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2017-02-25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实验小学林玉缎

数学大世界 2017年3期
关键词:周长小明情境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实验小学 林玉缎

如何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实验小学 林玉缎

要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正确树立“学生主体观”,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民主氛围;活动情境;认知冲突;媒体演示;主动参与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现就如何落实新课标理念,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凸显学生主体性,浅谈几点看法。

一、营造民主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能想方设法地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而,在教学中要营造民主氛围,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参与学习的动机,做到敢想、敢问、敢说。

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时,练习“25×24”一题时,我说了句:“25×24看成25×(20+4),计算很简便。”马上就有学生说:“把25×24看成25×4×6不是更简便吗?”我很高兴地表扬了他,并且对大家说:“这个同学想的比老师想的好,老师应该向学生学习!”可想而知,这位学生的心里会有多高兴呀!

以上案例,师生间互相尊重、学生间互相学习,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二、巧设活动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各种活动情境的创设。

例如: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这课的难点是让学生体验“面在体上”,由于学生的年龄小,要让学生理解和体验的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时,我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了大量的活动情境。

(1)看一看:我这里有块积木,你能看到这块积木上面的面吗?

(2)摸一摸:请你拿出桌面上的物体,跟着老师这样摸摸你手中物体其中的一个面,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感知面在体上)

生:平平的、滑滑的……

(3)说一说:那我们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请到纸上呢?

同桌讨论后,学生汇报,交流。

生1:我准备用印泥。

生2:我用水彩笔。

生3:我用纸把它盖住折出边角痕……

(4)搬一搬: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把手中物体的其中的一个面搬到纸上。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巡视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作品)

师:“我想请几个同学把你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并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的哪个地方搬下这个图形的?”

生:我是从长方体的这个面上搬下这个图形的。

……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以上环节,我设计了各种活动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了“面在体上”的体验,完成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三、制造认知冲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引起学生思维兴趣的动机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他们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因此,可以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认知冲突”,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富有挑战性和思考性的情境中,从而使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思维兴趣。

例如:教学“中位数和众数”,在导入时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场”:小明某单元考试考了78分,他对爸爸说:“他们整个小组的平均分是77分,自己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是爸爸看了成绩单后非常生气,小明很疑惑地说:“为什么爸爸那么生气呢?我没有撒谎啊!”教师出示了整个小组的分数:92、90、89、88、86、83、81、78、6。师:“小明说谎了吗?聪明的你能帮小明解开疑惑吗?”在这个“问题场”引力的作用下,学生展开了思考与交流:

生1:小明这个小组的平均分确实是77,我算过了。

生2:小明说自己的成绩是中等偏上说谎了,他在小组里是倒数第2。

生3:77分是小组的平均分数,但它不能代表这个小组多数学生的成绩,因为有一个学生只得了6分,他把全组的平均分拉下来了。

教师接着这位同学的话问道:哪个数据代表本组学生的成绩比较合适呢?学生的思维闸门被打开了,展开了新知探索的思考。

有冲突才有高潮,有高潮才能体现数学探索的乐趣。制造这样的认知冲突符合学生求知、求参与的心理需要,既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索精神,又促进了学生主动性的发展。

四、借助媒体演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效来创设情境,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形象化、清晰化,使数学知识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首先在屏幕上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闪烁周长,回顾求周长的方法。接着出示一个圆,运用动画,一个小红点在圆周上跑一圈,感知“圆周曲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想一想,怎样求圆的周长呢?(画面上再次闪烁圆的周长)学生在新问题面前有的凝神深思,有的摆弄圆片学具,有的在自学课本,通过引导、操作、讨论,发现圆的周长可以通过圆滚动一周或用绳子绕圆一周,即“化曲为直”的办法求得,为此学生个个精神饱满,在分享成功喜悦之感。紧接着,屏幕上出现一面时钟,突出秒针、分针,引导学生想象出它们的针尖走过的地方,会形成两个大小不同的同心圆(画面上及时闪烁数次后留下两个虚圆),并及时发问:“它们的周长还能用“化曲为直”的办法求出来吗?”“不能。”全体学生带着问题又进入深层次的思考。

可见,媒体的演示,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切实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周长小明情境
周长与面积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小明照相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小明系列漫画
——小明篇——请假
巧算周长
小明系列漫画小明篇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