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何印裔在美企业界发展更胜一筹

2017-02-24赵隽

金融博览 2017年2期
关键词:企业界华裔学位

赵隽

近,常常看到关于华裔在北美职场的职业发展总体似乎不如同为亚裔的印度裔群体的讨论。这种讨论在每次有印度裔商界领袖高就著名公司CEO的时候,总会在华裔网站掀起一次热潮。财富500强中比较知名的印度裔高管包括微软(Microsoft)CEO Satya Nadella、谷歌(Google)CEO Sundar Pichai、百事公司(PepsiCo)前CEO Indra Nooyi、万事达卡(Master Card)CEO Ajaypal Singh Banga,而华裔似乎还没有在这样的位置取得一席之地(雅芳的前CEO Andrea Jung是一个例外)。此外,最近发布的在美亚裔收入统计也显示,印裔在美国的中位收入超过华裔(两者均大大超过全美平均水平),也在华人中引起不少热议。

根据相关统计,虽然在美国总人口中印度裔不到1%,但他们位居大公司高管的人数仅次于白人(包括犹太人),远远超过华裔的比例。这个现象也引起了美国主流媒体的注意,《时代周刊》早在2011年就发表过一篇题为《印度的CEO出口》的文章。2015年,APEX RECRUITER公司研究美国500强企业CEO的国籍分布,结果显示,85%的企业由美国出生的本土美国人领导(当然包括各个族裔),15%为外籍或在国外出生但已经入籍的外裔。在75名外籍或外裔CEO中,印度有10名、英国9名、加拿大7名、澳大利亚6名,中国香港和台湾各1名。

值得指出的是,这些印度裔高管基本上都是第一代移民,而且大多是在印度完成了大学本科教育后来美的。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家庭背景也很普通,比如谷歌的Pichai,就出生于一个非常普通的平民家庭,微软CEO Nadella也是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而且在印度的本科大学还不是印度理工学院和印度管理学院这样的“印藤”,而只是普通的班加罗尔大学。他在美国就读硕士的学校也不是最顶尖的精英学校,而是位于中西部的威斯康星大学。

可以说,这些在美国企业界做得风生水起的印度高管,和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从中国来美的“老留”拥有相似的背景,而且在美国的学业和职业轨迹也很相似。因此,他们在美国企业界的崛起让同为第一代移民的华裔群体感到一定程度的失落也是很容易理解的。虽然有不少人认为,在比较两个群体的职业成就时,不应该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企业最高管理层,毕竟,在美国许多大公司(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和技术部门),华裔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在公司中层甚至上层也开始占据领导席位,但相对于庞大的金字塔底基数,做到金字塔尖的华裔,无论从数量和知名度来讲,都与印裔有很大的差距。

即便在创业方面,印裔似乎也胜出一筹。据Kauffman Foundation“America's New Immigrant Entrepreneurs——Then and Now”研究,在2006~2012年全美新创的工程和科技类公司中,有24%是由出生在美国以外地区的人创办的;而在这个群体中,有33%的公司的创办者是印度裔移民。这个比例是其下面七个移民创业者群体的总和。当然,印裔创业比例大于华裔,可能与印裔在风险投资行业的从业数量和人员地位大大超过华裔有关。毕竟,对于创业者来说,资金来源和规模是一个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而有相对容易获得的风投资金,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

综合以上资料不难看出,印度新移民作为一个群体,在美国企业界高端的成就大大超过华裔,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印裔在美国企业界超过华裔的表现呢?印裔这个群体有些什么特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呢?

不少分析文章已经指出了这个差别的许多成因,比如华人第一代移民的英文水平整体不如印裔,中国传统文化对“温良恭俭让”的过分提倡让华人比较规避风险,不愿出头露面,印度人更有群体意识,喜欢提携后进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除此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同,就是两个群体在领导意愿和职业规划方面的不同。

上世纪60~70年代出生的华裔移民中,绝大多数在美国职场走的是技术道路。这中间包括一些科班出身的IT精英,比如微软的陆奇、李开复等人,他们都拥有计算机科学或者相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在硅谷,华裔中拥有博士学位的占28.6%),在行业内顶尖公司从技术做起,渐渐进入管理高层。印度裔在美国的IT界雖然绝大多数也是从技术起家,但许多人并没有博士学位(在硅谷,拥有博士学位的印裔仅占8.4%),而是到硕士就打住了,其中有不少人取得了管理或者工商方面的学位(在硅谷,拥了MBA学位的印裔占28%,华裔为7.2%)。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华人一向认为“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只要技术过硬,做官的道路就稳稳在前。虽然美国的大公司也有从技术人才中选拔提升的传统,但这一般都是在中低层次适用。到了公司的中高级管理层,仅仅懂技术,就不再是充分条件了。因为高级管理人员除了要有一定的技术能力以外,还要有领导才能、人际交往和交流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恰恰是华裔的短板。当然,不是说去获得一个MBA学位就能填补这个缺陷,但如果华裔有在职场往上行的愿望,就应该考虑在技术实力之外,努力打造其他的软实力。而MBA这样的学位(尤其是名校的MBA)带来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源,往往价值超过学位本身。

与此直接相关的还有一点,就是在工作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本的发展和积累,对于华裔来说也是一个需要正确对待的短板。以前经常听到一种说法,就是美国的职场相对于国内来说,人际关系简单。你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在人际关系上。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个观点有道理,因为在美国,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和生活中的圈子分得很清。但美国的职场上人际关系其实也很复杂,况且一个人能否有效地管理自己身边的人际关系,是与能否在职场如鱼得水直接相关的。

人际关系(personal relations)在美国的职场上是一个中性的概念,而不是许多中国人印象中一谈到“关系”就想到“溜须拍马”“阿谀逢迎”“欺上瞒下”这样的负面行为。说到底,无论在哪一个行业,一个人的工作都是要通过和他人打交道才能完成,而只要与人打交道,就会需要运用自己的交流能力、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能力,有些还要用到领导能力。虽然有些印度人的确有吹牛皮、拉帮结派的不良习惯,但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他们相对华裔的优势,是我们不能不承认的。

只有充分认识到群体的短处,努力改变现状,才能缩小我们和印裔的差距。(作者为美国伊利诺州长州立大学教授,管理和市场学系系主任)

猜你喜欢

企业界华裔学位
多措并举加强和改进华裔新生代工作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本期导读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融合是大数据发展的价值所在——贵州企业界学习习近平主席致数博会贺信
俄罗斯儿童教育:超80%入园率与供不应求的学位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
企业界“大佬”的另类目光
2013年12月企业界犯罪案件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