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竿子”与“打板子”,哪个更好?
2017-02-25王道坤
■ 王道坤
“立竿子”与“打板子”,哪个更好?
■ 王道坤
这是两所性质相同、规模相似的学校,但由于两个校长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管理策略,结果,最终出现的管理效果就有着天壤之别。
甲校校长采取“立竿子”的方式。每天早晨,校长总是第一个到校,打扫好办公室卫生后,就来到学校大门口外,满面笑容地站在那里,给每一个来校的师生送上真诚的微笑和问候。每一个走进学校大门的人,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很开心地给校长回礼,或者是鞠躬,或者是点头,或者是挥手,或者是会心的微笑。那场面也特别温馨。幸福的笑容,荡漾在每一个人的脸上,人们无不心情愉快地开始一天的学习与生活。
乙校校长采取“打板子”的方式。学校八点上课,要求教师七点五十分之前签到,但校长每天都是九点以后才进校园。校长一进校园,无视校园里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存在,对谁都不理不睬,而是以挑剔的眼光,孤傲、冷峻地审视着校园里的一切,地面、墙壁、楼梯、窗户、照明灯,无不在其检查范围之内,一旦发现哪里不合自己的意愿,便开始咄咄逼人地教训人,甚至盛气凌人地训斥人。每天早晨如此,校园里几乎没有人不被校长打过板子,一天的学习与生活,就在胆战心惊中沉闷地开始。
喜欢“立竿子”的校长,是一个温和的人,平时态度和蔼、待人和善,总是用微笑对待每一个教师或学生。校长眼里满是亮点,特别喜欢表扬别人,每一个有闪光点的人,都逃不过校长慈爱的眼神。凡是被校长表扬的人,心里都甜蜜蜜的,就像上足了发条的时钟,按照既定轨迹不停歇地工作。就因为校长的赏识和赞美,校园里充满着温馨的氛围。
在甲校,很多人都明白,校长早早地往那里一站,其实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标杆。但这个标杆的根本意义在于示范,而不是监督,按时到校,认真工作,校长都做到了,谁还好意思例外?所以,这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标杆。这标杆,成了制度的标尺、行动的指南,也成了文化的载体。尽管校长采用“模糊管理”方式,根本不做考勤,教职工却特别遵守纪律。校长在校与不在校没有什么区别,从来没有人迟到、早退,更没有人“瞅校长的脚后跟”。在强烈责任感的驱使下,大家勤勤恳恳地备课,充满激情地上课,一切都显得有条不紊。尽管平时工作很忙、很累,工作上也会遇到困难,但教职工们对自己担负的责任毫无怨言。从制度上看,校园里是宽松的氛围;从文化上看,校园里弥漫着祥和的气氛;从心态上看,每个人都有“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自觉。
喜欢“打板子”的校长,是一个傲慢的人,平时派头十足,几乎不跟教师接触交流,总是高高在上地仰躺在宽大的老板椅上。端茶、递水、打扫卫生,办公室人员必须全程服务、准确到位,否则,必定会受到严厉的指责。校长的眼光很挑剔、很刁钻,任何细微的差池,都会被看在眼里,并且还会记在心上。校长喜欢批评人,喜欢指手画脚,一旦找到机会,就会没完没了地教育、指责、训斥。教职工们看见校长就像老鼠见了猫,吓得大气不敢喘。
在乙校,很多人都眼巴巴地盯着校长的身影。看到校长来了,大家就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工作热情:教师们规规矩矩,连上厕所都陪着小心;考核办主任上窜下跳,到各个办公室里检查人数;政教处主任忙里忙外,到各个角落里检查环境卫生。大家都把自己搞得忙成一团的样子,既是在设法表功,也期盼着少挨一点训斥。一旦看到校长外出了,大家紧绷的神经立马松弛下来,工作的热情迅速降温,原来的井然有序变成混乱不堪。学校制定了各种各样的管理制度,天天喊着实行精细化管理,但是,迟到早退的现象屡禁不止,教职工们工作懈怠,纪律涣散,安排课程斤斤计较,中层干部人浮于事,遇到问题一推了之,同事之间缺少信任与真诚合作。校园里充斥着攀比之风,也荡漾着无法排解的怨气。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两位校长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方式,很好地印证了孔子的管理思想和教育智慧。
人是为生存而工作,更是为发展而工作,当然也是为尊严而工作。榜样的形象很温暖,榜样的力量无穷大。“立竿子”其实就是以身作则,以榜样服众,无需语言,也能形成示范。由于教师得到尊重,心理渴求得到满足,尊严得到维护,所以,人人身上都会有使不完的劲,工作起来积极主动。榜样,是温情脉脉的南风,是润物无声的细雨,能让人在温馨的氛围中形成文化自觉。“打板子”终究是一种惩罚,行为是冷酷的,手段是冷漠的,针对个别现象进行必要的惩罚,可以起到杀一儆百、杀鸡吓猴的效果,但惩罚易激发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如果作为一种常态化的管理策略大面积应用,肯定不会培育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当然也就不会带出理想的管理效果。
是“立竿子”为主,还是“打板子”为主?在治校理念和管理策略上,校长做出恰当的选择并加以实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