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法”有时也是一种“加法”
2017-02-25贾宪章
■ 贾宪章
“减法”有时也是一种“加法”
■ 贾宪章
一位青年大学毕业后豪情万丈地为自己树立了许多目标,可是几年下来,依然一事无成。他满怀烦恼找到一位智者。智者微笑着听完青年的倾诉,对他说:“来,你先帮我烧壶开水!”青年看见墙角放着一把极大的水壶。旁边是一个小火灶,可是没发现柴火,于是便出去找。他在外面拾了一些枯枝回来,装满一壶水,就烧起来,可是由于壶太大,那捆柴烧尽了,水也没开。于是他跑出去继续找柴,回来时,壶水已经凉得差不多了。这回他学聪明了,没有急于点火,而是再次出去找柴。这次柴火充足,水很快烧开了。智者说:“你一开始踌躇满志。树立了太多的目标,就像这个大水壶装了太多水一样,而你又没有足够的柴,所以不能把水烧开,要想把水烧开,你或者倒出一些水,或者先去准备柴!”青年恍然大悟。回去后,他把计划中所列的目标去掉了许多,只留下最近的几个,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几年后,他的目标基本上都实现了……
原来“减法”有时也是人生的一种“加法”。这位青年及时走出“凡事只做加法”的误区,既注意从提高个人素养等方面入手做好各种“加法”,又注意从审视各种工作目标着眼做好各种“减法”,很快让自己走出了事业的谷底。其实,教育工作者既要做好自己“加法和减法”,又要帮助自己的工作对象做好各自的“加法和减法”。否则也只会事倍功半,空留尴尬和遗憾。
一个邋里邋遢的三年级男生,不仅字写得潦草,还经常在本子上乱涂乱画。有一天,语文老师忍不住了,把他的作业撕个粉碎,还要他当众检讨。他哭了,老师厉声说:“你爸是干什么的?”他怯生生地说:“泥瓦匠。”老师似乎一下子找到了难题的答案:“这就对了,泥瓦匠就是和稀泥的!怪不得你写的字这么差劲!你干脆回家跟爸爸学做泥瓦匠吧!”这位老师讲得虽然“恨铁不成钢”的气话,可是从那以后,这男孩果然没有再到学校上课,真的跟爸爸学做工去了……
这位教师无端地把施教责任完全推给学生,只想着通过做好规范的“加法”来达到转化目标,却完全忽略了可以尝试着做一做施教的“减法”。结果不仅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还因为自身的抱怨、挖苦、讽刺等各种过于生硬和冷漠的施教方式不断使用“加法”,让这名学生难以忍受,竟满怀自卑地离开了校园。
用心观察有效运用“加法”和“减法”。在自己的施教过程要看自己的课堂,也要看别人的课堂,既帮助自己不断积累各种经验和教训、不断丰富施教的情境、不断完善各种育人环境,也要及时对优劣进行辨别,提醒自己走出存在的误区,精简过于繁杂的过程,减少各种无效的举动。用心反思有效甄别“加法”和“减法”。对比、思考和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和施教过程,感悟、体会和品味他人的教育细节和创新举动,既要及时汲取各种营养,帮助自己拥有更多有效育人技艺,也要即时改掉自己的陋习、降低过高的施教目标、压缩过重的训练计划,有效瘦身自己的施教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