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踏花归去马蹄香只见语文不见法
——追求“有教无痕”的语文课堂

2017-02-25祁永玲

初中生世界 2017年24期
关键词:孔乙己语文课画家

祁永玲

踏花归去马蹄香只见语文不见法
——追求“有教无痕”的语文课堂

祁永玲

中学语文教学已经逐渐在返璞归真,教师们都努力脱去课堂华丽的外衣,求实求真。但是在这过程中,大多语文教学却又走到了“语文味”的边缘,语文课上“牵”“灌”“塞”等教学现象时有所见。“无痕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如何还学生一个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让教师尽可能地做到“有教”而“无痕”呢?笔者依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作了一些探索与思考。

有教无痕语文味课堂追求

宋徽宗赵佶喜欢绘画,特别注意画面的立意和意境,所以在朝廷考试画家的时候常以诗句为题,让应考的画家按题作画,择优录用。有一次,主考官出了一个命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把这句诗的内容体现出来。有的画家绞尽了脑汁,在“踏花”二字上下功夫;有的画家煞费苦心,在“马”字上下功夫;有的画家运思良苦,在“蹄”字上下功夫。

只有一位画家独具匠心,他不是单纯着眼于诗句中的个别词,而是在全面体会诗句含义的基础上,着重表现诗句末尾的“香”字。他的画面是:在一个夏天近黄昏的时刻,一位游玩了一天的官人骑着马回归乡里,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蹁跹飞舞。

在这句诗题里,“踏花”“归去”“马蹄”都是比较具体的事物,容易表现出来;而“香”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用鼻子闻得到,用眼睛却看不见,而绘画是用眼睛看的,所以难于表现。这位画家巧妙地用了两只蝴蝶就把看不见的香气表现出来,而且使人感到春意盎然,衬托出了游人的愉快心情,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这个画家的匠心在于化抽象为形象,使得画面有尽而意味无穷。其实我们的语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呢?“无痕却含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对教学的追求。只是在许多老师的“求真务实”中,语文课渐渐转变成了方法课,教师把文本的内容设置成一个个与试卷类似的题目,然后组织学生去寻找、研讨、分析“答案”,“答案”找到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这样虽可应付考试,方便实用,操作性强,可却丢失了语文课应有的“语文味”。那么,如何还学生一个语文味的课堂,让教师尽可能地做到“有教”而“无痕”呢?笔者在教学中,作了以下的探索: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品读中走进文本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的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教师一定要先生情,再引导学生有情。课堂生情最好的方法离不开读,不管是自读、齐读、师生范读、领读、听录音,还是默读、朗诵、分组读、分角色读,都应该在课堂上恰当、反复、灵活地出现。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学生的情况及课文的体裁选择读的方法,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出不同的味道,这样才会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当然,我们要努力锻炼朗诵,但更要指导学生学会读书。课堂上读,不是让学生从头到尾漫无目的地读,而是抓住了课文中重点的段落、句词,引导学生反复吟诵,体味情感,琢磨意义。阅读就是解读关键词,体验个性,抓住重点,举一反三。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让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使学生从语调、语气、遣词造句中,真正了解课文中的情感。

当然,教师要做点拨和拔高。学生由于阅历浅,难以深刻理解文本,教师要做好指路人,关键时刻点透学生。通过不同的读,学会赏析文章,这才是授之以渔。老师的讲是表达,学生的读也是表达——替作者表达。朗读赋予作品以生命,是再创造,也是一种艺术。学生把课文读好了,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把文字读活了,就能真正走入故事情节。课堂也会因为师生之间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而充满活力,充满情趣。

二、行云流水悦耳声——在智问中促进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存在两种明显的提问误区:一种是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学生则习惯性举手,机械地回答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只做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整堂课便在问题中开始,在问题中结束,而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不得而知。一种是按照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看到这个题目,你能获取哪些信息”“从这篇课文中你又学到了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把你的感受和联想说给大家听听”,为学生创设开放性课堂,活跃学生的思维。这本无可厚非,但由于很多学生缺乏足够的经验积累和情感积累,有些学生就生搬硬套,难免会牵强附会,甚至出现失误。于是看似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却不是关注语文的问题与思维,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这样课堂就显得开放过头了,使语文课变了味。

笔者在教学中,注意提问的循序渐进,并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教授《皇帝的新装》时,引导学生在自读时注意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皇帝上当怨谁?读完后就这一问题发表见解。”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课文,可以减少阅读的盲目性。学生读完后肯定会一一说出“怨骗子、怨老大臣、怨内臣、怨皇帝自己”等,并说出自己的见解。解决了这个问题,对课文中有关人物的分析也就完成了,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得到揭示,教学目标也就基本完成了。

课堂教学除了传授学生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不露痕迹地教给学生方法,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问可以有效提高这一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把整理好的知识预先包装好再传授给学生,而是要通过精心设计的一些问题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探求知识的过程,让学生联系过去所学的知识,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辨别、分析、归纳,然后作出解答。比如,在分析《范进中举》中范进这一人物形象时,可以联系以前学习的课文,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范进的性格与我们所学的《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的性格有什么相似之处?对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采用了什么方法?对范进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什么相似之处?”这样,学生既获得了新知识,又复习了以前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在平淡中掀起高潮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当“意外”出现时,老师敏锐地捕捉学生“误点”的价值,抓住教学时机,巧妙引导,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教学因意外的细节捕捉而精彩,因真实而成为一段不可替代的师生生命发展的“旅程”。

课堂上,有时需要老师讲,每个环节之间需要老师来“勾连”。凡当讲的,笔者都写在备课本上,在课上通过各个环节渗透;需要“解惑”的,则一字一顿地把每个字送到学生的耳朵里,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需要“渲染”的,则浓墨重彩,使自己的讲解略带一点“诗意”。

但一堂好的课是需要高潮的,在教学高潮中,学生如沐春风,不仅在自主探究中进入了豁然开朗的境界,而且在精神上产生了愉悦、振奋甚至心旷神怡的感受。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注重在平淡中掀起高潮。在《孔乙己》这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我提出了问题:“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许多同学都答出了社会的原因、封建教育制度的原因。我给予了肯定,教参上本课的主旨也是从一个“封建制度牺牲品”上看到社会对人的凉薄、封建教育制度对人的摧残。就在这时,一个学生忽然提出了质疑:“为什么不是他本人的原因呢?”立即有同学在旁边附和:“孔乙己好喝懒做”“孔乙己自命不凡”“他鄙视体力劳动”。我想,学生对孔乙己的理解是非常深刻、透彻的。社会本无好坏之分,关键看这个社会由什么样的人组成。是人决定社会,而不是社会决定人。要改变社会,首先要改变人,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社会的面貌才会改变。顺水推舟,我问同学们:“孔乙己这个形象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学生联系实际说了很多:“忌懒惰、要勤奋”“忌不争、要上进”“忌虚荣、要务实”等等,说得很好。感悟别人的人生,从而改善自己的人生,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义。

“教无定法”,但万变不离其宗,若教师能对教学对象全面地了解,对教材深入地把握,对教学规律灵活地运用,那么一堂再平淡的课也必然会产生它的高潮之处。

四、能探风雅无穷意——在回味中品读意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具有“语文味”的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转化智慧、积淀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课堂上语文味浓浓,学生徜徉其间,浸润其中,固然可喜;语文课后,学生若能自觉融入到语文中,从文学作品中能读出自己,思考自己,那么,这样的语文教育才是成功的。

(作者为江苏省南京市竹山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孔乙己语文课画家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酷炫小画家
语文课上做游戏
孔乙己(下)
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