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实践平台建设 培养创新能力素质
2017-02-25朱静
朱静
(常州大学 商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加强实践平台建设 培养创新能力素质
朱静
(常州大学 商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并从教育理念更新、实践平台定位、培养计划制定、各种关系协调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培养,进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实践平台建设
继江泽民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到李克强同志在2015年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整整20年的时间跨度,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创新、创业、自主创新能力,号召全国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投身到创新创业当中来,推动国家知识再造、产业升级,为打造创新型国家奠定基础。高等院校是知识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场所,既是高智人群的集聚中心;又是各类人才的培养中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的责任和使命更加重大,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的素质能否适应我国创新创业要求成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这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校的实践平台的培养效能。为了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强、敬业精神高的综合型创新人才,高校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势在必行。本文拟以常州大学培养卓越人才的创新创业素质为例,来探讨实践平台建设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关系。
一、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培养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创新能力素质是一种综合型素质,是专业知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意志等系列创新素质的有机融合、拓展升华后,用以解决实践活动中的复杂问题的一种素质,这与常规的人才培养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就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素质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个性特质存有缺陷
由于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当代大学生中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这些大学生自小就得到长辈的百般呵护,他们有任何需求,长辈也尽量予以满足,他们所获的物质生活非常丰富,从小就很少受到挫折和困难,很容易形成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特质,祟尚个性特质的释放,追求标新立异,团队合作的欲望和动力不强,在团队活动中很少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也不懂得换位思考,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另外,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尊心,他们的竞争意识、竞争观念显著增强,为了达到目的会寻找捷径,没有沉下心来做事情的思想和准备。尤其是网络资讯的高度发达,他们可以轻易地从网络中获取相关信息,在创新创业活动中,一旦碰到困难或难题时,他们会求助于网络,从中直接寻找答案,其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强化。这些个性品质都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
(二)创新创业知识欠缺
高校的很多专业并不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设的,而是为了追求综合型大学的建设目标,追求学科专业“大而全”,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培养上出现了问题。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等方面缺少有机的联系和衔接,导致知识点重复学习,学科间交叉不够,况且教材出版均有一定的滞后性,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较慢,大学生直接接触和获取本学科、临近学科以及交叉学科等学科知识的机会较少。由于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依赖于培养计划、教学计划、课程大纲,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按计划进行,相关知识重在传授,课程学习的意义和价值难以体现,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学习动力不足,缺乏主动去获取相关知识的欲望,导致其创新创业知识储备很匮乏。
(三)专业教师指导不足
能否从专业角度获得专业教师保质保量的教育指导,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的的重要途径。仔细梳理历年来国家、省市以及校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可以发现获得较好名次的竞赛作品,无一例外是专业教师全程跟踪指导的结果,如果让学生单枪匹马去完成,学生由于自身能力素质的限制,很难做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科技作品。高校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既要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繁重的教学实践中,也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在双重重压之下,教师难有精力持续地投到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不少学生有科技创新的新想法、新点子,受到自身能力素质、外界条件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的科技创新活动难以持续深入,不少科技成果“胎死腹中”,打击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每个科技创新团队尽管都会有专业教师的指导,但是专业教师的指导是极为有限的,并不能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和提高,更多的是为了应付上级的任务指派。
二、实践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实践出真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校的实践平台。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是大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潜质激活,创新热情激励的重要媒介,是大学生创新知识汲取和发挥,创新能力锻炼和应用的重要舞台。由于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大学持续十余年的扩招之路,大学生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大学生就业难逐渐成为常态。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高校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富有成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引导大学生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的培养,真正让大学生在未来的激烈的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实践平台建设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素质培养的必然要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新知识、新技术的更新换代愈发加快,如果大学生仍然只能从教材和课本上获取知识,那么他们难以跟上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很容易就被社会所淘汰。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让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加速更新换代,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单纯的课本知识教学也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也要有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更要有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始终对各项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拥有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而这些能力素质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校实践教育水平,因为人们获得知识的最终的目的是为运用,实践教育是大学生理论知识巩固和动手技能内化的过程。只有经过实践教学环节,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抽象理论知识,从这一层面来讲,实践平台建设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素质培养的必然要求。
(二)实践平台建设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现实要求
每年都有数百万的大学生涌入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日趁严峻,大学生除了要熟练掌握最基本的专业知识,还要深入了解并掌握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熟悉运用一些技能,能够独立地思考,对已有知识体系重新组织加工成新的知识模块和能够架构,形成自己的独具特色的能力素质体系。大学生为了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进步,必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或手段达成对应的目标,实践教学平台为大学生实现这些目标提供了可能性,实践教学平台本身就需要大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和能力素质,在实践中自我升华和自我提升,也能够完成相应的目标任务。
三、构建实践创新平台的实践路径
大学生创新能力素质实践平台的构建需要得一定学科专业的支撑,这需要根据每个高校现有的学科专业条件来评估,一般而言,各高校应该从现有学科专业中挑选出教师素质高、教学条件好、学科背景强的优势学科作为重点支持学科,同时从学生群体中选拔出天资高、爱学习、乐于探索的优秀学生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从学生进校后,就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业生涯规划,强化过程监控,让这些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均衡发展,以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业务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素质以及如何解决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了真正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高校应该从教育理念、实践教学平台定位、培养计划、平台关系梳理等方面入手,促进学生基本知识、专业能力、创新创业素质的养成,真正构建起有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教育培养体系。
(一)更新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领域。高校要想培养出能力高、素质强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首先要从教育理念入手,要重构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改变以往教育观念中,教师居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在大学四年的教育过程中,高校应该始终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鼓励引导支持学生勇于创新、大胆质疑,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逐渐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而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该居于主导地位,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者和教材的宣讲者,而是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塑造的引导者、激发者和人生导师。基本的培养流程如下:低年级时,注重基本能力素质的培养,主要培养内容为科学文化素养、人文素质、基础知识、思维模式、探索精神等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稳定的专业思想,扎实的基本能力素质,强烈的自主学习愿望,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知识体系的相互融合,为学生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和探索奠定基础。高年级时,要加强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在学校推行导师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质,以团队的方式,以项目组的形式,将学生放归到不同的项目组之中学习锻炼,让学生接受不同导师的亲自指导示范,以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专业训练和专业指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素养。
(二)准确定位实践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目的在于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所以对实践教学平台的定位必须准确无误,一般而言,实践教学平台是在发源于常规的本科教学模式,同时又区别于本科教学模式的特色平台。特色平台应该具备以下功能:该平台的运行应不影响或干扰正常的本科教学秩序,是大学生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要求高校在实践教学平台的设计时,充分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嫁接最新创新创业研究成果,同时加强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意志的熏陶,让学生拥有更加宽阔的视野和视界,以内生转化为切入点,不断拓展实践教学的新内容和新领域,真正体现出实践教学平台的特色教育功能。为了确保实践教学平台的有效运转,学校应当配备最优的师资队伍,构建怡人的教学环境,提供高新的仪器设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等,并且不断地探索和开发新途径和新方法,为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保驾护航。
(三)科学制定培养计划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校不能仅仅作为普通人才进行教育培养,而应该有区别、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这需要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阶段,直接从培养计划的制定入手,要从低年级抓起,基本做法是从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实施,以能力测试和素质分析的方式选拔出一批优秀学生,加以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实施残酷的淘汰制,以淘汰的方式不断地更新换血,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有针对性地配备各类教学资源,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生理、知识、能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地塑造和培养,在大学三年级时确保完成所有的校内培养计划,在大学四年级时采用校外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学生被派送到国内知名大学或科研院所、上市公司、高新技术公司、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等,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教学培养,有专门的导师进行亲身指导,毕业环节也在此一并完成。整个培养计划丝丝相扣,以竞争的形式不断淘汰优选,尽管过程较为残酷,但是培养质量有保证,最终也实现了培养目标。
(四)协调处理各种关系
为了实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的有效培养,真正达到能力本位的目标,在进行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应理顺和处理好各种关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该提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任务或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当家作主”的感觉和责任,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资源选择过程中,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选择权,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供给者,应该更多地提供校外教学资源,并且让校内教学资源和校外教学资源有机融合,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也可以帮助教师开展相关的研究,达到双赢的结果。大学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流遵循从低到高、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基本思路,从基础知识学习——专业能力训练——创新能力拓展的阶梯型培养体系,同时要以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大学生建模、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等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来检验、衡量和评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培养成效,不断总结教学和实践环节的不足,提炼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培养的一般特性和培养规律,为更大范围内开展相关人才培养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四、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小到一门课程的开设或一个活动的开展,大到整个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无不凝聚了集体的聪明才智。本文以期通过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作为切入点,探讨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或人才培养模式,全程跟踪整个实践教学环节,找寻其一般教育规律,并获取相应的教育培养经验,并以此为模版,在全校范围推广试验,不断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或创业竞争力。
[1]刘朝晖.肖寿仁.基于工程教育改革的CAD/CAM教学实践平台构建与探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2):91-94.
[2]马立平.构建多元化实践平台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提高[J].科技视界,2016(2):61-62.
[3]陈恒雷.徐雷.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我院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实践平台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6(3):221-222.
[4]赵春锋.徐新成刘燕朱建军.面向工程能力培养的现代工程实践平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11):50-152,165.
[5]周臻.陆金钰.基于“习而学”理念构建土木工程模拟创新实践平台[J].教育教学论坛,2016(7):146-147.
[6]姜鑫.搭建综合实践平台,推行人才培养新模式——以黑龙江大学学生科技文化创业园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3):71-72.
[7]王薇.鄢本存.李耀庄.余志武.土木工程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平台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6(1):142-145.
[8]冯伟.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社团活动开展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6(2):53-55.
[9]孙其信.担当发展使命提升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6(5):21-23.
[10]赵树军.李滨.基于实验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物理实验教学研究[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6(1):70-73.
[11]周婷婷.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高教学刊,2016(4):229-230.
[12]李娟.王宏健.陈兴华.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的研究生智能理论课程体系优化[J].高教学刊,2016(3:)21-22.
[责任编辑 王云江]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platform and developing the quality of innovation ability
ZHU Jing
(Business School, Chang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Focused on several key problems about how to develop th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 points out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renewal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he positioning of practical platform, the estabilishment of training plan, the coordination of various relations, and so on, which may be useful for promoti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ve andentrepreneurial ability, thu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and quality; practical platform construction
10.3969/j.issn.1673-9477.2017.02.029
G64
A
1673-9477(2017)02-092-04
[投稿日期]2017-02-17
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网络谣言叙事范式及网络文化安全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6YJCZH130)
朱静(1972-),男,江苏宿迁人,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