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白: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

2017-02-25曹国锋

初中生世界 2017年24期
关键词:思维评价语文

曹国锋

留白: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

曹国锋

主持人语

《七堂极简物理课》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的作品,该书用诗一般简洁优美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20世纪以来现代物理学的伟大理论发现。书中开篇就说了这样一句话:“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曾度过一年无所事事的时光。很可惜,现在很多青少年的父母经常会忘记这样一个道理:一个没有‘浪费’过时间的人终将一事无成。”同样,课堂的留白和等待,不是无意义的时间浪费,而是学生批判、综合、建构等深度学习的时光。本期我们讨论的话题是:用来“虚度”的才是好时光——漫谈教育教学的等待与留白。

语文课堂上“无暇”的热闹,使得学生疲于奔命,不能欣赏到语文的妙味。语文教学必须通过适度“留白”,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主动学习、深入体悟、发展思维,让语文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留白语文学习发生

近期参加了两个语文教研活动,发现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具有共性:流程衔接紧密,问题环环紧扣,活动热闹异常,书声此起彼伏……在叹服这些课“大容量、快节奏”的同时,我的脑海里不由得响起朱光潜先生的声音:“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先生引用阿尔卑斯山谷路边的标语,意在指导人们学会艺术地生活,用他的话来讲就是:“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在朱先生的眼中,“无暇”可能使人陷入“囚牢”,使得人生的价值大打折扣。我想,在语文课堂上,这种“无暇”的热闹,同样也会使得学生疲于奔命,错过本应领略的“风景”,不能欣赏到语文的妙味。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节好的课,正如一幅好的画,不能塞得满满当当,必须适当“留白”。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不是随意制造的“空白”,而是教师根据文本、学情、心理等有意识地对教学内容、时间和空间所采取的艺术化的处理。这样的“留白”,是对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读、满堂演的一种“反动”,给学生留下一方自由呼吸、自由思考的空间。通过适度“留白”,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主动学习、深入体悟、发展思维,让语文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内容留白:删繁就简教真知

一幅好的画作,常常通过“留白”来突出主体部分。艺术大师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师,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名闻天下,他们的画作往往纸上就只有虾、马本身,通过留白来凸显主体,将虾、马的神态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节课也是如此。要上好一节语文课,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教什么”。上海的陆继椿老师曾提出“一课一得,得得相连”的教学主张,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其思想核心就是在一节课上突出最为核心的知识技能。只有通过适当“留白”舍去那些非核心的要素,才能抓住本节课最需要教给学生的东西。笔者认为,在语文课上要强调“教真知”。语文课上的“真知”并非指传统意义上那种“正确的知识”,而是指真正有价值,学生真的需要、真的能学会的核心知识技能。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就能做到以简驭繁,牵一发动全身。反之,那种西瓜和芝麻满把抓的做法,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是将核心的知识、技能、素养淹没在一地鸡毛之中,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学生似乎什么都学了,其实什么也没有学到。

例如在教学生写记叙文的过程中,祝荣泉老师强调“故事”的意义,通过“找路子、卖关子、想点子”来让学生在讲述故事中学会记叙,显然就要比不着边际地教“记叙的六要素”高明得多。笔者特别欣赏的另一个例子是王伟华老师为了解决学生记叙文写作不生动的问题而提出的“愿望+障碍=冲突”的观点。这一技巧的传授,成功地让学生学会了在情节中设置冲突、写好冲突,使文章变得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富有戏剧性。这样的课,由于教师真有研究,敢于取舍、留白,突出了“真知”的教学,解决了学生的实际问题。

二、结构留白:疏密动静自有情

好的图画非常讲究构图,常使用留白的手法使得画面疏密有致、神韵天成。一节好的语文课,也必须讲究课堂流程的设计,绝不能45分钟一个调门、一种节奏,要摒弃那些不必要的繁琐、花哨,大胆“留白”,使课堂徐疾有致、动静相间。

首先,内容的安排有主次。陶行知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教学结构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坚持抓住主线来设计教学的流程,突出教学重难点,做到任务引领、板块清晰。课堂结构疏密有致,教师教得明明白白,学生才能学得清清楚楚。例如教学《木兰诗》,如果逐字逐句讲读,课堂必然“密不透风”。一位老师巧妙地以“最美的姑娘”为主题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讲述她的事迹。让学生朗读课文之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花木兰的故事,在此基础上解决理解有困难的语句。

2.发现她的“英雄肝胆”。重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去体会她替父从军的担当、扬鞭边关的勇敢,发现她身上那种其他古典美女所不具备的“英武之美”。

3.感受她的“女儿情怀”。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从“停机叹息”“征途思亲”“辞官不做”“对镜梳妆”等情节中看花木兰的女儿之美。

在引导学生理解她身上独特的“英雄肝胆”与“女儿情怀”的基础上,自然对木兰的形象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的设计,抓住了“木兰”的形象这条“线”,其他的学习内容则由这条线连缀而起,有机融合。这样的设计由于抓住了主线,将大量琐碎问题“留白”,整个课堂显得疏朗有致。教师通过这几个环节,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把握木兰形象,而且学到了语言,懂得了作者构思的巧妙,可以说做到了简洁明了,步步深入,举重若轻。

其次,动静相宜巧安排。有的课堂,学生自始至终都在“动”,一点“静”的时间也没有,貌似效率很高,其实未必。学生的外在活动是外显的“动”,学生沉静思考、独立做作业看似静,其实思维在高强度地活动,是内隐的更有价值的“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活动时间适当“留白”,让“静”也能占据一定的时间,形成动静结合的节奏变化。

再次,情感思维有起伏。课堂由内容安排而表现出来的节奏是外在的、显性的,而内在的课堂节奏是由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强度的变化决定的。一节成功的课,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活动必然是有起有伏、有强有弱的。没有“低”,也就没有所谓的“高”;没有“弱”,也就没有所谓的“强”。在课堂教学中,情感和思维高潮之后的“平静”,也是一种“留白”。它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活动有起有落、一波三折,是使课堂节奏摇曳多姿的重要因素。

例如教学鲁迅的《故乡》,一位老师抓住“故乡的人”,首先用画面、表格等形式,让学生在朗读和揣摩中感受闰土的形象。由于画面和文字的强烈冲击,学生被深深地震撼了,情感体验非常强烈。接下来,他抓住人物语言中的省略号,让学生想象闰土想说又未说的内容。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对人物语气、说话内容的揣摩上去了,情感体验相对平缓。通过这种想象,学生发现,小时候闰土跟“我”说起话来总是滔滔不绝,想到什么都会去说,他的生活无拘无束,充满了童趣;而中年的闰土,不再是那种滔滔不绝、无忧无虑地说话,呈现出一种强烈自卑、饱经沧桑的吞吞吐吐。这时候,教师通过板书,将闰土想说而未说的内容进行列举和对比,让学生大声说出自己的感受,再次把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向了高潮。“说省略”这一环节看似让学生处于高潮的情感“冷”了下来,课堂的进行还有些琐碎,但它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到两个闰土的内心世界,为情感体验再上高潮蓄势。

三、提问留白:天高由得思绪飞

课堂的展开总是以问题为引领的。在观课中,我发现有的老师不喜欢安静的课堂,尤其不喜欢提问后的安静,认为这是一种“冷场”,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教学的失败。往往问题一提出,就要求学生积极发言。其结果是教师越着急,越是要求学生积极发言,举手发言的学生就越少。其实,就课堂提问来说,适当的等待是一种“留白”的艺术。笔者认为,提出问题之后,教师给的时间一定要“够”。学生不经思考就能够回答的问题,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是不折不扣的“假”问题。有价值的问题,就一定是需要时间来进行思考的,思维强度越大的问题,需要的时间就越多。

思维训练应该重视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这种做法只关注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本质上学生只是教师表演的“道具”,是“提线木偶”。教师的关注点在知识的传授,而不是在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提问处适当“留白”,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对基本的思维规律的尊重。教师提问后的“留白”,不是所谓的“冷场”,而是平静下思维的激流涌动,是辽阔海天上的鸢飞鱼跃。学生有了充分思考的时间,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他的思维过程才能在课堂上得到展现。为了赶进度、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或为了所谓的“热闹”,不断催促学生回答,只能打断学生的思维过程,压抑学生开口表达的欲望。充满活力的课堂不应排斥“静”,留一点空白给学生静心思考,等来的或许会是智慧火花的绽放。

四、品悟留白:此处无声胜有声

语文课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精妙,这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这里,教师要做的是创设情境,营造良好氛围,引导学生逐渐进入佳境,去领略文字之美,而无须授课者将自己的审美经验絮絮叨叨地转述给学生。在这里,教师对自身感悟和经验的“无声”就是一种很好的“留白”,它把感悟和表达的权利留给了学生,是对学生个性体验的极大尊重。“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言的品悟本身就强调个性而少有定评:谁能说得清“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的明媚?谁又能画出“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林黛玉?谁知道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想到了什么?有时候,教师只要配上如歌的行板和学生一起诵读,给予学生更多吟诵和意会的空间,学生自能理解领悟;有时候,教师只需指点出一二范例,教给圈点批注之法,就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自由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有时候,教师只需引导学生进行替换、改写,就能够让学生在比较后发现作者语言运用的匠心……唯一不需要做的,就是教师的主动发声、主动告知。在品悟的过程中,“留白”自能“此处无声胜有声”。

五、评价留白:多元评价慢定论

好的课堂评价必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内心世界,促进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这就要求在语文学习评价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评价“留白”——不独霸话语权,把评价的话语权还给学生。首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和反思:“你觉得自己的说法有道理吗?能不能列出理由?”“能否从条理性的角度对自己的发言做一个评价?”“你的发言是对老师讲解的重要补充,你能谈谈你是怎样思考的吗?”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帮助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发言水平,明确努力的方向。其次,要促使学生相互评价,共同提升。对同伴发言的评价,正是鼓励同伴、学习同伴、激励自己的良好手段。在学生的相互评价中,我们要注意正面引导:①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②要热情地鼓励同学;③要依据问题的本质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④要善于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帮助同学完善自己的发言。通过这样的评价,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热心、真诚、宽容等优良品质,形成对学习集体的归属感。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评价适度“留白”,不急于下定论,还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深入思考和探究。教师要灵活运用这一手段:①在疑问处“留白”。学生常常因思考不全面而得出值得推敲的答案,这时教师不应直接进行释疑解惑,而应该进行“留白”处理,用小组讨论、上网搜索、辩论擂台等形式代替教师的评价,让学生在深入学习中得到答案。②在错误处“留白”。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有的教师会马上提供“正解”。其实,学生的错误也是珍贵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师适当“留白”,引导学生进行追问,剖析错误的根源,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能促进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③在闪光处“留白”。当学生表现出彩时,也不要急着给出评价,可以通过“留白”,为更多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其他同学也能有个性化的精彩发挥。

六、结课留白:余音绕梁未断绝

好的文章往往会在结尾处“留白”,余音绕梁,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一节好的语文课也是同样如此。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尾一定会设置空白,在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比如有位老师在教学《北京四合院》一课,总结课文时说:“北京四合院建筑雅致、结构精巧,而且能够促进社区交往,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但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很难见到四合院式样的建筑呢?”学生经过热烈讨论,得出“占地过多”“成本太高”“保温不易”“私密性不好”等结论。看到大家的思维逐步进入状态,教师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大字:“假如你是一名城市设计师……”看着黑板上的字,学生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半分钟左右的安静之后,教师提出:“请同学们以‘假如我是城市设计师’为话题,大胆写出自己的构想。”顿时同学们的写作兴趣和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课后写出了许多很好的创意。

教师在学生深入讨论四合院的利弊之后,并没有给出定论,而是通过“留白”将学生的思考引入深水区。这节课虽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一曲弹罢绕梁三日,收到了言已尽而味不止的效果。

(作者为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张家港市第一中学副校长)

猜你喜欢

思维评价语文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