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效率,助力课堂
——数学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2017-02-25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屯村实验小学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屯村实验小学 张 婷
提高效率,助力课堂
——数学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屯村实验小学 张 婷
数学活动是有一定的要求和条件的。我们都知道,同样是木棒,一年级学生利用摆小棒的活动感受10以内数的分与合是数学活动,工人搬运木料则不是,因为后者没有体现数学的思想,也没有数学化的思维过程。那么数学活动都是有效的吗?同样开展的数学活动,有的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不仅推动了课堂的发展,引出课堂的主题,还达到了教学的目标,使学生有所收获,显而易见,这种数学活动是有效的;而有的数学活动目的性模糊,耗时长,组织散漫,缺乏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不知所措,这样的数学活动是效率低下的,没有起到为课堂主题服务的作用,是浪费时间。可见,教师在设计数学活动时,需要注意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一、导入激趣,彰显数学魅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和求知欲会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海洋。一个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数学活动会导致交流困难甚至无人理睬的尴尬局面,学生听得马马虎虎,教师吃力不讨好。所以,有效的数学活动首先要是有趣的。以“线段的初步认识”为例,为了引出线段的概念和特征,教材设计了“拉直毛线”这一数学活动。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营造一种亲近感,色彩缤纷的毛线可以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散漫的心思拉入课堂。在这一数学活动的设计中,主要强调以下两点:首先,通过拉直毛线使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线段;其次,利用毛线变化的形状和方向进行实物教学,加深学生对“直”的理解,强调“两个端点”的重要性。小小的毛线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生活中的线段。如果省去“拉直毛线”这一数学活动,直截了当地介绍线段的概念、符号和特征,过于抽象和枯燥的内容会使学生丧失兴趣,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从而影响课堂气氛和效果。
二、适当留白,培养探索意识
数学活动强调思考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活动应当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处理好老师讲和学生讲的关系,能让学生讲的尽量让学生讲,教师在重点、难点处点拨,起引导作用。同时,有效的数学活动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观念,讲究边学边练,及时巩固,在不同的情景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涵,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新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的教学为例,主要的数学活动是编制乘法口诀。背诵乘法口诀表只是最浅显、最易完成的一个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由来和内涵。在设计编口诀的数学活动时,教师要强调乘法的含义,使学生理解乘法是由几个几相加得来的。同时,编口诀的数学活动也要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和逐步递进的要求,最初1~4的乘法口诀以教师引导为主,后面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则由学生独立完成,这一过程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由扶到放,也更体现了学生数学思维的锻炼和成长。
三、指向明确,突显课堂重点
数学活动为突破课堂的重点和难点而存在,因此在设计数学活动时,应当直指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以二年级下册“1000以内的数的认识”为例,这节课从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来看,是着重培养学生的数感。那么数感怎么来呢?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两个关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片段。一位教师课前准备好200张白纸,安排了“估一估”的数学活动,最后教师数一数,得到200,引出千以内的数。另一位教师则出示了千字文,安排了数千字文的数学活动。千字文原本四字一句教师别出心裁地把它排列成5句一行,5行一段,引导学生20、2地数,成段后自然而然100、100地数。等数到最后,学生便已经了解了1000以内的数。两位教师教学同样的内容,第一位老师估计纸张的张数,其实侧重于“量感”,学生并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因此在估计的时候只能凭感觉胡乱猜测,而估计则是需要一定的事实依据的;第二位老师数千字文,通过数数的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数感水到渠成地引出了千以内的数。可见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本节课的重难点,指向性明确。
四、双向提问,碰撞思维火花
提问可以体现思考的过程。一方面,教师对学生提问,在问题中涵盖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希望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锻炼数学思维,反复的追问可以使学生多思多想,追究其中的本质,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如果数学活动中缺少教师提问,那么学生就失去了自主探索的意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强,数学活动就会更接近于一个普通游戏,同时,高质量的提问使得学生在课堂中更加警醒,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也更加敏捷。反之,单一的讲授式教学缺乏趣味,学生思维涣散,课堂会成为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另一方面,还有学生对教师的提问,这是学生对教师授课的反馈。学生通过对教师的提问,可以弥补本节课中知识的漏洞,也可以质疑教师的观点,这些提问都是学生思考、总结的产物。师生双向提问的过程推动了数学活动的展开,体现了教学相长。以二年级上册“有趣的七巧板”为例,在拼图形的数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提问“你拼出了什么图形?”、“你是用哪几块拼的?”等一系列问题串起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五、合理评价,提高自省能力
评价由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两部分组成。单一的教师评价容易出现片面、主观等问题,可能导致学生出现消极抵触的心理,从而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学生作为数学活动的主体,理应参与到评价中去,使师生双方都处在主体地位。同时,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是当今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一旦参与到评价体系中,不仅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够逐渐形成自省的意识,找到自身的缺点,对自身的学习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以后,才能针对性地进行总结和改正,进一步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比如,在数学活动的结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针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小结,说说优缺点,然后教师再进行补充。
以上是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历所总结得出的一些结论,也是笔者所理解的有效数学活动。它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意义重大,只有强调数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学活动才会高质量地展开。而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这是我们有待进一步思考和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