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价值支撑
2017-02-25张富文
张富文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价值支撑
张富文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精神动力,也是在宏观、中观、微观辩证统一的基础上,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现提供价值支撑。从宏观上看,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有利于提供切实的政治、文化、社会条件及相关价值导向,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现提供价值原则;从中观上看,社会集体层面的价值要求有利于恢复社会成员的道德自省、自觉,培育良好的道德文化氛围,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现提供价值准则;从微观上看,个人层面的价值原则有利于提升人的道德境界,追求美好的道德风尚,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现提供价值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民为中心;精神动力;价值支撑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一条主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宏观、中观、微观的有机统一上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与价值支撑。学术界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的视角来探讨这一问题的成果尚不多见。探讨这一问题,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本文就这一问题发表浅薄之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提供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人民的精神生活、锻造人民的精神品格,是对人民群众价值观的凝聚提升与理性引导,是维系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说是要人民群众在国家、社会、个人生活层面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是对人民群众伦理道德、公序良俗的深层引导与塑造,是要人民群众在积极昂扬、理性包容、乐观进取中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标准的辩证统一,为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与实现提供精神动力。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在坚持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与价值主体辩证统一的基础上,在“人民主体”与“人民共享”的有机结合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要实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需要正确理性的价值观来整合与引导。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思想的灵魂,能够承担起整合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任,使人民群众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现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出发,在文化交融、思想交锋、观念碰撞、价值观相互激荡的背景下,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31-32。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意识的核心,决定着整个社会意识的发展方向。不管是个人的价值观,还是群体的价值观,都是在主体的需要、主体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每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观都来源于他们生活的社会,是在一定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在政治法律制度与文化传统观念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必然会对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也必然会对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习近平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2]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得以维系并能够良性运转的精神底座与根本依托。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国民精神的锻造、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正如中国台湾学者朱云汉指出的,“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会与西方推行的普世价值分庭抗礼”[3],并在激烈的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文化交流、交融和交锋中占据主导地位,进而形成本国的话语体系,为本国人民的精神凝聚、文化涵养、人文形成提供不竭的动力。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
核心价值观既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又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以提升人的境界、培育人的德性为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人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在精神驱动力,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与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广大人民群众认知与践行的主流价值观,在诸多意识形态中处于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践行,有利于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层次,能够化育人心、锻造国民精神,能够从整体上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思想氛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以人的发展和提高为目的、为尺度、为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引领风尚、化育人民、服务社会的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内核,也是时代主流价值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人们超越民族、血缘、语言、地域等方面的区别,跨越阶层、行业、职业、利益等方面的差异,熔铸起实现中国梦不可缺失的精神支柱,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为实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提供精神动力。
二、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为实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提供宏观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规定的基本目标,也是党的十八大规定的“两个一百年”中的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即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真的好;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个人是组成国家的最小分子。因此,个人的发展、进步、权利的实现等都需要国家的宏观支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维度规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宏观价值导向。当下国人的生存与发展必然离不开中国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因此“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导向就必然成为指导每个中国人的价值追求。每个中国人只有在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奋斗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己的价值,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潜力,行使自己的权力;反过来说,每个公民个体的发展又能够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注入新的活力。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犹如一盏明灯,指引当下的国人走出价值迷茫,涵养和化育人的精神境界,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现提供宏观价值导向。这四个方面的不断积淀与发展,能够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导向是近代以来无数中国人的梦想与追求,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这样的价值追求只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没有实现的可能性。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各方面的发展有了深厚的积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价值追求,不仅具有理想的可能性,而且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导向具有巨大的思想凝聚力与社会动员性,能够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现提供国家层面的宏观指导,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精神驱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及其之上的上层建筑的发展,是推动人类进步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了,物质财富充分涌流了,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实现。“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之后……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4]
三、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为实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提供中观价值准则
从社会层面来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规制的是人与人、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只要活着,不是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就是生活在那样的社会关系中;不是生活在这样的集体之中,就是生活在那样的集体之中。要实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要保证每个人的发展机会、发展权利,就需要提出相关的社会中观价值准则。在社会价值层面,有些人出现了价值迷失,以丑为美,失去了边界,没有了底线。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导向,这犹如一剂醒神的良药,使人警醒起来,让人坚守道德底线,追求崇高道德境界,为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提供了社会层面的指导准则。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自由是在对必然性认识的基础上,能够自作主张、自我主导、自我实现,核心是人的自由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平等是指个体作为社会成员受到应有的平等对待,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受到同等程度的尊重与满足,“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与社会地位”[6]。公正,即公平正义,保证机会平等、权利平等、规则平等,让人民群众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新成果,“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让全体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7]。法治,把法律作为准绳、作为尺度、作为依据,是依法治国的总原则和总理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立足于社会集体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凝练,它契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社会活力,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现提供中观价值指导。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并不是像有些人讲的就是西方的“普世价值”,而是具有中国历史传统、中国文化积淀,是依据中国现实国情基础而内在生成的价值理念,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借鉴西方先进文化的精华,又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优秀基因,是“马魂、中体、西用”的价值理念,这一理念能从自由与平等、公正与法治的双元互动、辩证统一中促进人的发展与提升,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使每个人能够共享改革发展各项成果,使每个人在公平正义与法治环境中工作、生活,能够自我主导、自主选择、自由发展。因此,“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有其特定的含义,不能盲目套用。它既是每个公民在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也是具体的指导准则,能够使我们恢复道德自省,使社会拥有坚实道德支撑,使社会改革发展重拾人文关怀,从而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现提供中观价值准则。
四、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为实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提供微观价值标准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爱国就是热爱自己的国家。具体来说,作为中国人就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赞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倾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敬业,就是热爱自己的职业,珍视自己的工作,对工作尽职尽责,勤勉努力,恪尽职守。诚信,是指诚实守信,诚实无欺,恪守信用。友善,是指友好善良,待人宽厚、待人如己,助人为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古人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层面的道德修养是非常重要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既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微观准则,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起点。因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遵循“爱国、诚信、友善、敬业”等这些基本的个人道德准则。我们要着眼于国家层面的宏观价值追求,观照社会层面的中观价值准则,但更要立足于个人微观价值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就是个人要注重修德,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作为公民个人最基本的德。正如习近平强调:“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要增强公民个人的道德责任感,引导人们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正如习近平在考察孔子故里山东时强调:“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8]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增强公民个人的道德责任感。道德是指导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渗透在人们的思想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活动之中,影响着个人的发展方向、前进动力,支配着人的社会实践。因此,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现需要从细处着眼,从点滴做起,从个人的修德做起,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个人层面做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能够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现提供微观价值标准。
五、结 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民族和全体人民“立魂”。 中国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转向都市社会、从熟人社会转向“生人”社会,正在经历着剧烈的社会转型,这些转向与变革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判断。思想的解放打破了文化创造力的束缚,文化创造呈现出勃勃生机。在纷繁芜杂的文化背景与思想道德状况之下,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人们重新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重建自己的道德信仰,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是人,践行的目的和归宿也是为了人。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以文化人”、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提升人民个体的德行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能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是民族复兴的精神之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之源。一个人的生活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生活,一方面是社会生活,一方面是国家层面的生活。这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能够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现培育思想道德氛围和涵养文化气质。从这个意义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精神支撑。正如习近平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2]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的,他们共同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每个人既是社会的人,又是属于具体国家的人;国家既建立于社会之上、公民个人联系基础之上,又以每个公民为基础。因此,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就要从微观价值标准做起,在此基础上,把我国建设成美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我们的社会变成良法善治的社会,这三个层次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集中价值表达。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能够促进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有利于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5.
[2]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2).
[3] 朱云汉.高思在云:中国兴起与全球秩序重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86.
[4]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6.
[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6]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9.
[7] 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94.
[8] 陈瑛.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N].光明日报,2013-12-11(07).
[责任编辑 位雪燕]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the value support of realizing the idea of “people centered”
ZHANG Fuwen
(SchoolofMarxismStudies,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0,Henan,China)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the spiritual power to realize the idea of “people centered”. On the basis of the macro, medium and micro dialectical unificati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provides value support of realizing the idea of “people centered”. From a macro point of view, the value pursuit on national level can provide practical material, political, cultural and social conditions and related value orientation, it also provides macro value principle of realizing the idea of “people centered”. From the medium perspective, the value requirements on social collective level is good for restoring moral introspection of the social members on our own initiative, fostering good social moral culture, which can guide realizing the idea of “people centered” with the medium value criterion. From the micro point of view, the principl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n individual level is beneficial to improving people's moral level, forming a better moral realm of morality, which offers realizing the idea of “people centered” with micro personal values.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people-centered; spiritual power; the value support
10.16698/j.hpu(social.sciences).1673-9779.2017.02.001
2017-02-06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3AKS009);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5YJC710045)。
张富文(1981—),男,河南商丘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等方面的研究。
E-mail:zhangfuwen@hpu.edu.cn
D08
A
1673-9779(2017)02-0001-05
张富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价值支撑[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2):0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