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脱贫攻坚视野下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危机与价值重建
2017-02-25孟祥林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脱贫致富战略的重大内容之一。在近年来的脱贫攻坚工作中,笔者发现我国当下传统乡村文化依旧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秩序危机,而这一秩序危机不仅为脱贫工作展开带来了较大的难度,长此以往,我国乡村生存秩序的稳定与和谐也将受到较大的打击。
关键词 脱贫攻坚;传统乡村文化;秩序危机;价值重建
一、前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很多人的记忆与憧憬中,乡村田园是道德圣洁、自然生态、诗意生活的代名词,很多人将乡村视作心灵寄所。我国改革开放快速发展,西方文化乘势输入,所带来的消极价值观念,如消费主义、功利主义、金钱至上等,使得我国传统乡村文化出现了停滞倒退现象,且正面临着断裂崩溃的风险。为了继承和发扬这一价值体系中积极向上的内容,我们有必要把握精准扶贫的科学内涵,大力推动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尽快实现乡村文化价值重建。
二、乡村文化概述
由于城市文化的强势推及,及一些小品、影视著作中对农民的歪曲嘲讽,乡村文化当前已普遍被我国很多民众视为落后与愚昧的代名词,但从历史发展上看,乡村文化理应与城市文化处于平等地位。
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实质结构的变化,引起风俗习惯的变动,但最主要的还是西方消极的价值观念输入而引起中国人思想的变化。一部分人观念先行发生变化,带动了社会风气的改变,进而席卷整个乡村地区。我们传统社会组织是伦理本位,互以对方为重的;但自西方风气输入,逐渐代以个人本位、权利观念,伦理本位社会乃被破坏。[1]这一系列因素最终导致传统乡村文化的停滞倒退。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角度看来,乡村文化具备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传统社会秩序赖以维持的三个要点:教化、礼俗、自立;二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三是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
三、乡村文化面临的秩序危机
(一)城市化进程对乡村文化的强势改造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文化也在这一进程中不断完善。由于城市文化相较于乡村文化天然具备一种更优越的特质,这就使得我国很多民众甚至包括乡村的居民,将乡村文化视作非主流的、处在边缘的、待改造的文化。在这种影响下,农民失去了以往乡村世界给予的家园感,乡村文化自然遭受了直接的打击。此外,城市生活的集聚特征、大眾传媒的“城市中心主义”也加重了乡村文化改造的深度,这自然影响了农民对于自身传承数千年的乡村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的认同。[2]
(二)传统乡村文化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导致乡村文化自卑感渐强
在我国乡村文化的熏陶下,我国农民往往拥有安静、祥和的人生态度,但随着乡村文化不断遭受冲击,我国乡村逐渐成为城市的盲目追随者与模仿者。而在这一追随与模仿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乡村民众对自身文化产生了自卑感。农村居民文化需求的单一性、农民文化人格的愚昧与麻木、小农意识等也加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这就使得我国当下乡村文化出现了个体伦理道德价值丧失、传统道德价值观的退让、伦理缺失等问题,这将给我国长期可持续发展带来较为负面的影响。[3]
(三)改革开放对农民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
虽然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整体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但其对我国乡村文化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集体意识的缺失与个体意识的强化、以利益为价值观导向的盛行、知足守旧的传统观念与创新竞争的现代观念的矛盾、宗族观念与法治理念的冲突、勤俭节约观念的日益消亡等都属于这一负面影响的具体表现,这些变化切实导致了我国乡村文化的秩序危机。[4]
四、乡村文化的价值重建
(一)传统乡村文化精华的再认同
数千年来,许多先贤志士不断致力于民族发展进步的伟大事业,而我们优秀绵延的传统文化,也因此历韧不磨,愈显其永恒的光辉。实现乡村文化的价值重建,必须首先实现传统乡村文化精华的再认同。这个再认同的实现,需要乡村文化以“破旧立新”为基础,同时结合我国农耕文明历史与主流传统(儒、道、释)文化影响。这种根植于传统的“推陈出新”与“扬弃”,能够较好地实现农民对乡村文化精华的再认同。在这一传统乡村文化精华的再认同过程中,就对脱贫攻坚工作有更高的要求了。也只有更加精准地努力付出,实现我国乡村的适度现代化,才能够保证这一乡村文化价值重建的较好实现。
(二)通过乡村文化教育激活乡村文化价值
在我国乡村生活结构的不断变化中,很多青少年对乡村生活的认知日渐模糊,这种现象本身便属于对乡村文化认同的疏离。为此可以将乡村文化专题教育与教育帮扶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激活乡村文化的价值。这样青少年可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与依赖感也将大幅提升,这就为乡村文化的价值重建带来了积极的影响。通过乡村文化教育激活乡村文化价值,极大地丰富了脱贫攻坚战关于教育脱贫和文化脱贫的内容。
(三)在乡风文明建设中重建乡村文化价值载体
为了完成乡村文化的价值重建,我们还必须从乡风文明建设着手,重建乡村文化价值载体。例如,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牢固地在乡村树立起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崇尚科学、邻里和谐、保护环境的社会风气,这样才能够真正将乡村文化从自卑与道德危机中解救出来。而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需要将思想帮扶、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重建乡村文化价值载体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确保乡村文化价值重建的较好实现。
五、结论
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脱贫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传统乡村文化对社会秩序稳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也是历史形成的。当前有选择性地巩固发展传统乡村文化,既丰富了脱贫攻坚战的精准帮扶内容,又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建设。
(作者单位为中原银行新乡分行)
[作者简介:孟祥林(1990—),男,河南新乡人,本科,研究方向:金融文化发展,货币学,地方史志,篆刻艺术创作。]
参考文献
[1]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商务印书馆,2015:68.
[2] 曾卫,周仲景,刘沛林.精准扶贫视野下思想帮扶工作的研究与探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02):26-28.
[3] 刘莉.精准扶贫视野下分类扶持制度探析[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6(04):26-29.
[4] 陈春祥.黔西北山区精准扶贫机制与脱贫对策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