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探索与思考

2017-02-25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余晓玲

数学大世界 2017年32期
关键词:解答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 余晓玲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探索与思考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 余晓玲

一、从“看”到“说”,学会收集信息

1.看图说话“看”出要点

对于刚入学的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看到书上的情景图时,往往是图上有什么就说什么,不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图上告诉我们什么、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例如,一年级上学期教材中有一个学生参加联欢会的场景,老师提问:“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的孩子只是说看到有的在唱歌、还有很多气球等等。这时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在观察的时候不能只看图上有什么,还要知道它们的具体数量,最后用自己的语言较为完整地说出图中所表达的意思。如:我看到有3个男孩子在唱歌、2个小姑娘在跳舞、舞台上挂着6盏灯笼等等。

2.看图列式“说”出关键

在新教材中,为了更好地适应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除了大量情景图以外,还有很多题目是以“看图列式”的形式出现,这种“看图列式”很简单,主要是由数字、实物图和符号组合。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指导学生先观察图,再按照一定的顺序逐个找出条件或可能的问题,慢慢连起来就说出了一个完整的题目,如看到的是:左边有2朵红花、右边有3朵黄花,加上数学的“大括号”与“?”组合出来的一幅看图列式,告诉孩子大括号代表什么、问号表示什么。最后连起来应该是:有2朵红花和3朵黄花,一共有多少朵花?慢慢地,学生会“看”图了,也会找出关键条件,并用简单的语言“说”出问题来,这样列式就自然写出来了。

低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应该是从学会“看”题开始逐步转化到学会“说”题。最开始,我们要从一句话开始,让学生学会说完整的话,然后再逐步增加,先一句句把条件说清楚,然后再试着将包含结果的那句话改成问题形式,这样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就呈现出来了。如在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中,大部分学生是这样说图意的:有3个红气球,又拿来1个蓝气球,合起来一共是4个气球。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试着将第三句话改说成“一共有多少个气球?”让学生初步了解要解决“一共有几个气球”这个问题,就是把3个红气球和1个蓝气球合起来。又如:树上有一群小鸟,飞走了3只,现在树上还有9只,最后一句话通过学生看图来推理后说出:原来树上有几只小鸟?这样一道简单的解决问题就呈现出来了,然后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原来”进行讨论、解答。

二、会“读”会“圈”,掌握审题窍门

1.读题不可替代

很多家长老师都非常重视语文的朗读,却忽视数学的读题,其实数学的读题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由于识字量较少,老师或家长都会帮助他们读题,以便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题意,这样做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如果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依赖大人,不愿意自己动脑筋了。实际上,当孩子的识字量逐渐增加时,我们也应该把读题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千万不能长期包办代替,否则没有养成独自读题习惯的学生就会对看到的题目一带而过,抓不住重点,甚至不知道图里表达的意思。当然,读题的训练也是循序渐进的,比如先要求大声读、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再要求学会轻声读、默读,阅读速度由慢逐步变快,逐步提高读题的能力。

2.圈划不可忽视

认真正确地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只有通过读题了解题目意思,才能为后面的解决问题打下基础。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还较为薄弱,这就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比如当呈现有大量文字的题目时,必须带领学生认读,如果出现不认识的字词或者事物,老师要把学生不理解的生字和词语适当进行解释。在读题审题的过程中教会孩子抓住重、难点,从中发现文字背后的含义,包括含有一些不需要的干扰多余条件,也需要学生能准确地找出来。所以从低年级开始要求学生一边读题,一边用铅笔顺着题目圈一圈、划一划重要的字词(包括疑难问题),都是非常好的读题习惯,这样的好习惯也可帮助学生提高读题时的注意力。

三、能“想”善“问”,培养问题意识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也许还不太明白什么是“数学问题”,他们可能会根据图说出条件来,但是未必能提出有效的问题来。例如:一年级教材中有一幅情景图,图中显示有5人在水里,有3人在岸上,这部分内容学生都能准确地说出来,但是当老师要求“提”出数学问题时,学生可能不会说出一共有多少人,而只是说出一共有8人,这也就说明学生只是准确地捕捉到图中信息,但分析其中所隐含的数学问题还是一个难点。这时老师的教学方向就应该从说“有什么”、“有多少”逐步转入到让学生尝试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上来,比如说出“一共有多少”、“谁多谁少”、“谁比谁多多少”等等,学会提问也是为了让学生思考情景图中数量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明确观察图后的思考方向,为今后的一题多解、一图多问打下基础。

四、会“思”会“析”,提高分析能力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类与类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序地思考。”——这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学思考”中明确指出低年级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也就是说,当学生读题之后能分析提出问题或者了解题目意图之后,教师的教学重点可以转入到解题的思路与方法上,比如:当问题是求“一共有多少”时,实际上是求两个或者多个部分合起来是多少,所以用加法;当问题是求“谁多、谁少、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时,实际上是两个数量在比较多少,去掉相同的部分就是多下来或者少掉的部分,所以用减法。还可以通过改条件、改问题、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也可以让学生在相同条件下,提出不同的问题。如:一排小树有5棵共有小树多少棵?划线部分的条件可以是开放的,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发散他们的思维,进一步提高他们灵活解题的能力。

总之,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和获得需要有一个学习、巩固、积累、发展的长期过程,作为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现有水平入手,多角度、多方位逐步培养。

猜你喜欢

解答
初中语文阅读试题的解答方法初探
浅析2001年高考(全国卷)物理压轴题
高考英语完形填空题应对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掌握解答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模式和方法
太平庄:“解答”北方农村的共性问题
用“四步法”解答历史非选择题
浅谈小学数学的一题多解
刍议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假说—演绎法”解遗传学题目例析
谈中考历史探究题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