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洋务意识对早期中国改革的影响
2017-02-25董自稳
董自稳
简析洋务意识对早期中国改革的影响
董自稳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河南 郑州 451200)
中国的洋务意识从积极的角度上看,虽然解决了一些清朝政府发展过程当中的问题,比如科学技术并不到位的状况,但是移花接木的发展注定没有办法深刻转变清朝政府积贫积弱的实际社会状况。洋务意识的主要代表人物李鸿章或者曾国藩,虽然在发展中国的工商业方面具备非常强烈的勇气,但是在面对清政府在政治体制方面的沉疴,却无法动用自己的政治勇气进行改革,这也是洋务意识最终无法持续影响的原因。
洋务意识;洋务运动;中国改革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极为重要的改革尝试,洋务意识也正是清朝末期一群希望通过改革扭转清朝廷颓势的官员所形成的一种政治意识。清代的洋务派官员渴望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和早期的维新人士合作,从朝野两个方面不断地推动的一种政治改革行为。这种洋务意识的发端,是从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和魏源开始的。林则徐和魏源虽然保留了比较深刻的地主阶级意识,但是他们还是认为要开眼看世界,并且主动让善于翻译的人将一些西方的著作翻译到中国,而随后在同治以及光绪早期,洋务派思想逐渐成为清代朝廷的主流,各地开埠的港口和发达城市都开始兴办新型工业企业,并且在军队的武装上进行西式改造等,这些也最终引发了更多的深层次改革,一直到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以清朝政府的战败为主要标志,宣布了洋务意识在政治上的失败。从现代的史学观点上看,虽然洋务派真正在晚清政局中的左右时长并不是非常长,但是他们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在早期的中国政治和社会改革上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值得深入思考与研究。
一 早期洋务意识对于中国改革的影响
早期的洋务意识,主要是洋务派对于世界文化的初步接触和认知,并且认为可以以中国的知识作为主体,将西方的知识作为一项辅助的手段。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洋务派之所以开展改革,实际上也是为了将清政府的政权继续维系下去,并且推动洋务运动持续性地对中国政府产生影响。这种以中国的知识和学问作为主体,把西方的各项专业技术辅助到位的这种改革方式,实际上是从林则徐和魏源时代开始的一种改革思想。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种思想,这就是洋务意识的发端。因为林则徐和魏源等人之所以要采取这样的一种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思想,主要还是为了牵制住不断发展的西方国家,让中国能够在国际竞争之中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实际上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地主阶级在中国的领导。这样的一种改革思想,实际上也是有其时代和历史的根源。因为当时的中国已经处在于鸦片战争的困境之中,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深刻地入侵了中国,中国封建主义社会已经不再是这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这种独立模式被打破,给魏源和林则徐这一类开眼看世界一代的清朝学者、大臣带来了非常深刻的民族危机感。他们认为,要改革中国的社会弊端,应该从学习科学技术这样一个角度入手,推动地主阶级持续地领导中国。
马克思曾经指出,中国之所以在当时出现了一系列的危机,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中国陷入到尽善尽美的幻想里面,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之外,所以为了维持天朝大国的颜面和尊严,这才萌生了洋务意识。外国的资本主义持续地入侵清朝政府,让清朝政府当中一些地主阶级里面的改革派思想家意识到,只有打破天朝大国的盲目自信,并且改变陈旧的思想,才能够从闭关锁国的被动局面里面逐渐走出来。
不过,即便魏源或者林则徐在鸦片战争时期就已经意识到自己国家和民族所遇到的困境,但是当时的清朝政府并没有普遍意识到这样一种思想的价值,而且他们的思想也没有在当时就对清政府当局产生影响,推动清政府的改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洋务意识能够得到发展,主要还是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出现的各种失败,以及在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之中清政府遇到的空前危机。清政府出现的内忧外患,让满人为主导的清政府朝廷意识到自身政治体制或者管理模式上面出现的问题,地主阶级也开始从维护自身的利益和统治出发,在没有触及清政府的基本政治体制的基础上,开始向西方政府学习,引进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面的科学技术,以此来提升清政府在镇压农民起义以及各种内政外交上面的综合实力。
所以地主阶级改革派里面的一个代表人物冯桂芬,就曾经指出中国的伦常思想应该作为国家的本体不要动摇,辅助其他一些国家的富强技术,以此推动中国的发展。冯桂芬的思想代表了非常多洋务派人士的思想。因为当时的清政府内部的精英阶层,普遍认为自身是存在问题的,但是这种问题并不是涉及到政体的问题,而是在科学技术上相对于其他的国家存在一些缺陷。这样的一种封建思想仍然是垄断着整个晚清时期的思想界。当然,冯桂芬等思想家和学者,能够提出学习其他国家的科学技术进行自强,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具备政治胆识和理论勇气的行为。
洋务派的实权领袖人物李鸿章,在同治初期也指出,中国之所以能够维持自身的统治并且长期的存在下去,这实际上也是因为自身有自己的文物制度等。但是中国要转危为安,就需要学习科学技术,特别是机器类的科学技术,才能够让中国的发展更加全面。所以,李鸿章提出的向西方学习,实际上也是为了继续巩固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在这样的一种封建统治当中,西方科学技术也只是一种手段而已。虽然如此,李鸿章的改革意识还是非常强烈,这也意味着同治初年,洋务派的早期意识已经进入到政治上的实质阶段。
二 全盛期洋务意识对于中国改革的影响
洋务意识在李鸿章等主张洋务改革的大臣主导下,逐渐进入到清朝的政治核心之中,并且对近代中国的改革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虽然当时洋务意识在朝野两方面所呈现出的政治动态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但是总体还是认为要进行改革,这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洋务派的思想家总体认为中国正处在于重要的大变革时期。比如王韬就提出,当时的清朝正处在于变局的时期,而在第二年,薛福成和李鸿章也分别赞成了王韬的变局观点。传统的清朝政治家都认为,天朝不需要变革,但是这些思想家都意识到,当时的中国不能够不变革,而且还应该用进化的改革观念去看待清朝政府的未来动向。而且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洋务大臣们主要还是有比较强烈的改革愿望,他们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之所以强大,也有中国所做不到的地方,因此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洋务思想家和改革家都认为要借法自强。王韬等洋务思想家认为,清政府朝野都应该重视将洋务意识贯穿于整个清政府的改革之中,要认识到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本身所长的技术和机器等,通过学习他们所擅长的科学技术,以此来补充自己的短板。所以,在洋务运动当中,中国都非常积极地引进一些西方的机器,包括制造一些火轮船,建设铁路等,推动了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李鸿章认为,在洋务运动当中,如果没有改变一些科学技术的运用方法,没有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那么就不可能真正意义上推动清政府的发展。这也是上层建筑主动和科学技术互相之间进行结合的思想。
第三,洋务意识在全盛时期还明确地提出了工商立国的思想。因为洋务派的思想家和大臣们都认为,当前的科学技术和武器制造并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强大的一个原因,更是因为当时的西方国家和各种资本主义社会当中都普遍发展了工商业。所以富强的实质,应该是先富裕,然后再强大。洋务思想家将眼光投在了发展中国的实业经济,通过振兴清朝的工商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齐头并进发展,才能够让中国可以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竞争当中获得一定的优势。王韬最早就提出了商业为国本的思想,并且认为商人的富裕就是国家富裕。郑观应在王韬的思想基础上发展了这种商业为本的思想,到李鸿章成为实权人物之后,李鸿章也赞同了上述洋务思想家的洋务意识。所以,商业意识也是洋务意识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四,洋务运动当中,认为要注重人才强国的思想,注重选拔实用性的人才。洋务运动当中的实权派大臣,他们都非常注重培养大量的实用类型人才,并且也认为要改变传统的科举选拔制度。在李鸿章的角度上看,中国之所以出现贫穷落后,是因为中国的士大夫只是懂得如何组织文章,擅长于书法的联系,但是却没有重视科学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所以李鸿章认为,要专门改革科举制度,为清政府选拔一些具备实用技能的人才。而且李鸿章还非常注重学堂的设置,向欧美的发达国家派遣一些留学生,设置一些专门翻译书籍的机构对西方的科学技术书籍进行翻译。
第五,洋务运动里面,洋务思想家也出现了错误思想。因为洋务思想家认为西方人之所以进入中国,主要还是为了通商,所以认为只要和西方国家保持良好的通商关系,就可以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安无事。李鸿章这些实权派的洋务大臣认为,应该把握住和议的机会,为中国争取更多的经济发展机会。而曾国藩等依靠镇压农民运动进步发展的清朝洋务大臣,也认为自从同治皇帝登基执政后,西方国家也逐渐是为了通商,并不是如同道光时期一样出现战争等问题。所以,李鸿章和曾国藩等人认为,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主要还是为了贪图利益,只要有商业活动就可以控制好西方和清朝的局势。洋务思想家们不仅仅做出这样的主张,更是在处理外交事务上做出了一系列的让步,这些也都让洋务运动最终走向了失败。
三 洋务意识在早期中国改革的利弊分析
中国的洋务意识从积极的角度上看,虽然解决了一些清朝政府发展过程当中的问题,比如科学技术并不到位的状况,但是移花接木的发展注定没有办法深刻转变清朝政府积贫积弱的实际社会状况。科学技术和工商业的发展,也是洋务运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重要发展方向,这也为中国在进入到民国时期出现了民族工商业的繁荣和发展。从本质上看,洋务意识的确深刻地影响和转变了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思想,有效地促进了清政府在某一些程度上进行转变,并且将改革的意识带动到社会各个阶层当中。
不过,中国洋务运动过程当中的洋务意识,从本质上并没有转变中国的政治体制困境。清政府采取的传统管理模式非常落后,并没有适应当时中国千年一遇的大变局状况。洋务意识里面的实权派人物,比如李鸿章或者曾国藩,虽然在发展中国的工商业方面具备非常强烈的勇气,但是在面对清政府在政治体制方面的沉疴,却无法动用自己的政治勇气进行改革。从本质上,清政府的政治精英阶层没有真正分析清楚整个国家的现状,特别是满人和汉人两个政治群体所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政治取态,也注定了汉人大臣为主导的洋务意识,无法真正拯救行将就木的清政府。因此,洋务意识的最终失败,在于洋务意识在改革过程中,无法触及政治体制的改革,从其萌芽发展开始,就意味着洋务运动的必然失败。
结 语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民族都是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品格,清政府当时也是如此,有着中国传统的政治价值观,也有着旗人管理中国的传统思想。这样的一种意识形态导致了在早期的中国改革出现了洋务意识。虽然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和西方国家互相之间出现了各种文化方面的冲突,但是清朝所控制下的中国仍然有其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仍然是具备比较独立的形态,不容易进行融合,中国和西方的学说思想互相都有其影响的范围。西方的思想进入到中国之后,一些先进的地主阶级思想家不得不开眼看世界,但是这样的一种民族文化的心态的嬗变,并不能够真正解决中国危机深重的问题。
[1]努尔古丽·麦麦提.浅谈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作用[J].黑龙江史志,2014,(7).
[2]王文东.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对我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影响[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10):51-53.
[3]李丹.浅议洋务运动时期新式教育取得的成绩[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10,(9).
(责任编校:张京华)
2017-05-08
董自稳(1982-),女,河南濮阳人,郑州成功财经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近现代史、党史。
K252
A
1673-2219(2017)09-00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