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的诗歌创作
2017-02-25庞晚婧
庞晚婧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方文的诗歌创作
庞晚婧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方文是明清易代之际的重要诗人。作为明代遗民,方文的诗歌展现出浓厚的遗民情怀,而其诗歌的主要内容,除了遗民悲思外,就是吟唱自己的生平遭际,并借此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方文的诗歌受汉魏乐府诗影响明显,又着意模仿杜甫和白居易,由此形成了语言平实、长于叙事的艺术特征。而浸淫于明清两代不同的诗歌风潮中,方文的诗歌风格正切中了时代的旋律,形成了既抒发性灵之真,又不空谈心性;既求学问之实,又不徒耗精力于诗律的雕琢这样一种独特的艺术风貌。
方文;嵞山集;明清易代
方文是明清转关之际的遗民诗人,也是桐城方氏家族的重要成员。然而,学术界对方文的研究却并不充分, 大多数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对方文诗歌中表现的遗民情怀的考论以及方文对杜甫、白居易诗歌的学习上,方文诗歌的叙事性、语言的平易化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研究;而方文诗歌中所呈现出的其他特征,如方文对汉魏诗歌的学习及其表现出来的审美风貌,没有学者进行细致的研究。另外,方文作为明清转关间的诗人,其诗歌所具备的时代风格也没有学者进行完备的讨论。
方文,字尔止,一名一耒,字明农,自号嵞山,桐城人,方大铉之子,明末诸生,著有诗集《嵞山集》。桐城桂林方氏诗礼传家,亦以节义名。方文恰逢明清易代,忠义之士痛愤非常。方文入清后不仕,而以卖卜、行医自活,当时的豪杰俊彦很多与其有交游,其诗作更是为人所推重。王湟在《北游草序》中称方文“以诗名家者三十年”,李楷在《嵞山集序》中称其诗“自成一家”[1]45,当时享誉文坛的大家孙枝蔚、陈维崧、邹祗谟等均有诗作称述其诗。嵞山诗在明末清初的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嵞山诗的内容
(一)对节义的推崇与遗民情怀
方文在明末仅为诸生,虽未出仕,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却十分关切。甲申之变前夕,国运日颓,盗贼蜂起,方文忧心忡忡地在诗中写道:“我观今日势,危殆如累丸。寇盗盈中州,戎马骄三韩。旱涝复频仍,民力业已殚。”[1]20他劝勉友人以匡扶王国为己任,勿以官微而不谏;他斥责百官无所作为,“不闻官军御强敌,独使殷忧累明主”[1]127。当好友陈旻昭献策征兵广西时,方文盛赞其为社稷之臣,满怀热情地期待“先期灭张后灭李,群凶授首何足论”[1]127。对于自己的无所作为,他亦时常自怨自嗟,“蹉跎至三十,尚困诸生场”[1]25,“我命何坎坷,铩羽归山陂”[1]22。岁月忽忽向晚,而时局溷乱,方文不得已四处流离,穷困潦倒,悲愤之下竟发出“天地本无私,何独穷我哉”[1]22的喟叹。朱书在《方嵞山先生传》中写到方文早年“思振其家声”[1]1185,颇有用世之心。无奈时值末世,政治上不得进取,愿为鸿鹄而襟抱不开,方文于是比一般士人更注重“道”对人生的规范和影响,推崇人格的高洁,对妇女的节义也大加赞赏。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时常劝勉对方以“古道”自持,又好歌咏古今贤人,在《送姜如农明府擢仪部》一时中,他称赞姊吴氏“苦节凛冰霜”“匪直为匹妇,实乃扶颓纲”[1]24。正因为对道德和节义的推崇,明亡后,方文悲痛不已。乙酉年三月十九日,他与一众遗民登北固山向大明王朝拜哭,写下一首《三月十九日作》,中有“一从神京没,河北非我疆”“北向一稽首,臣庶义所当”[1]45的句子,悼念亡国,沉痛不已。此后每年的三月十九日,方文必作诗祭奠,诗句沉痛非常,字字泣血:“褚渊王溥蒙恩泽,袁粲韩通失姓名。犹有野夫肝胆在,空山相对暗吞声。”[1]599“真人构造千秋业,宵小嬉游一掷钱。纵使海枯还石烂,不教此恨化寒烟。”[1]344“年年此日有诗篇,篇什虽多不敢传。鶪亦知时宜闭口,隽因沉痛必呼天。”[1]1078《嵞山集》中题为《三月十九日作》的诗篇仅存八首,想来新朝文网日密,多数篇章不得流传,方文却痛哭流涕,不加缄默。在己酉年的三月十九日,方文与旧友钱驭少相会,在当日的悼诗中写道:“流水滔滔何日返,遗民落落几人存?钱生未死重相见,双袖龙钟尽血痕。”[1]1118二十五年后,亡国之恨痛彻如昨,而旧交零丧,令人悲不能胜。
甲申之变发生的当年,方文据程敏政所做的《宋遗民录》,于宋遗民十一人外另添四人,咏成十五首《宋遗民诗》,以表其“甘心隐遁,不复萌仕进之念”[1]35的决心。明代与宋代一样,都是华夏衣冠蒙受夷狄侵凌,因此遭此巨变的明代遗民与宋遗民心态格外相似,咏宋遗民实为自咏。方文赞颂这十五位宋代遗民名垂不朽,尤其对他们长歌当哭写下的诗作钦慕不已,认为“金石有销沉,此书终不蠹”[1]39、“岂知晞发集,日月争光芒”[1]37。这样的文学思想灌注着他对于“道”的坚持,坚守忠臣孝子之理,所以姚康在为《嵞山集》作的序中说“有尔止诗作而理得所托”[1]8。
《嵞山集》中抒写亡国之痛的诗作多不胜数,除了以上所举这些有特定意义的诗作外,方文的许多怀古、纪行诗也渗透了遗民之思。像他的《涂山》:“涂山吾自命,却未到涂山。驱马始今日,兴龙在此间。乾坤正方位,日月又循环。俯首泪承睫,因之怀袖斑。”[1]730据朱书的《方嵞山先生传》载:“嵞山在怀远县城外,周世宗望之,谓‘濠州有王者气。’文以自号,不忘淮也。”[1]1188濠州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方文以此自号,深有寄托。又如《表臣祠》:“表忠祠与冶山邻,崇祠方黄一辈人。多少闲房偏拆此,世情元不爱忠臣。”[1]683借表忠祠被拆,痛斥世无忠臣。至于“藏书遍写崇祯字,每岁开函泪满裾”[1]313;“借问京华冠盖者,几人追念旧朝恩”[1]415;“三百年来空养士,野人痛哭大江滨”[1]328这样的句子更是随处可见。苍凉悲慨的遗民情怀弥漫在方文的诗作之中,构成《嵞山集》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率真性情与生活经历
方文交游极广,明亡之前,方文即与当时的复社、几社中诸君子相友善。乙酉后,方文四处避兵,又迁家数次,但声名在外,交友颇多。他自己在《天界寺书怀》里也感叹:“侵晨日未出,便闻扣柴门。披衣起见客,客至如云屯。”[1]885所以,《嵞山集》中大部分诗的内容都是赠答、访友、送客、怀人,还有一部分是自己的生活经历与见闻。在《四令君诗》中,方文详细叙述了自己大荒乏食、衣食垂尽时,四位县令对自己的礼遇和帮助;在《阿狗行》里,方文讲述了因己家乏食,不得已将奴仆阿狗借与兄嫂却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在《述哀》一诗中,方文以极宏大的篇幅,极哀痛悱恻的情感,记述了妻子中风暴亡、妾室胎堕身死、宵小趁机抢夺田舍、时年七十的老母大恸、命放出游江淮避祸、不想母亲于次年郁郁至死的全部过程。全诗且诉且泣,哀肠百转,题为《述哀》,却将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以二百四十句的篇幅,展现一年多来全部事件的进展,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面对厄运时的全部情感。当方文乍闻噩耗,悲痛不能自持,仰天痛呼“呜呼沧浪天,忍降此酷罚!我罪果深重,胡不自殄灭!”[1]106服丧之时,想到老母被豺虎之徒逼迫致死,愤而直言:“虽以天年终,实为雠所杀!虽死茅檐下,直似委沟洫!誓不共戴天,岂止不共国!”[1]108又思及自己报仇无力,竟哀痛到:“鲜民不如死,偷生复何益!”[1]108因年不利大葬,方文只得暂治攒室,将母亲葬于先祖墓侧,而自己又将避仇而去:“至辛莫如椒,至苦莫如蘗。我今走四方,椒蘗甘如蜜。”[1]108其心苦至于斯。梁公狄评此诗曰:“此诗浑似北征篇,母死家亡更可怜。夏雪冬雷天地合,知君恨不化寒烟。”[1]109宋玉叔曰:“新诗读罢泪油然,纸上啼痕染杜鹃。我有父兄千载恨,对君沾血拂龙泉。”[1]109可见其诗感人至深。
方文性格极为落拓萧散,他自谓“性本狷介,抑又诞放,与世多龃龉不合”[1]61。因不肯入仕清朝,他生活极为清苦,常常居家无食,不过这并不影响他的诗兴。方文曾作《穷冬六咏》,咏全家无酒、无米、无油、无盐、无碳、无薪。如此穷困,方文却不作凄哀语,可见其生性放达。方文又有许多诗写家居生活、寻常小事,像《苦热》,写酷暑难耐,无法入眠;《采荠》写与家人上山采野菜;《冬日种花》写怜花幽意;还有《昼寝》《夜步》《雨中》等等,都是极平常的小事,写来却觉诗意盎然。最妙的是方文常在生活中自寻其乐,他曾作《品鱼四十首》,将鱼味分为上中下外四品,将四十种鱼的口味一一鉴赏,妙趣横生。
方文喜游历,因此又有极多的游历诗,写山水景致,名人故实。事实上,方文的这些诗歌,写山水形胜的少,写历史故实、感慨抒怀的多。如作于壬辰年间的三十六首《庐山诗》,每首诗写一处景致,多涉及历史掌故,表达了自己对曾居于此的历史或传说中人物的欣羡之情。他的《兖州古南楼》,写兖州南楼化为荒台,当地人竟直称之为“杜甫台”,方文愤而言曰:“岂有先贤名,呼斥如婴孩?”[1]705而《恭谒圣庙》则无比虔诚地抒发了方文对于先贤的崇敬和追慕。值得注意的是,方文的诗歌中“我”字出现得十分频繁,诗人的主体意识在诗歌中有强烈的呈现,因而诗人本身的形象在诗歌中表现得十分鲜明,诗歌真正呈现出了为自我抒情的状态。总之,方文的诗歌书写一生经历,抒发一己情怀,将一个极重情义、坦白率真的嵞山先生的形象勾画在读者眼前了。
二、嵞山诗艺术特色的形成
(一)对汉魏古诗的模仿
方文的诗歌,尤其是古体诗,往往挥洒自如,古意盎然,这与他对汉魏乐府和古诗的刻意模仿是分不开的。
方文对汉魏古诗的模仿,首先表现在句式的相似上。《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一诗中有两句云“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2],方文模仿这两句诗,结撰了许多诗句:“思情日以深,音问日以阙”[1]21(病中柬钱吉士);“年齿日以迈,忧思日以侵”[1]58(《初度书怀》);“年齿日以迈,须髯日以斑”[1]786(《将近枞阳舟中遣兴》);“生计日以促,研田日以荒”[1]896(《寄怀潘江如山中》)。又如曹植的《七哀》中有一句“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2]824,方文仿此句作“借问谁作者,江南罕兹彦”[1]45(《从吴锦文读宋玉叔诗喜而有寄》),“借问歌者谁,四明林给事”[1]54(《赠林殿飏》);“借问夫子谁,弘斋李燔是”[1]89(《宋儒李文定祠》);“借问客为谁,方子与王子”[1]101(《偕王以介入山访元尊宿》)。如此多类似的例子证明嵞山诗的语言确实是刻意效仿汉魏古诗的。
其次是顶针、对举与互文手法的运用。这几种修辞方式是乐府民歌的常用手法,目的是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与和谐美。方文也时常运用这样的写法,如用顶针修辞的有:“岂知令节弹指过,徘徊客舍中心悲。客舍徘徊悲尚可,惊心三月连烽火”[1]139(《七夕归思》)。“一朝群盗入巉岩,苟全性命戕两手。两手虽戕尚能持,终日作字细如丝”[1]148(《罗溪访詹锡卿有赠》)。“风沙倏起箭满眼,相期采药西山阿。西山草木钟神秀,何事苦吟人太瘦”[1]143(《与治五十》)。用对举修辞的有:“前年寒食杨柳青,有客同舟归敬亭。今年长至雪霜白, 归舟又负敬亭客”[1]129(《偕蔡芹溪至宛兼赠令弟玉立》)。“去年禊日在真州,与客沽酒临江楼。今年禊日在牛渚,客亦送酒停行舟”[1]122(《禊日牛渚》)。“去冬我自秋浦来,君舟恰向宛水开。今春君到白门里,我复扬舲之宛水”[1]122(《喜冯歉然归自白门》)。用互文修辞的有:“既啖东家犬,又咋西家豚”[1]86(《暑夜行》);“朝看河水奔,暮听河水响”[1]111(《将去彭城留别魏少尹竟甫》);“朝饮澧水泉,暮食梧桐食”[1]16(《彭燕又宾》);“左顾金琅玕,右盼貂襜褕”[1]15(《陈卧子子龙》)。
第三是表达方式的相似,包括意象的使用和意境的创造。汉魏乐府和古诗由于直接从当时的民歌中汲取营养,已成为文人诗的滥觞,其中一些意象和意境在反复使用后被经典化,成为汉魏古诗语言的标志。比如《陌上桑》一诗中“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3]的楼中美女意象,方文据此作“夹巷何逶迤,层楼亦嵯峨。楼上有好女,自名为女萝”[1]34(《无题》)。又如《饮马长城窟行》中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2]1037的远客遗书意象,方文据此作“有客江上来,贻我尺素书。借问贻者谁,书中复何如”[1]57(《重至太湖访李明府溉林先生》)。再如《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中的“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1]1112的蕙兰意象,方文据此作“良人苟搴采,虽晚亦何疚。但恐随秋草,寂寞委园囿”[1]30(《送三兄仁植先生应召北上》)。至于方文的《邢孟贞复去白门予送之郊外赋此》云:“人生如枯蓬,飘飖随风沙。朝犹同一隅,暮乃在天涯。临别不忍发,握手长吁嗟。君髩已成雪,我发亦将华。俱非少壮年,安得久无家。仰视浮云阴,白日忽西斜。徘徊歧路间,飞飞羡归鸦。”[1]53无论是在意象的使用上还是在临别意境的创造上,都与旧题《李少卿与苏武诗》中的一首十分相近,苏李诗云:“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1]1118
孙枝蔚曾评方文的诗:“看似寻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难。”[1]843陈维崧也称其诗“字字精工费剪裁。”[1]843而方文那些看似极平常的诗句确实也不是偶然为之。他的“凛凛岁云暮,北风凄以阴”[1]31(《严子餐招同王宇安曁令嗣茂远朱岷左左岱观夜集有怀亡友子岸》),首句直接用《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首句“愿为双鸿鹄,比翼凌风起”[1]15(《石桥怀与治》)。“愿为”句直接用《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中的“愿为双鸿鹄,奋翅其高飞”[2]1111;“游鱼怀旧渊,飞鸟恋故墟”[1]48(《久不得子留消息》),化自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4];“暧暧湖上村,漠漠湖中山”[1]53(《石臼湖赠邢孟贞兄弟》),化自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4]40;“茅屋八九间……桃李阴门前,松竹环后墟”[1]93(《田居杂咏》),同样化自陶渊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4]40。太多与前人相似的诗句,此处不一一列举。方文化用这些令人耳熟能详的句子,轻易地将读者带入对经典诗歌的体验中,唤起读者对以往经验中“诗美”的体验,从而使自己的诗歌显得古意盎然,洒脱流畅。但正因如此,诗歌应有的新鲜感却流失了,语词和意境显得陈旧。好在嵞山先生抒写一生经历,诗中熔铸性情,才能自成一家风味。
(二)对杜甫、白居易的模仿
方文早年学杜甫,后又学白居易,他在《初度书怀》里曾自豪地表示:“夕闻杜陵叟,降生乃壬子。厥后香山翁,生年亦复尔。相去六十载,英明千古峙。我生幸同庚,性情复相似。酷嗜二公诗,诗成差可拟。”[1]58方文认为自己的诗与杜、白二公相去不远。这种相似,一方面表现在其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上,另一方面表现在诗歌语言的通俗平易上。
杜甫的诗歌善于用叙事的手法写时事,通过对典型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描绘,展示整个时代的大背景。白居易继承了这一创作精神,并提出“歌诗合为事而做”的创作理念。方文学习杜、白诗歌,正是发展了这种诗歌的写实化倾向。李明睿在《徐杭游草序》中称嵞山诗“妙于序事”,并解释说:“《诗》三百篇,皆忠臣孝子怨女征夫流连缱绻,感怀而作,其间无非直写意中之事,而情与景皆在其中……故谓之曰序事。”[1]627方文的诗歌写一己之遭遇,往往能与广阔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在对个人悲欢的描述中体现社会的动荡。如《捉船行》,本是写自己乘船的经历,却绝妙地勾勒了当时官兵捉船、船夫苦苦躲避的社会现实:“吴阊一路兵捉船,榜人奔窜芦草边。三日无日不敢出,夜夜惊呼那得眠。”[1]650又如他的《大明湖歌》[1]717,写其二十年后重游大明湖,回忆姐夫张秉文在此抗敌而死,张之一妻一妾投湖相殉,另一妾忍辱躲过敌兵搜查、抚养三个儿女的事迹。全文平铺直叙,先描绘前明时济南大明湖内人们小船载酒采莲的盛况,次转入崇祯十一年,辽海铁骑前锋直抵济南,济南城破,忠臣节妇纷纷捐躯,战争过后“城中杀戮十余万,家家骨肉哀嚎呼”。全面地记述了清兵南下、城池失守的惨状和当年忠臣节妇殉国忍辱的贞烈事迹,而诗人自述“弟恐年久事湮没,因作此诗告吾徒”,则郑重地表白了诗人对诗歌创作寄予的重任:即记述时事,不让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湮没在历史中。诗歌的社会功能在这一点上得到体现。
明人胡震亨认为,诗歌语言的通俗化倾向起于杜甫,“雅道大坏,由老杜启之也”[5]。白居易却格外注重杜甫语言晓畅浅显的一面,并竭力赞扬和模仿,甚至要求诗歌语言要至于老妪能解。方文既学杜、白,则自然平实的语言也是方文诗歌最重要的特色。纪范在《徐杭游草》的题词中就称嵞山诗的语言“冲口而出,如老父话桑麻”[1]633。方文的诗歌中没有生僻的典故,也没有生涩的用词,诗歌多是用家常语写来,不刻意追求工整雅致,而力求通俗易懂,像他的《四月四日龙河阻雨》就写到:“四月一日至四日,田家于此候阴晴。一二三日晴则稔,今年三日俱晴明。四日宜雨雨果大,今秋农事端有成。吾乡苦遭三岁旱,见说丰稔先怡情。但叫场圃有余粒,客路棲迟无叹声。”[1]166直写农家之事,全用俗语,甚至于诗后注云:“宋孔毅父《谈苑》载古谣云‘一日雨,百草枯,二日雨,傍山居,三日雨,骑木驴,四日雨,农有余。’骑木驴者,谓踏车也。”解释了诗歌何以作如此语,使人能够对诗歌所叙述的晴雨状况了然于心。这样的创作方法正与白居易的诗歌主张遥相呼应。
三、嵞山诗的时代特色
对明代诗坛富有影响力的诗歌流派之一是主张尊唐绌宋的七子派,他们倡导诗歌“主情”,重兴象,重格调,尤其注重诗中字音的清浊、抑扬、平仄的组合所引起的音乐美;另一个就是晚明兴起的公安派,他们拈出“性灵”二字,主张写诗要信手信口,直抒性灵。公安派并不专门去宗法哪一种诗歌理论,所以从整体趋势上看,明代的诗学态度是尊唐绌宋,尤其是以盛唐诗为标杆的。
明代灭亡,清代继起。士人在经受这样翻天覆地的大变局后,把明朝灭亡的一部分原因推向晚明人“空谈心性”。清代“实学”兴起后,求实的风气很快席卷了诗坛,强调诗歌的性情要以学问为根底。清代许多诗人虽未明确提出学习宋诗,实际上却已沾染了宋诗的习气,清初评论家遂有“祧唐祢宋”一说。方文作为明清转关间的重要诗人,其诗歌风格恰恰切合了时代潮流,既抒发性灵之真,把诗歌作为情感表达的手段,又不愿空谈心性,不徒耗精力于诗律的雕琢,而要求学问之实。
抒发性灵之真,为明末公安派大力提倡。他们认为诗歌应该张扬个性,表现真情,抒写“真我”,诗歌语言应该浅白易懂,甚至不避俚俗,不加雕饰,冲口而出。方文的诗歌在表现真性情和追求语言的平易上与公安派的主张殊相契合。但公安三袁的时代,是朝政崩坏、社会风气耽于享乐的时代,是濒临末世、一群人奢靡纵欲的时代,而当时主宰士大夫思想的是王阳明的心学,其中的王学左派的何心隐、李贽等更是主张率性而行,纯任自然。因此,公安派在诗歌中所追求的率真自然,竟发展到“恬不知耻”的地步,许多极端恶劣的行径都被不加隐晦地写进诗里。方文在这一点上却与其不同,他生于明清易代之际,所以极力提倡守持古道,质性高洁,要有“忠臣孝子”之心,他的诗歌虽然也是直抒性情,常写俗屑的小事,但始终把握着道德的标尺,不放任自流,
因要反对空谈心性,要求学问之实,所以方文的诗歌有向宋诗回归的倾向,这首先就表现在其诗歌透露出的“理趣”倾向上。关于诗中之“趣”,明代公安派的袁宏道曾对此有如下表述:“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6]公安派的诗歌往往追求所谓“天趣”,认为诗歌不能关乎学问,而要从自然中得出旨趣和韵味。方文的诗歌也有“趣”,只是这种“趣”是和观察生活、探究真理相联系的。苏轼在《净因院画记》中说:“山石竹林,水波烟云,虽无长形,而有长理。”[7]又在《上曾丞相书》中主张“幽居默处而观万物之变,尽其自然之理”[7]1378,极力推崇文艺作品中对“理”的阐发。在宋人看来,诗歌中的“理趣”就是要求诗人能把握住事物发展的规律,在生意盎然的形象描绘中窥破事物的本质,体现出精妙的智慧和意味深长的哲理。方文确实有不少诗歌善于说理,能从独特的景致和事物中悟出一般性的人生哲理。像《惠泉歌》,诗人走访相传酿酒极好的惠泉,却发现两口泉一甘一苦,世人不明此景,只要闻说是惠泉便称甘美,其实惠泉甘水与自己居所的泉水也并无二致,方文最后说:“乃知山水亦有幸不幸,所居冲僻是其命!”[1]129又如《三叠泉歌》,诗云:“玉川门内看三叠,飞泉喷薄由层峦。九云屛前看三叠,急流奔泻在深湍。乃知世间本一物,随人上下殊所观。我今更蹑五峰顶,从此眼界如何宽。”[1]153诗中讲角度不同,所见事物的面貌也不相同,与苏轼的《题西林壁》多有类似,只是苏轼强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处庐山之中,方文却跳出一层,说立于绝顶之上,便可以放宽眼界,把握事物的全局。方文做得最为绝妙可喜的是他的绝句,绝句由于篇幅的短小,要求诗人用最精简的语言,提炼“最富孕育性的顷刻”,将刹那之思闪现的火花灌注以永恒的生命力。方文的《春日即事》言:“桥东挂酒帘,桥西焚纸钱。生离与死别,都在绿杨边。”[1]475短短四句,即事而说,却将人生的空漠与无奈、万物的无情与无私都表达了出来。又如《玉河》:“海岱门前车碾尘,玉河桥畔柳摇春。春来几个闲行者,千万亿人无一人。”[1]619感叹人人皆为生活奔忙,辜负了大好春光。又如《桃花村戏答阎古古》:“桃花村口三路叉,双塚新阡司寇家。只许桃花笑人耳,游人谁敢笑桃花。”[1]1158表现人生与自然相比时显现的无常与无力。方文的这些诗,不涉议论,却表现出极精妙的人生智慧,是理趣诗的绝好范本。
方文的诗歌因追求信手信口,所以于格律、对仗等诗歌的外部形态并不重视,因而也形成了 “以文为诗”的创作方法。“以文为诗”肇始自杜甫,发扬于韩愈,至北宋则发扬光大。方文诗多叙事,最好用此法。嵞山诗以文为诗,将散文的句法、章法引入诗歌中来,如《启一子建作连理图赠予赋此答之》“君子谓是孝德之所至,小人谓是富贵福泽之几焉”[1]115,打破诗句固有的停顿而代之以散文句法。又如《莲池种竹歌》[1]175,本写种竹之事,却从“二月之晦前三日,奉吾母柩归攒室”开始写起,又写种竹的缘由,“只缘东北隅少亏,秋冬忍受朔风吹。欲补以松长不及,皆云种竹深相宜”,之后才写到种竹之况“冒雨移来十数竿,千枝万叶仍相续。雨晴日出影萧萧,又恐风吹根动摇”,最后写“儿今避雠出门去,吩咐园丁好护持”。从头到尾,事无巨细,一一交代清楚,尤其是将诗歌结构散文化,如不讲对仗,单行直下,且下笔不能自止。方文还爱在诗歌中叙事、发议论,如《驯鹤亭诗》:“自有彭城来,即有云龙山。如何宋以前,名不著人间?直至张山人,作亭曰放鹤,苏子记以文,其名始磅礴。乃知山川秀,必待诗人传。设不遇文人,草木空云烟。吾友魏少尹,畴昔擅风雅,治河来此州,登临更潇洒。筑亭官舍中,亦以驯鹤名。仕隐虽殊途,饮啄同一情。仕者意取驯,隐者意取放。其人总清远,于物等闲旷。顾昔隐者亭,太守为属词。今也少尹亭,复征隐者诗。以我似孤鹤,驯放如君意。君诚苏子瞻,我愧张天骥。”[1]112全诗属于叙事,交代前因后果,偶涉议论,浑不似诗,几成一篇短文了。
总之,方文的诗歌在语言的表达和直抒性灵这两点上是契合明代的诗学潮流的,但方诗以“理”自持,又重视学问根底,这与其生活的特殊时代是分不开的。方文的诗歌书写遗民之悲和一己之性情,语言平实,多作叙事,是明清之际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风格带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值得后人对其诗歌进行更深入、全面的研究和探讨。
[1] 方文.嵞山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 萧统.昭明文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 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 陶渊明.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40.
[5] 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48.
[6]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袁中郎文钞传记[M].上海:世界书局.1935:5.
[7] 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367.
[责任编辑 位雪燕]
On Fang Wen’s poetry writing
PANG Wanjing
(SchoolofLiterature,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241000,Anhui,China)
Fang Wen is an important poet in the period between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 content of his poetry is on his own experience, his poem often shows strong feeling of a man who had been living cross two dynasties. The style of his poetry is plain with unadorned words and unique narration which also contribute to his writing. The special period he lived made his poetry have particular features.
Fang Wen;collection of poems ofTushan; the period between two dynasties
10.16698/j.hpu(social.sciences).1673-9779.2017.02.009
2017-01-20
庞晚婧(1992—),女,安徽合肥人,硕士生,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
E-mail:543584296@qq.com
I207.2
A
1673-9779(2017)02-0049-06
庞晚婧.方文的诗歌创作[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2):049-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