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英语听力的“支架式”教学策略
2017-02-25张佳琛
张佳琛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英语系,福建 福州 350202)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英语听力的“支架式”教学策略
张佳琛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英语系,福建 福州 350202)
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生存基础。英语听力教学是英语专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衡量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文章探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以“支架式”教学策略为理论依据,将“支架式”教学策略的脚手架搭建、创设问题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及效果评价的五个环节应用于英语听力教学,以实现听力教学质量的提高,改变听力教学的现状,从而真正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技能。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听力教学;支架式
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这就需要大量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且能够熟练运用语言技能的应用型外语专门人才。而立足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人才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了各高校的主要任务。如此时代背景下,社会对英语专业教学自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综合能力培养中听力技能首当其冲,但它也是教学中最难的一个环节,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弱项。因此,英语听力教学策略亟待改革,它不但能提高英语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还能使英语专业朝着更务实的方向发展。
一、英语听力教学现状
(一)教学大纲针对性不强,培养目标不符合实际
目前,大多数高校不是直接照搬原有课程大纲,就是仅做些许改动,教学大纲制定得比较含糊,不够具体,无针对性。基本都是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制定教学大纲,提出学生在学期间至少要达到教学大纲的一般要求,也就是:能听懂课堂英语授课,能听懂日常交际英语及一般性题材的讲座,能听懂慢速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做到掌握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运用基本且有效的听力技巧。但是实践证明,学生的听力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未能达到大纲的要求。
另外,培养目标与应用型方向偏离。英语等级考试作为学生毕业条件现如今已经被取消,但仍然是学校、学生极为重视的教与学目的。应试作为目的,却忽视了语言学习的应用性。
(二)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对听力学习的意识薄弱
英语听力技能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题。这个除了与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有关系之外,还因为听力教学的课时较少,学习量不足。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英语听力的周学时才1课时。因此,仅靠有限的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才是学生听力能力提高的最有效途径。
(三)课堂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有效性
目前,大部分的英语听力课堂仍旧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放录音,学生做练习,然后对答案。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机械地听录音中的内容,被动地去接受播放的信息。课堂的主要时间便是听音,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便容易失去信心和耐心,听力训练的目标都达不到,更何况要提高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了。
二、应用型人才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意为“适应需要,以供使用”。那什么是应用型人才呢?胡璋剑将此定义为:“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类型。[1]”由此可见,笔者认为应用型人才首先要有很强的实际应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应用型人才还需具备相应的职业领域能力,对职业岗位的变动要有良好的适应性。最后,应用型人才还要有不断学习的能力,才能与时俱进。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有理论、有实践、并且能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的人才,其结构要素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实施方式以及评价方法[2]。其中课程体系是由学生学习心理、教师教学要求及课程知识组成的系统。而实施方式则是指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采取的科学的培养途径。
课堂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直接途径,因此,以注重技能与实践的英语听力课程更实践要树立以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教学观,要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的束缚,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切实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做贡献。
三、“支架式”教学策略的理据
“支架式”教学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支架”原本指架设在建筑物外部,帮助施工的一种设施,也就是“脚手架”。“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3]。”这里的框架中的概念就是给予学习者的帮助,使学习者能够从实际发展水平到达潜在发展水平。也就是说让学习者把复杂的学习任务进行分解,从而逐步引向深入理解。由此可见,教师教学的目的不只是单纯地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为重要的是要向他们传递合适的“概念框架”。这种框架即“支架式”教学中的教学支架,也就是教师的引导。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起引导作用。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这时若得到教师的引导,便会使学生茅塞顿开,就像得到脚手架的帮助降低建筑高楼的难度,学生会不断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不仅掌握了知识,还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支架式”教学策略主要有搭建脚手架、创设问题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等环节。
四、英语听力课堂中“支架式”教学策略应用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4],而教学策略是对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的具体应用,它根据教学的要求随时发生变化。“支架式”教学策略就是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变化会不断发生变化,支架的提供也就是根据具体的情景而变化。
1.搭建手架
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只是播放录音,让学生做练习,要将脚手架搭设在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活动前,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任务进行分解,为学生选择一种合适的脚手架。例如,在涉及文化的听力材料开始前,给学生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上课时,学生在经过自己收集材料后,应该对本单元的主题有了充分的认识,了解了不同的文化语言交际的差异,教师这时给学生放录音,听本单元的听力材料,难度自然降低了。这样在听力训练中学生不仅能够有效完成听力任务,还能感受到语音背后文化的区别,从而提升英语听力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即教师通过一定的手段,将学生引入特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新的问题情境产生作用,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兴趣和动机,并成为一种特定的学习任务,而解决这些问题就构成了学习活动,同时学生又具备解决问题的经验。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鼓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营造愉快的氛围,对活动的参与和自我挑战达到最大程度。听力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或由学生自由组合,但要求每个小组成员要有不同分工。例如,有的人可以在互联网上查阅,有的人可以去图书馆阅览有关书籍,还有的可以向用英语向其他人进行交流……每个成员根据不同的分工围绕一个共同的问题情境完成任务。
3.独立探索
在学生独立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在帮助学生确立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引导后应扮演好观察者身份,了解任务的适宜性、学生与教学内容及学习环境的互动情况,从而更好地继续引导学生。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也随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而逐渐减少。而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探索则逐渐增加,并能在支架帮助下继续攀登,最终完成探索任务。听力学习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学习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又复杂的学习过程。在听力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成,需要投入大量的精神活动。听力理解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工作,需要学生对所听材料进行自主探索,进行选择性输入、理解,并将所听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的过程,更要独立面对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并进行积极探索,乃至解决问题。
4.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就是以团队的形式,组织成员协作完成某个既定的任务或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5]。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锻炼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支架式”教学还突出学习活动的合作互助,强调合作中的表现、交流、沟通和讨论等互动的内在意义与价值。因此,这个阶段,支架式教学主要是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实现小组合作学习。在互动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按照教师的补充以及自己课前的准备与小组成员共同分享所了解的信息,针对不同的听力学习问题进行有效地探讨,这样可以使优秀生积极影响后进生、学习积极主动的学生积极影响害羞内向的学生,从而促进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支架式”引导尤为重要,教师需要不断突出对学生观点的理解和总结,优化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5.效果评价
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是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它是衡量具体的教学行为、特定的教学对象是否已经达到或者接近合乎所期待既定的教学目标[6]。教师与学生都应该参与评价过程,可分为教师、学生个体和学生团体。评价的内容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协作小组对组内个人的评价。“支架式”教学需要有一套符合其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协作能力以及是否完成所学知识进行客观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更为客观;而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团体互评可以加强学生对学习的感受。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 可以对学生在听力理解、回答问题、配对练习、小组活动、自由交流等的反应、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观能动性等进行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同时每个学生自己对课堂教学的各个过程作全面的评价,并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互评。这样,学生就会经常反思自己,并且千方百计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变被动的、强迫性的学习为主动的、有兴趣的学习。
五、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和市场对于人才的类型及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强调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应用型,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对行业的适应性和应用能力。英语听力技能是英语学习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支架式”教学策略可以增加听力能力提高的有效性,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真正提高英语听力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获取。
[1]胡璋剑.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刘英华.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江西: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5.
[3]高芹.“支架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9):49-50.
[4]吴冬梅,吴晶晶.支架式教学及其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1):74-82.
[5]魏会廷.教师学习共同体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6]邢文利.高校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王云江]
Scaffolding instructional model to English listening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ivating the applied talent
ZHANG Jia-chen
(Fuzhou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Trade, Fuzhou 350202, China)
The applied talent cultivating is the objective and survival foundation of the applied-typ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glish Listening course is the main and difficult points in English major teaching, and is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measuring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foreign language talent. With the theory basis of scaffolding instructional model,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five types of scaffolding instructional model in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ivating the applied talent, such as scaffold setting, problem situations creating, independently exploring,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effect evaluating, which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by chang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so as to really strengthenthe students’ English listening ability.
applied talent cultivating; listening teaching; scaffolding
10.3969/j.issn.1673-9477.2017.02.027
H319
A
1673-9477(2017)02-086-03
[投稿日期]2017-04-17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2014年校级重点课程项目(编号:J2014052);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AS151367)
张佳琛(1978-),女,福建福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外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