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生心理状况及帮抚建议

2017-02-24陈思宇张玮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4期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

陈思宇 张玮

[提要] 高校贫困生已越来越不容忽视。本文以某高校贫困生为研究对象,经过调查将贫困生所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总结出来,分析其成因,并提出帮抚对策。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心理帮抚

本文为安徽财经大学“伴你同行”学生发展性辅导工作室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帮抚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7日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现状,了解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心理状态上是否存在差异,本次调查选取的调查对象不仅包括贫困生,也包括非贫困生。调查对象为淮河学院2014级学生,共计973人,根据资料的完整性,确定有效对象为938人。其中,有201人是贫困生,在调查的总人数中占到20.66个百分点。(表1)

本次调查的工具是国内通用的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负责统一组织学生展开调查,在开始调查之前,心理咨询中心引导学生阅读指导语,并严格依照指导语进行作答。自评表的调查共有9个评定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测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整体心理状況。

按照研究惯例,我们把心理测试者得分总分大于200分,因子分大于或等于3定义为心理存在问题。经过统计整理后,得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为42人,比例为总人数的4.32%;其中贫困生13人,在测试结果显示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中占30.95%的比例。值得注意的是,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各因子得分存在差异。(表2)

从上述检测结果看出,该测试中有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精神病性这4个因子贫困生要高于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的均分;相比较于非贫困生,贫困生有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7个因子高于非贫困生,特别是人际关敏感、忧郁和偏执三个因子明显超出。

在调查结果中我们还发现,按照SCL-90各症状因子分(至少有一项)≥3来划分,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心理异常人数比例分别为6.47%和3.76%,贫困生心理异常比例明显偏高,两者之间的差距大约有一倍。(表3)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表现特征

高校贫困生较非贫困生而言,在心理、人际关系等方面表现得更为敏感,存在的心理问题也较普通大学生更为棘手。具体说来,贫困生的心理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贫困而引起的自卑敏感心理。自卑感的产生,一般是由于强烈的自尊感在较长时间得不到满足,或者是曾经经历过巨大的挫折后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对于高校贫困生来说,进入大学之后,学习作为学校生活的唯一性不再继续,大学更加强调学生的综合发展,看重社交能力和社会关系的处理。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经济基础的差距造成的同学间的反差便会更加明显。而这种反差往往极大刺激了高校贫困生的心理,从而产生一些极端的自卑心理和不平衡心理。也正因为如此,贫困生会将自己封闭到自己的小圈子内,不参加或少参加学校中的社交活动,这样的恶性循环便导致了贫困生的严重不自信和社交能力的极度匮乏。

(二)自卑与自尊并存导致的偏执心理。由于心理上的自卑,高校贫困生往往会承受着难以言表的痛苦和压力。一方面他们无法在经济上与自己周围的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于是会省吃俭用,而这些在别的同学看起来,会产生其“小气”的看法,为了表示自己并不“小气”,部分贫困生为了面子,会找各种借口向家里要钱,部分学生在拿到资助金后,会将资助金用来请客吃饭,有一部分学生还会向身边的人借钱,甚至在还钱时产生纠纷。另外,高校贫困生由于自卑会导致自尊心过于强烈,当在学校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会过于偏执,进而采取—些极端的手段,如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就是由自尊心太强而导致的偏执心理引发所致。

(三)外界过分关注导致的依赖心理。近年来,国家和社会愈发重视高校贫困生问题,并在经济上和政策上都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和帮助,而这也导致了一些不具备自觉性的高校贫困生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认为国家、学校对其的帮助和支持是应该的,是理所当然的,从而缺乏上进、感恩之心。同时,外界过分关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贫困生的自卑心理。

三、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物质生活的贫困会导致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但这绝不是唯一的原因,引發高校贫困生出现心理贫困的因素还包括学习压力、经济压力、环境压力等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文化的因素,概括出来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

(一)贫困生的经济压力。由于家庭经济匮乏,持续而强大的经济压力是高校贫困生面临的首要压力。到城市读书,生活的拮据是贫困生能够预料的,但其拮据程度往往超过了贫困生本人及其家人的预想。贫困家庭的长期拮据生活经历与城市的繁华生活将会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强大的经济压力面前,压缩生活支出和争取资助支持成为贫困生的必然选择。国家和学校的资助会使经济匮乏得到暂时的缓解,但经济压力的缓解往往伴随着非经济压力的发生。国家助学贷款和助学金的获取在一定程度上公开了贫困生的家庭状况,使得贫困生的家庭情况和个人行为成为同学评议的焦点,其在校内的一举一动都会面临压力。贫困生勤工助学也会衍生出贫困生的无奈心理,勤工助学是以劳动付出为基础的,这种付出必然要占用贫困生学习或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但如果勤工助学中断,贫困生的生活又会陷入困境,这种无奈心理也是经济压力的持续表现。

(二)贫困生的学习压力。相对非贫困生学而言,贫困生的学习压力更大,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来自自身的压力,贫困生的学费来之不易,大部分的学费是在学校、社会的帮助下完成的,或者依靠借钱勉强凑够,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贫困生希望对这些关爱报之以优秀的学习成绩;二是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很多贫困生的家乡就很贫困,其基础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这就导致贫困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尤其是英语、计算机等课程。另外,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贫困生的学习压力。贫困生因需考虑经济条件对其选择的许可程度,多数贫困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辅修、转专业、考研或出国留学,学校为学生所提供的各种机会在贫困生面前都大大减少。而如果想和非贫困生保持同样的竞争力,贫困生需要付出几倍甚至更多的努力,其学习压力可想而知。

(三)贫困生的就业压力。贫困生因其自身基础教育薄弱,加之在校期间,很多贫困生疲于应对各种勤工助学来缓解自身的经济压力,导致部分贫困生学习成绩不理想,这无形中对其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压力。首先,由于在学习上欠缺导致自身基础教育薄弱,进而其他综合能力(如社交和艺术特长等)就会相对欠缺,这一点使得他们在就业中的竞争力不是太强;其次,贫困生因需考虑经济条件对其选择的许可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在就业单位、就业地域等方面的选择就会变得局限,甚至由于路费问题而放弃一些招聘机会或就业机会;再次,贫困生的就业压力还表现在因参与不足而衍生的发展制约上,贫困生由于自卑或就业技能上的不足,对于一些就业机会或培训持迟疑或自我否定的态度,从而增加了就业的困难程度。

(四)贫困生的环境压力

1、贫困生的家庭环境压力。高校贫困生一般来源于农村或城镇下岗职工家庭,这些家庭就长期生活在社会的低层,家庭方面就有着一定的自卑和封闭心理,这些都自然而然地延续到贫困生身上,导致很多贫困生会孤僻或自我封闭。此外,很多贫困家庭供一名大学生读书基本上是举全家之力,无论在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实属不易,这无形间给贫困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认为自己必须努力学习、省吃儉用,才能够对得起家庭的付出。这种家庭压力,有些贫困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其转化为向上的动力,但很多贫困生难以有勇气突破这种生活的困顿,他们压制学习和娱乐的各种需要,长期如此使得很多消极思想不断萌生。

2、贫困生的学校环境压力。高校校园中出现的贫富差距对贫困生心理上、精抻上带来了直接而深层的影响。普通学生不用考虑的生计问题,却是贫困生所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有的贫困生维持自己日常生活的同时,还要接济自己的家庭,这种节衣缩食、为学费发愁的生活与那些家庭富裕同学物质条件丰厚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对比,这种对比之下,贫困生会感到巨大的落差,进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

如今的高校对学生评价普遍依据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强、兴趣爱好多的学生在高校里更受欢迎,但是贫困生在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局限。首先,由于家庭原因,贫困生一般在爱好特长方面较为缺乏,这使得他们在参与校园活动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压力;其次,经济上的限制导致贫困生不得不放弃参加一些校园活动;再次,很多贫困生要花很多时间去勤工俭学,留给他们参加校园活动的时间就少之又少。因此,特长的缺乏、经济的拮据、时间的局限使得高校贫困生面临着巨大的校园参与压力。不能充分参与校园生活直接影响了与同学建立友谊、融入集体生活的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通过参与集体活动而获得的资源与机会。

3、贫困生的社会环境压力。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无论在思想上和实践上都要与时俱进。高校贫困生因为交往意识薄弱,很难找准自己的定位、难以和集体生活与城市生活相融合,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高校的贫困生就会产生于一系列不健康的心理情绪,进而使他们的心理负担加重,导致经济和心理上的“双贫困”。就如阿玛蒂亚森所言,不能与他人交往,不但会直接导致一个人的生活困苦,而且还会间接减少他获得源于社会交往的各种机会。

持续而强大的压力使贫困生难以突破,这种压力除了使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产生差异,也挤压了贫困生自由、充分、全面的发展空间,并最终生成了贫困生难以逾越的压力循环。

四、高校贫困生心理帮抚建议

家庭贫困是大学里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源,也正因为如此,政府、社会和学校都在想方设法帮助贫困生物质脱贫和心理脱贫,采取多种方式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贫困生缓解生存压力,促使其健康成长。

(一)物质脱贫,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经济压力是贫困生心理问题存在的根因,因此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帮抚,首先要解决其经济贫困的问题,帮助其物质脱贫。就目前情况而言,不管学校还是社会,都能够通过以下方法来使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得到缓解。

1、建立和完善贫困生帮扶体系。完善资助体系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做好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建立贫困生档案,并对贫困生建立监督机制,实施跟踪管理;其次,做好各类奖助学金的评定工作,保证每一笔钱发到表现优异且最需要的贫困生手里;再次,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帮助贫困生完成生源地贷款的申请工作;最后,借助社会资源,拓宽资助渠道,加强与企事业单位、个人的联系,积极开辟各类资助渠道,设立各类奖助学金,以缓解补助供不应求的局面,同时营造全社会关注、关爱和捐助贫困生的良好氛围。

2、切实落实勤工俭学政策。一方面我们积极落实国家的各项奖助学金政策,使贫困生的相关权益得到保障;另一方面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于渔,高校的管理者们应该创造出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给贫困生们,在维护贫困生尊严的同时帮助他们物质脱贫,使其感到自己不是在靠社会、他人才能够存活下去,而是真正依靠自己的能力生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贫困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学习解困,缓解贫困生学习压力。很多贫困生由于自身原因及客观局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业危机,帮助受助学生聚焦学习、缓解压力,也是我们做好贫困生心理帮抚工作的重要环节。

1、建立贫困生学业困难數据库,完善受助后管理机制。以学习困难的贫困生为重点,根据专业特色和实际情况,建立贫困生导师制,安排一名有工作经验的贫困生导师由一名资深教师带几名学习贫困生,分析每一名贫困生的特点,一对一帮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定期对他们进行辅导,并依照贫困生的性格特点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同时,开展学习“一帮一”结对帮扶、学习小组“多对多”帮扶等活动,通过学长和同学对贫困学生进行学习方面的帮扶活动,使其学习成绩逐步提高。

2、加强技能培养,提升贫困生综合能力。高校应该针对贫困生在基础教育环节英语口语、计算机等方面的不足,免费开设相关课程,使贫困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弥补贫困生基础教育不足所带来的后遗症,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高校学习。

(三)能力拓展,缓解贫困生就业压力。就业能力指的是人们所拥有的找到工作的能力和把工作做好的能力。解决贫困生就业的最重要一点,就是要去提升贫困生的就业能力,而不是一味地抓就业率。

1、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帮助贫困生培养积极、务实的就业观。根据不同贫困生的特点,构建一个就业指导体系,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辅导高年级学生的择业心理与求职技巧,为贫困生开设就业咨询中心,及时解决他们在择业、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加强实践教学,培养贫困生职业技能。对于就业能力来说,实践能力非常重要,高校应该开设相应的产学研教育面向贫困学生,鼓励他们去进行校外实践、开展调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时间活动,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寒暑假社会实践、项目调研等实践活动,进而为走入社会奠定基础。

3、培养贫困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贫困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应该从以下两个层面入手,即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理论上为贫困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教育让他们掌握相关知识,增强这方面的意识;实践上需要培训贫困生在各个方面的动手能力,开展这种类型的比赛,鼓励大家去参加,让贫困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四)精神脱贫,缓解贫困生环境压力。高校在对贫困生进行物质帮助的同时,还要将贫困生精神脱贫作为重中之重,努力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认识社会、认识自己、认识人生的观念意识,让他们知道只有通过个人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1、引导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自立自强教育。在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开展爱党爱国、奋发进取、自立自强、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和感恩奉献等教育。在每年奖助学金工作开始之前,院系都会集中宣讲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并且定期举办以爱国、诚信、感恩、勤俭等为主题的专题讲座,通过校园媒体,如校报、院级刊物、网站、微信平台等介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成长故事,激励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主发展。

2、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咨询,拓宽心理指导渠道。建立一个档案管理系统,收录贫困生心理健康信息,及时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对贫困生进行尽力辅导,心理障碍一旦形成,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另外,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心理健康网站、举办系列讲座活动、开通网络咨询平台、新媒体公众号等信息交流平台,拓宽心理指导渠道,及时地去帮助贫困生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

3、建立道德教育工程,促进贫困生自我转化。道德教育工程是高校贫困生帮扶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开展这项工程的时候,我们可以按照下述三个方面:第一,实施诚信教育。诚信是一个人做人最重要的部分。把诚信教育纳入资助工作之中,不仅仅对解决大学校园“假证明”、“假低保证”、“假残疾证”现象以及助学贷款道德风险等问题能起到很大作用,也是高校的育人目标;第二,将励志教育纳入资助工作。对于贫困生来说渴望自理但又存在一些心理问题,高校可以开展一些相关主题的讲座去很好地引导贫困生,激励他们奋发图强,不断进取提高个人综合实力;第三,建立贫困生爱心回馈制度。高校可制作《受助学生爱心回馈服务手册》,将受到帮助的贫困学生每学期参加的义务劳动记录在册,作为第二学年评定奖助学金的依据。贫困生应该立足现有的经济条件,刻苦努力,严格要求自己,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之中,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主要參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北京:清華大学出版社,2002.

[2]王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何金彩.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高玉玲.贫困生的生活困境及其应对策略[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5]阿玛蒂亚森.王燕燕译.论社会排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3.

猜你喜欢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探究中医四诊合参理论对于高校贫困生的鉴别作用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完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