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情境下的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策略研究
2017-02-25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 王 悦
问题情境下的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策略研究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 王 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教学环节,利用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他们在问题的引导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通过积极思考和分析,使学习活动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问题情境下,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精心设计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活跃、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问题;情境;教学策略
一、利用趣味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注意力不能保持长时间的高度集中。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可以设计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好奇心,主动进行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学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熊大和熊二共有15罐蜂蜜,吃了6罐蜂蜜,还剩下几罐蜂蜜?在小学生都喜欢的故事问题情境中,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积极性,结合教材中的计算方法进行探究,顺利解决了问题,让他们深刻掌握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下,学生不再感到枯燥,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想要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积极投入到自主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发现和收获,促进他们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利用启发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
小学数学教材中包括很多抽象的数学知识,依靠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很难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利用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能让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引导下活跃起来,深入探究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在问题的引导下深入思考,有效掌握教材中的内容,促进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问题: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给你一个轴对称图形,你能找到它的对称轴吗?给你一半轴对称图形,你能根据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吗?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认真阅读和分析,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利用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作用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他们会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的迁移作用分析新知识,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在探究环节,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他们在思考过程中建立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联系,激发他们的探究积极性,让他们深入思考,获得新的发现,使他们顺利完成新知识的探究学习活动,加快知识之间的联系。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进行分析,把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推导,最终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四、利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探究
操作活动能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进行直观的分析和思考,有助于让他们在抽象思维和直观思维之间建立联系,让他们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时,教师让学生准备了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棍,让他们进行摆三角形的操作。在摆放过程中,学生发现:有些小棍能摆成三角形,有些小棍不能摆成三角形。在疑问的引导下,学生产生了继续深入探究的积极性。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继续提出问题进行引导:三角形的三边有什么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分析能组成三角形的小棍的长短关系,通过思考和操作,学生得出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五、把握问题情境教学的原则,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教师既要考虑教材中的内容,又要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活跃思维,使他们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顺利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问题情境下的高效教学。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把握以下原则:
1.问题设计要避免过多
在小学数学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采用问题情境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在设计问题时,教师不能过于频繁地提问,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在思维活跃的状态下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探究问题掌握同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促进他们数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实现高效的学习效率。
2.问题设计要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教师所提的问题既要具有趣味性,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思维发展情境,从他们的思维能力出发进行问题设计,使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让他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思考找出积极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
3.问题要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由于知识积累有限,在深入思考数学问题时经常会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出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把握学习的正确方向,使他们通过分析问题促进思维的不断深入,有效掌握教材中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素质。在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下,能让学生建立抽象思维概念,使他们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实现高效教学。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创设多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进行思考和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问题情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操作活动、认知冲突等来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切入点,顺利解决问题,使他们的数学探究能力、数学思维能力获得发展,让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主体意识下的探究活动,实现高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