式。在集体智慧和团队协作的作用下,我带领的团队连续三年获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实现了“省级赛课三连冠”,创造了常州市小学数学学科新的辉煌。
近年来,我主动参与学校课程规划,积极参与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小学‘林—树课程的建构与实施”,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林—树课程”。积极参与江苏省基于测试分析的跟进式改革重大研究项目——“基于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研究的学科教学方式改革”,并负责实施“基于数字化平台学业分析系统的质量评价研究”,率先进行小学高年级阅卷系统的尝试运用,以促进学业评价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改进的指导意义。近三年,我先后十多次面向区级以上开设公开课或专题讲座,顺利通过了江苏省教学名师的评审,学校也先后获得常州市钟楼区数学课程基地、常州市小学数学学科基地、江苏省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研究基地等称号。
蛹的成长,需要在黑暗的壳子里积蓄力量,默默坚忍,痛苦裂变,最后才能突破自我,羽化成蝶,翩然而飞。教师亦然,内心自知根底浅,不用扬鞭自奋蹄。所有成绩的获得都是一个新的起点,翻过一座山,又见一座山,前方的路依然充满艰辛,不忘初衷,我的心中梦想依然驻守。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