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志于学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2017-02-24孔庆勇李芳宇郭红建

现代出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石匠境界阶段

孔庆勇 李芳宇 郭红建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一书中讲述了一个在很多场合和领域被广泛引用的故事:有三个石匠在盖教堂,一天,有人走过去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石匠说:“我只是混口饭吃。”第二个石匠一边敲打石块一边说:“我在做石匠活。”第三個石匠用带着想象的目光仰望着天空说:“我在建造一座美丽的教堂。”过了几年,第一个石匠手艺毫无长进,被老板炒了鱿鱼;第二个石匠保住了自己的饭碗,但只是个普普通通的石匠;而第三个石匠成了著名的建筑师。这个故事说明:人生的态度不同,境界和理想就不同,成就自然会不同。

境界,是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人生是有境界的,学习是有境界的,作为编辑也是有境界的。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出版活动对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所有的知识都是靠出版来记录、传播并由此改变世界的。一名优秀的编辑,要有推动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使命感,要有与之相当的编辑境界。

世上的道理是相通的,关于编辑的境界说基本都是从人生的境界说推广来的。

中国近世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可以说这是关于人生境界最脍炙人口的说法,适用于各个领域,同样也得到了编辑界的推崇,刘贵全的《编辑的三境界》、曾杨的《编辑作书的“三种境界”》等都对此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和引申。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根据人们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相应地把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樊建科在《论高校学报编辑的境界与修炼》一文中将其受到冯先生境界说的启发作了阐述。

编辑境界在编辑界也产生过各种说法,因为这是一个大概念,可以发现每一种说法都很难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兼顾。比如,张振华认为编辑境界包括“慧眼识珠”“点铁成金”“锦上添花”三个层次。安造计认为编辑境界包括“人境”“学境”和“心境”。任火认为编辑境界首先是人生境界,编辑境界是一个无我的境界……王国维的境界说无疑是最唯美的、最有意境的;冯友兰的境界说是最哲学的;佛家的境界说是最顿悟的;编辑界的境界说则是最具体的。这些说法也各有不足,或深度不足,或广度不够,或操作性不强。

还有没有更适合编辑的境界说呢?

《论语·为政》中孔子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抛开这其中的年龄因素,“志于学”“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都包含了大智慧,这些不正是编辑追求的境界么!而且是完整的、有层次的,由浅入深,又有进阶和方向。编辑境界的提升和人生的历练自然结合,从最初的“志于学”行云流水般—直到最高境界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一个阶段是“志于学”,有志于编辑这门学问,不论是怎样进入编辑这个行当的,只要进来了就要“志于学”,在这个时候要决定和坚定自己学习和努力的方向。因为这是成为好编辑的第一步,是前提。在做出这个“志”的时候也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将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又会得到怎样的成就和快乐。编辑这个行业强调的是为他人作嫁衣,讲求默默地奉献,板凳要坐十年冷。编辑的工作是辛苦的,我们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是要在从选题到正式出版的过程中一直承受压力的,出版的种种工序都要编辑自己协调、掌控,常常会“为伊消得人憔悴”。那么做编辑能得到什么呢?细细想来也是很多的:终身都在学习,有看不完的书,是一个有个性的工作,比起很多工作来说不算太枯燥,每一次出版都会带来成就感,周期也不是特别长。编辑这个职业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因为是在传播文化和科技,是在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有志者事竞成,只有确立了志向才能走向更高的层次。提升自己的编辑技能、文化素养、科学知识,这些都是这一阶段必须要做的基本功课。不要认为这些自己知道了就是掌握了,达·芬奇为了练习基本功曾不断地画鸡蛋,鸡蛋虽然普通,但每一个鸡蛋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鸡蛋,角度不同,投来的光线不同,看到的也不一样,基本功要练到得心应手,才算功夫到家。道理是相通的,这个阶段是对新编辑而言的。这一阶段最需要做的首先就是勤于学,要广泛学习各种编校知识,培养随时记录的习惯。其次是勤于问,作为入门者,不懂是正常的,问也是应该的。然后是勤于干,要有主动寻求工作提升的态度,包括但不止于编校工作。还有就是要保持一颗好奇的心,编辑的成长,很多是从经验中得来的,自己的每一次犯错都是一次经验积累,同时别人的每一次失误也是自己学习的良机,不是看热闹,而应该看作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最后要博采众长,每一个问题都要多方求证,不能偏信一家之言,不要在自己还未掌握全面知识的时候就过早地形成自己的编辑定势。这些建议既是对“志于学”阶段的建议,也是对后面所有阶段的建议。

第二个阶段是“立”,“立”的意思是说编辑经过了“志于学”的阶段,掌握了编辑的基本技能,知道应该怎么做,并能够那样去做,也就确定了自己作为编辑的原则,可以作为责任编辑独立编书了。

从不知编书的深浅到可以独立操作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基本编辑技能虽已熟练,但由于独立编辑接触到了更多不同类型的稿件,遇到了更多的问题,需要有更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往往处在“立”与不“立”之间,在专业训练、人文素养、科技知识方面出现了缺口,需要及时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做一个研究型的编辑,形成自己的风格。

“立”的阶段,也是编辑最有激情的阶段。激情是成功的动力,而成功又会带来一系列的成功,形成良性循环。那什么是激情呢?激情就是渴望成功,面对机会和好书有一种勇于争取和不惜代价做好的动力。在“立”的建议基础上,要突出体现的首先是勤于干,“立”的阶段是一个独立操作的阶段,只有在大量编辑工作实践中才能快速成长,勤奋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其次是要慢慢形成自己的工作方式和风格,这样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然后用各种方法积累经验,并灵活应用于工作中,勇于创新。编辑工作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创新,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来要求出版创新最为恰当,出版人的创新体现在出版的各个环节,特别是选题策划时的独具匠心上。

第三个阶段是“不惑”,作为编辑,即使确立了自己的方向和风格,掌握了熟练的编辑技能,也可独当一面了,但受到书稿内容本身以及来自作者、读者或者生产中各環节的影响,还是会时时处于犹豫徘徊状态。经历过出版中的风风雨雨,终于可以坚定自己的信念,成长为行家里手,可以决断地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也可以不犹豫地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坚定地在编辑的道路上走下去,这就到了“不惑”的阶段。“不惑”正是对于“惑”的成长,正因为在做编辑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惑”,一一解决,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从而遇事不再迷惑。此时的编辑如日中天,能力也处于高峰期,相信自己有能力处理任何难题。

“不惑”阶段一个重要的能力是编辑经过这些年的专业训练和职业历练,对做书有了一定的悟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书感”,面对一个书稿会懂得怎么编辑,怎么整理,怎么加工,会使之变成一本令人喜欢的书,一本符合市场潮流的书。这一阶段要经常参加社外的各种培训和交流,切不可自以为是,成为井底之蛙。还要博采众长,增强自身的判断力和决断力。更要由博而专,在一个或一些领域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才是成为编辑专家的根本。

第四个阶段是“知天命”,在编辑这个行当经历了不惑阶段,会取得相当的成绩和荣誉,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状态可以用“安居乐业”来形容。也开始会对这个职业产生一些新的认识,因为对自己有了更多的了解,知道了自己的潜力和局限性,在受到许多外界诱惑的时候,才会有明确的判断力,才会量力而行,不会妄自菲薄。“知天命”后,了解到自己的局限性,也就不会像“不惑”阶段那般自信,面对一些出版项目和机会时不会勉强自己,但有时也会错失机会。

这一阶段,编辑的见识和眼光到了顶峰,作者资源丰富,所以时有佳作出现。这个能力可以帮助编辑比别人更快地发现好选题,敏锐的职业感觉会让编辑事半功倍。这时的编辑需要总结自己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以文字或其他形式呈现。要注意影响和培养其他编辑,为自己创建更好的工作环境。还要在与作者和读者的交往中起到引导作用,这样会使自己工作起来更轻松。

第五个阶段是“耳顺”,“耳顺”是一种豁达的境界,在漫长的编辑生涯中能听到太多不同的声音,也会是来自各个方面的,在“耳顺”阶段都能一笑置之,这需要的是一种定力,更重要的是心态的平和。这个时候能够听进去各种意见,可以分辨真假,判明是非,但又不会做出激烈的反应。“耳顺”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度量,作为编辑,一定是对这个职业有深深的喜爱,对工作中接触的人、遇到的事、出过的书有浓浓的情意。没有了浮躁,不会急功近利,才能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这一阶段的编辑已经从努力工作到享受工作、享受生活,工作的范围已扩展到生活,自然融合。

第六个阶段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是编辑能力到达很高程度后的能力体现,也就是编辑过程游刃有余、行云流水;不逾矩则是国家和社会对出版的要求,出版始终是内容的出版,有了好的创意和知识,传播出去的时候,要保证它符合国家出版规范,符合行业规则,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保证它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所以,“从心所欲不逾矩”是编辑的最高境界,自由而又符合规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又不会做出逾矩的事情,这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炼和培养。它包含了编辑对技能的、知识的、道德的、人性的、责任的、社会的领悟,它不仅是编辑的最高境界,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大智慧。

编辑的培养与成长离不开编辑境界的培养与成长。每一个境界总配合着一些能力和意识的提高,每一层境界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连续的和相关的。作为一名编辑,只有付出艰苦的努力,熟练掌握基本功,又专又博,又杂又精,练好内功的同时也练好外功,勤于请教,勇于创新,不断开拓,充满激情,提高职业敏感性和悟性,还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对编辑职业的热爱,才有机会“从志于学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才有机会成为像邹韬奋、范用这样的编辑大家。这时的编辑就可以好好地享受工作给自己带来的愉悦,因为这个时候的编辑已离不开这个职业,这已是人生。当我们从中国古代哲人的智慧中去寻找编辑成功经验的时候,当我们把编辑这个职业融入中华文明中的时候,成长就自然而然了。

猜你喜欢

石匠境界阶段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石匠
本期话题:石匠的故事
哲人与石匠
高三未了,你准备好了吗
胖石匠
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