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小学生动手“做数学”

2017-02-25江苏省响水县实验小学

数学大世界 2017年27期
关键词:做数学教者内角

江苏省响水县实验小学 林 华

让小学生动手“做数学”

江苏省响水县实验小学 林 华

学生是探求知识的主人,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空间,让他们在操作活动中掌握知识、发现规律、归纳结论,从而培育思维,发展创造能力。本文主要阐述了“动手做”的内涵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小学生;做数学;动手操作

学生是发现、探求知识的主人,是获取知识的主动者,教师要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在主动思考、自主构建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创造力。数学学科具有操作性、实践性,如果依赖于教师机械的讲解,势必会使学生沦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学生不会有效把握知识的本质。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能促进他们用眼观察、用脑思考,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帮助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征,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激发主体意识,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获取知识。

一、“动手做”数学的内涵

“动手做”是指教师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从周围生活中取材,通过动手操作探索数学问题,掌握数学规律。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运用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发展数学素养。

1.情境探索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儿童在基于适合自己生活经验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观察、思考、操作、实验等探索活动。如在苏教版六下《圆柱的体积》的教学中,教者创设情境如下:老师这里有一个圆柱体玻璃水杯,里面装满了水,谁能帮助老师求出杯中水的体积?有一个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模型,谁又能求出它的体积?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寻找身边较大的圆柱体,你都发现了什么?能用以上的方法求出它们的体积吗?

2.提出问题

儿童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他们在组内交流、与同伴对话,对其他有学习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或修正自己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经验,引导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他们尽可能地围绕一个主题去学习探究。如在苏教版五下《圆的周长》的教学中,学生会提出问题:“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学生比较大小不同的圆,发现直径大的圆的周长大,进而会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教者适时追问:“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它们是加法关系?减法关系?或是乘法关系?还是除法关系?学生通过各种关系的分析,猜测可能是除法关系,即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

3.动手操作

学生对自己提出的猜想拟定一个初步的探究方案,然后依据这个方案动手操作。教师要通过提问、交流的方式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教师提出问题:“大家想用什么样的方法验证到底是哪种关系?”引导学生测量圆的周长、直径,并记录下这些圆的周长和直径。有的学生用绳量周长,有的学生则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周长,他们记录数据,观察这些数据,分析规律,最终得出结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除法关系: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4.整理归纳

学生通过操作法获得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表象,捕捉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并加以整理归纳、分析判断,推断出初步的结论。小组同学相互交流讨论,表述自己的发现,解释试验的结果。

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1.激发操作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兴趣,才会产生探索的愿望,才能使学习不会成为负担,才能在敏锐地观察、主动地探索中习得知识。如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的教学中,教者出示圆锥形的小麦堆的图片,提出问题:“小明爷爷量了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你能帮爷爷算一算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立方米吗?如何求出圆锥的体积呢?”教者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他们产生与同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比较的探索欲望,教者让学生用黄沙或玻璃水做实验,学生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再倒入空圆柱内,看看倒几次能正好装满。教者再让学生用水把圆柱装满,然后往圆锥内倒三次正好倒光,从而发现同底等高的圆锥是圆柱体积的1/3。教师以问题激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操作激趣,引领学生发现规律。学生有了兴趣,才能真正投身于探索之中,才能学有所获。

2.激活创新思维

教师要让学生在剪一剪、拼一拼、搭一搭、摆一摆等活动中发现其中的数学奥秘,在掌握规律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如在苏教版四下《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中,学生首先用量角器量一量每个三角形的内角,然后用相加的方法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小组汇报结果,学生会发现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左右,进而引发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都是180°。联系平角的度数,学生就会用剪一剪的方法,看三角形的三个角能否拼起来是一个平角,验证自己的猜想。各小组分别用折拼、剪拼的方法验证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共同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学生经过动手探索的过程,提出自己的猜想,在发现、猜想、操作、验证、归纳中开启思维,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创新的意识。

3.形成感性认识

传统教学中,教师以教材为“纲”,沦为教材的“传话筒”。教师要跳出教材的框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将生活中的“活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数学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探索的能力。如在苏教版三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的教学中,教者让学生观察课桌面、黑板面等长方形,发现长方形的边、角有什么特征?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教者适时追问:“大家的猜想到底是否正确?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一下呢?”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会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用量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在学习正方形的四边相等的特征后,教者让学生通过折纸的方式得到一个正方形,并说说为什么折出的是正方形。教者引领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长方形,然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对长方形的特征形成感性认识,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数学教学要改变被动接受、机械训练的现状,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动手操作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1]袁红.“hands on”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功能浅析[J].小学教学,2002.

[2]潘芬芳.“Hands on”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05.

猜你喜欢

做数学教者内角
多边形内角和再探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三角形分割问题
多边形内外角问题的巧解
探索“做数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在“做数学”中建立数学概念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某生课寝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