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校评估指标体系的奖励制度优化实践研究

2017-02-24杜宇丁建安

求知导刊 2016年35期
关键词:奖励制度评估体系

杜宇+丁建安

摘 要:教育部主导的高校评估体系对高校各项建设具有指导作用。目前有些高校在奖助制度建设中存在指向不明、导向不清、影响不彰、程序不公等现象。结合高校评估指标体系,对奖助制度作进一步优化,应该在重视奖项的针对性、开放性、影响力等方面着力,加强奖励对学风建设、人才培养方面的正面引导效应。

关键词:评估体系;奖励制度;优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学生奖励制度是高校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风建设和学生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奖励是学风建设和学生发展的指挥棒,具有鲜明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1.高校评估指标体系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家教育行政领导部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摸底性的评估,尤其是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实施,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高校在经费投入、管理水平、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取得长期发展。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共分7个一级指标,39个观测点,涵盖了高校办学思路、学校定位、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等内容。其中关于学风建设和教学质量方面的指标体系是考查高校办学实际效果的基本评价依据,能够真实反映实际办学状况和办学质量。在“学风建设”的一级指标基本要求的说明中指出:“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主动、奋发向上,……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指导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搭建了学生课外科技及文体活动平台,措施具体,学生参与面广泛,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学生评价较好。”在“教学质量”一级指标基本要求的说明中指出:“学生展现出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表现出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具有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学生能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在后续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监控数据采集的分区中,专门设计了高校学生获奖情况和社会评价数据统计。由此可见,高校学生奖励制度和落实情况是评估体系的重要内容。

高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上的制度建设取得巨大进步,在学生管理方面的奖励机制也不断完善,质量不断提高,高校学生奖励的体系建构逐渐形成覆盖面广、奖励受众多、正面激励作用突出等特点。从高校评估指标体系来看,评价高校学生奖励获奖情况主要观测点在于奖励项目的层级、获奖学生占比、奖项的社会影响力等。与高校学生奖励相关的其他指标包括学生的能力培养情况、学生开展活动情况、学生就业情况、高校办学的社会评价等,这些与高校学生奖励工作相互影响。因此在奖励制度建构和实践优化过程中也应该纳入考虑范围。

开展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审核评估的目的,不仅仅是在于摸清学校的发展现状,更在于发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高校评估指标体系能为优化高校学生奖励工作提供基本依据。

2.高校学生奖励制度及运行状况

从目前高校奖励制度的运行情况来看,一般而言,除了社会资助资源针对高校学生设置的各类专门奖励以外,普通高校内部的奖励设置主要包含两个类型、三个层级、四个内容。两个类型是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类,一般是指奖金和荣誉。三个层级是指国家级奖励、省部级奖励和学校级奖励。四个内容是指奖项设置的针对性一般涵盖奖励学生全面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即德、智、体、美所指的基本要求。我国高校学生奖励项目的设置具有突出特点,但也有其不足。

首先,结果导向而非能力导向。高校奖励是面向在校学生评选出来的,一般是新学期伊始对上一学年度在校的表现进行综合测评,根据综合测评的结果分配奖项归属,学生参与评奖的依据是过去一年来已经形成的客观结果,学生并没有在评奖行为中获得能力激励。

其次,封闭环节而非开放运行。高校学生奖励体系是在学校内进行的奖励评价机制,重点评价学生在学校期间的行为表现,奖励的申请、评定环节完全由学校的教师、同学参与,既很少向社会征集素材,也很少将评选过程向社会开放,只是将评选结果由学生毕业时向用人单位出示。

再次,奖励共性而非鼓励个性。高等学校现行的奖励体系是归类法奖励,一般要求获奖学生品学兼优、思想进步、学习优秀等,这些都是综合评价,获奖比例在学生中一般呈正态分布。也就说,目前的奖励体系是在奖励从众行为中表现尤其突出和优秀的人物,而非思想上具有特立独行气质或者在创新性思维的表现突出的学生。

3.优化高校学生奖励体系的具体实践

高校在奖项设置实践上的优化要把握三个原则:一是要加强奖励项目的针对性。奖励项目的设置除了综合素质测评的普遍奖励以外,更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创新创业、精神文明、思想进步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实现奖励在价值引领方面的导向作用。二是要增加项目评审的开放性。各高校在开展奖学金项目评审时要扩大评審程序的公开范围,广泛吸纳校内外的力量参与奖励评审,既增加奖项影响力,又提升奖项含金量。三是要扩大奖励项目的影响力。除了在评审过程中增加开放性来扩大影响力以外,对获奖学生和奖励项目加强宣传必不可少。通过对奖励荣誉和获奖人物的高密度、深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有利于提高高校办学的社会评价,回馈和反哺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支持。

首先,高校奖励制度要回应以奖带助的新趋势。国家和政府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财政资源,拨付高校开展包括国家奖学金在内的奖励资助评审发放工作,“以奖带助”或“以奖代助”已经成为了高校学生资助的新趋势。因此在开展奖励制度优化时,高校应当主动回应这一趋势,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纳入奖励制度的设计架构中。另外,高校要善于引入社会资助资源,形成开放性的奖励设置体系,选择适当时机纳入和引进校外评选体系。

其次,高校奖励制度要把握奖励创新的新导向。高校的发展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要呼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需求。目前,创新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和新要求。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创新性人才。因此在奖励制度设计上要加大对创新行为、创新思维、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范围和层级,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要大力宣传、重点培养,形成开拓创新事业、爱护创新人才、热爱创新思维的大环境。

再次,高校奖励制度要形成共同进步的新氛围。高校奖励本身不仅仅只是为了奖励优秀,更不是打击落后,而是要通过奖励一部分暂时领先的优秀学生,带动全部学生整体进步。高校培养人才不再是精英文化主导下的少数人教育,而是推动社会整体进步的大众化教育。为此,高校的人才培养既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个性,又要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高校奖励制度的优化实践中要能够兼顾每一名学生的主观感受和客观进步,形成彼此学习、相互追赶的共同进步氛围,实现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为国育才、造福长远。

参考文献:

[1]李 菊,王世龙.高校学生奖励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6).

[2]童冬柏.高校学生奖励机制激活的新视域[J].绥化学院学报,2006(3).

猜你喜欢

奖励制度评估体系
高校本科生奖励制度新探
高校本科生奖励制度新探
高校本科生奖励制度新探
高校本科生奖励制度新探
学历教育院校学员综合素质评估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
基于系统思维的高职产学研合作评估体系探析
“互联网+”二手汽车交易模式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和评估体系创新研究
班级奖励制度“保鲜”之法
关于完善纳税评估工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