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民族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2017-02-25袁作森
◎ 袁作森
推动民族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 袁作森
抓好民族团结教育,对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湖北省恩施地区属于少数民族集居地,这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被誉为“祖国的后花园”、“世界硒都”、“森林氧吧”。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于 1983 年 8 月 19 日建立,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等 29 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比例为 52.8 %。此外,恩施还是华中地区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
一、立足当地环境,捕捉民族教育之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区域环境中休养生息,渐进式实现自己的民族理想,与其他民族和谐共处,共筑中国梦。民族性格的形成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且影响着人们价值观的形成。恩施州龙凤镇中心小学通过对当地气候的调查、资源状况的搜集、民风民俗的挖掘,引导学生了解所在区域内的民族环境,充分享受当地生态文化、民俗文化、人文风情。
一是明气候。恩施州森林覆盖率近70%,享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之美誉。这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这样的地理位置和气候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雾霾的笼罩,成为“最养人”的地方之一。
二是知资源。州域内独特的楼宇桥梁等民族建筑琳琅满目:如华硒的女儿城、土司路的土司城、朱家坳的施南古城、山乡的吊脚楼、侗乡的风雨桥等等。土特产品种类多质量优。旅游资源丰富且“高位”:在一片崇山峻岭中,有万米绝壁、千丈飞瀑的“恩施大峡谷”;千姿百态、雄险奇幽的利川腾龙洞;山峰紧束、溪水碧澈的“巴东神龙溪”等著名胜地。
三是探民俗。全州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为主,以独特的智慧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如打烘火、跳红灯、跳耍耍、演傩戏、打围鼓等绚丽多彩的民俗活动。州政府还将“牛王节”、“女儿会”、“摆手节”和“州庆”确定为全州的四大民族节日,让民族文化通过节庆日的渲染深入人心。
二、立足阵地建设,打造民族教育之势
区域民族教育环境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往往是外围的、可伸缩的,若能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系列之中,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便是入脑的、可持续的。学校通过教材选修,举办各类活动进行陶冶,让民族情感从内心得以自然生发。
一是选修民族教材,学习民族课程。让乡土教材走进学校课堂,学校利用晨会课、地方课组织师生学习期刊《中国民族教育》、湖北省民委编写的《民族大家庭》、市教研室编写的《我的家乡——恩施》、市委宣传部编写的《梭布垭传奇》等教材。每期研修教材时都要集中讲座三次以上,平时的民族知识课上,既有记载也有单行教案。学校还通过开展民族知识竞赛、演讲赛等增加民族知识,学习民族英雄,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此基础上,学校集聚各方面力量,编写出了《民族艺术》校本教材,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课介绍土特产,认识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用具,如打杵、蓑衣、斗笠、薅锄等;了解少数民族生活艺术,如织西兰卡普、编篾篓、钻石磨、推吊浆、打合渣、烘腊肉等。学习与劳动兼得,吸纳与感悟同收。
二是开展民族活动,丰富民族情感。学校把民族理论、法律法规和民族团结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举办以“讲民族团结情,说民族团结话,做民族团结事”为主要内容的主题班会、队会;建设“亲情小屋”,实行“点对点”帮扶和心理健康抚慰,加大对少数民族困难学生实施精准资助的力度,既让少数民族学生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又能让民族亲情得以彰显。学校每年开展一次民族风情月活动、一次少数民族体育运动比赛、一次民族主题文化周活动、一次民族知识进社区宣传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民族常识;利用升旗仪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英雄事迹;利用音乐课教唱恩施民歌,如《龙船调》等;利用大课间学跳民族舞蹈,如腰鼓、傩戏、摆手舞等;利用朝读时间诵读经典诗文;利用艺体课习练中华书法、书画、传统棋艺、毽球、陀螺、高跷等。
三、立足文化滋养,传承民族教育之魂
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团结教育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龙凤镇中心小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上凝聚力量,并持久为功。
一是传承创新本土文化。只有文化的力量,才能使人们心相连,也只有准确把握文化的内涵,才能留住本土文化基因并使其代代相传。其一是积淀本土历史文化:恩施有200多万年前“建始县直立人”留下的“古人类文化”;有久负盛名的巴楚文化和巴渝文化;有“二战”时期恩施作为湖北省临时省会所在地和世界反法西斯东方战场第六战区指挥中心形成的“抗战文化”;有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开展武装斗争长达14年之久、建立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积淀的“红色文化”。其二是传承本土非物质文化:恩施傩戏、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利川肉连响、宣恩三棒鼓、咸丰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来凤土家族摆手舞。其三是发掘本土新生产品文化:恩施有世界上独立的硒矿床,许多优质企业纷纷利用“硒”资源,潜心打造辐射四海的“硒”产品文化。通过本土文化的创新,学校将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覆盖到学校教学的各个阶段,融汇到课程体系建设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用这种方式,民族文化在保护中得到传承,在发掘中得以创新,在师生心目中构筑起一幅传统文化的瑰丽画卷。
二是开展民族团结创建。学校严格制定民族团结工作计划,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以“民族团结进步大讲堂”、地方(校本)教材学习、节日庆祝、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等学习活动为载体,积极内化“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大同思想,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学校还积极宣传少数民族先进人物代表的事迹活动,用榜样的力量引领广大师生投身民族团结进步的事业中。
三是擦亮民族教育窗口。“热爱恩施、发展恩施、维护恩施”是恩施各族儿女的共同义务,不仅要在内涵上进一步优化,还要扩大与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贸易交流,让本民族在站稳“脚跟”的同时,不断壮大自己的“腰身”。如今,恩施高速、恩施铁路、恩施航空已将恩施脱贫奔小康的路打开,作为教育人的重要阵地,学校将从构建文化传承、交流发展的校园氛围上发声、着力,让各民族的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所学校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休戚与共,风雨同行”。
(作者: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凤镇中心小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刘斌]
G41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9949(2017)08-0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