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微课发展误区及发展理念探析

2017-02-24

关键词:微课情境教学模式

邢 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金城学院,江苏 南京 211156)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微课发展误区及发展理念探析

邢 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金城学院,江苏 南京 211156)

微课是大数据时代海量信息在无法有效统合的情况下形成的碎片化的结构单元——拥有完整知识结构的微小课程。目前,微课的发展由于受基础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在发展方向以及课程性质上存在认知不足等问题,在微课的使用方式和适用范围上也存在一定的偏误。指出了微课发展中所存在的误区,分析了造成误区的原因,并对微课的发展理念进行了探析。

微课;碎片化;误区;发展理念

0 引言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ITFIN)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随后,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使得关于“互联网+”的概念和应用出现井喷式发展,意味着大数据时代进入了新的阶段。在“互联网+教育”概念提出后,大量的数据资源通过网络平台迅速整合并形成一个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模式,而微课也在此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获得了较快发展。

1 微课的由来及发展

微课即微课程(micro-lecture),2008年由美国的戴维·彭罗斯首次提出,其雏形是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60秒有机化学教程”[1]及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的“一分钟演讲”[2]。微型视频的教学实践在微课概念提出前就已兴起。2006年,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可汗学院(Khan Academy),该学院为教育性非营利组织,利用网络影片免费授课,目前有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科目的内容,教学影片超过2000段,机构的使命是加快各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速度。萨尔曼录制的微型视频在美国基础教育领域风行一时,并波及世界。2007 年,美国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在微型视频的实践基础上提出“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 )的概念,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翻转课堂模式是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它与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其他教学方法和工具在目标上有所重叠,都是为了增加学习的灵活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国内,广东佛山的胡铁生老师率先提出“微课”概念[3],并在中小学开展微课建设。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根据实践教学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随后,全国各地开展了微课教学活动,微课开始被广泛地关注和推广。

微课作为大数据时代课程体系碎片化的形式,因缺乏有效的统合而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微观结构课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微课也发展出新的模式。2013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Armando Fox 教授,提出了“小微课”(Small Private Open Online Courses,SPOC)平台的教学模式。[4]因为具有弹性化学习、多元化授课、海量资源选择等特色, “小微课”平台被称之为“下一代的教科书”。

目前,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是在线视频教学与翻转课堂的共同体。随着微课理论的不断完善,各种微课视频大量涌现。但真正能与课堂契合的微课却非常少,主要在于优质的微课资源非常有限,这是由微课制作的条件和微课的课程性质所决定的。从微课发展的状况来看,微课教育的定位是教育技术层面上的教学辅助,是对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补充。对微课的定位导致微课成为碎片化的延续。微课微小的结构单元使微课在碎片化的体系中保持了完整的逻辑结构,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以小的知识点为核心的完整课程,但这种碎片化的课程,很难统合成一个系统的课程体系。微课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诸如:课程本身,课程使用,以及课程适用,等等。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应对微课做出相应的变革,通过对大量信息的交互匹配形成一个统合的微课体系。

2 微课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微课从提出,到发展,再到大数据时代的网络平台,因区域差异、发展程度差异及微课认知理念差异,导致微课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相对于传统课堂所要完成的众多教学内容、所需达成的多个教学目标而言,微课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教学内容更加精简,教学主题更加突出[3]。单一而微小的结构是目前微课发展的优势所在,同时也是目前微课所面临问题的症结所在。

2.1 对微课情境差异的忽视

微课的情境差异表现为,空间跨度较大的区域之间的差异、文化与生活习惯跨度较大的城乡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在整体层面上影响了微课的发展。在课程设计,微课教学以及教学推广中都会表现出对情境的依赖性。所谓情境教育,就是顺应儿童天性,突出“真、美、情、思”四大元素,以“儿童—知识—社会”三个维度作为内核,构筑具有独特优势的课程范式。情境教育由李吉林最早提出并推广,经过多年实践研究,情境教育把认知与情感、学习与审美、教育与文化综合地体现在课程中,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开拓了新的途径。然而,在微课的制作和使用中,却忽视了微课对情境的依赖性。

首先,微课对情境的依赖度过高。知识具有情境性,脱离情境的知识是缺失活力的。微课设计的教学情境,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制作微课时所面对的情境。这种情境固化在视频中,当视频作为微课进行传播时,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境与最初微课预设的情境会有一定的出入。微课在情境设计上所表现出的局限性在于,微课使用的区域差异越明显,其产生的情境不适应性就越大。

微课教学过程中的情境预设与实际教学情境的差异,导致微课并不能形成一种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教师制作的一个关于农业发展问题的微课,在微课录制的过程中,其对农业的定位会习惯性地融入当地的气候和农业情境,但这些情境性的内容在微课中不会进行解释。这种基于特定环境的情境很容易被具有相似情境的人所接受,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预期的效果。而这个微课在西部内陆地区使用时,因为微课的预设情境,与现实的情境差异较大,很难达到微课所设定的预期效果。又如,经济差异导致的微课的情境预设差异,然而微课在短暂的时间中根本就无法顾及其中的差异,微课对情境差异的忽视极大地影响了微课教学目标的达成。使用情境与设计情境的差异,导致微课效果难以保证。

其次,忽视了微课的宏观文化背景。微课所提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国内课堂使用时,并没有考虑文化体制的差异性。我国以考试为主要衡量标准的教育评价体系,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内涵,而微课的教学模式不能够满足考试的需求,对微课的教学模式在文化上也缺少认同。微课碎片化的特征,以及情境的固化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传统课堂的教学形式,割裂了传统课堂所营造的整体感,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统课堂营造的情感教育氛围。这种情况下,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对微课的抵触情绪。

2.2 经济文化基础的制约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教育投资上,也表现在文化上,由于经济上的差异导致文化认同中缺乏耦合性。在缺失耦合性的文化中所建立的微课课程体系,其可适用性受到制约。虽然大数据时代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而这种教育模式,却极大地受到教育资源的制约。在经济发展良好的东部及城市地区,微课发展所面临的是资源配置问题;西部及农村地区,微课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既包含资源不足,又包括资源配置。

微课作为一种微结构的课程体系,碎片化及大数据的特色决定了其必须有基于个体的网络交互工具,如手机、电脑等。城市地区网络的配套设施比较完善,很多学校尝试用网络交互形成新的教学模式,但新教学模式的推广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微课对教师、学生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拥有良好的教学习惯以及可以有效实施微课教学的物质基础。现有的网络平台无法适应微课发展的现状。农村地区资源匮乏,基本上没有开展微课的基本条件。所有这些都是制约微课发展的经济文化因素。

2.3 微课缺乏足够的容熵

目前,微课在设计和使用中所提的要求高于目前教师和学生所能够达到的水平,导致微课无法被高效或有效地操作。微课拥有完整的知识结构,能够在短短几分钟内将知识点解释清楚,如果微课能够被有效使用,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但这种高效率,是建立在优质微课程的基础上,并且能够结合实际教学情境被有效使用。但目前,我国微课教学的发展水平以及大数据模式下的网络普及应用程度,缺乏足够的优质微课程,因此,建立高效的微课体系是很难实现的。微课本身缺乏容熵性,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在使用微课时很难实现对其的高效率利用,或者根本无法从传统教学模式转换到微课教学中。

3 微课发展弊端的缘由归结

微课的课程组织形式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向及发展过程。微课是针对碎片化结构单元设计的,与传统教育的大单元结构并不冲突,只是其侧重点不同。微课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适用范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3.1 微课课程设计结构问题

首先,微课设计缺乏理论指导。微课发展迅速,但微课的制作并无统一的标准,更多的是依赖于制作者自身素质。这种自身素质,并非是教师传统意义上的素质,而是能够驾驭微小结构课程并能够将其转化为微课的素质。微课的制作者通过参考其他录制者的视频的方式独立进行微课制作,可操作性差,缺少专业性理论的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形成规范的微课制作标准。

其次,微课缺失教育经济性价比。微课属于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其制作具有技术专业性以及教育专业性,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目前,微课的制作在专业教师和专业制作者上难以形成良好的优质集合,导致微课制作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尽如人意。目前,微课一般都是由一线教师独立完成,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视频编辑软件,因此,微课制作的效果也是参差不齐,其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

再次,微课应用领域具有局限性。微课的课程结构决定了其知识容量的有限性,这种有限性的知识在讲究系统性的传统教育中,作为不成体系的碎片,并不适合所有学科。微课教学本身具有的碎片化模式与传统教学并不匹配。因此,微课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很难获得良好的运用。

3.2 微课使用过程中的误区

微课作为教育资源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但由于教师、学生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微课认识不足,因此,在微课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误区。

首先,在实际教学中,微课的使用效率并不高。微课制作出来之后并没有得到较好的推广和使用。在微课发展比较好的地区,一些学校虽建立了微课资源库,但微课的运用仍停留在观念层面,实际中很少操作使用。教师并不认可基于学生互动的微课的授课模式,学生也因为不能够通过微课获得比传统课堂更多的东西,所以也很少通过资源库进行学习。

其次,微课的使用没有按照适合微课教学的模式展开。优质微课资源的不足及微课资源质量的参差不齐,教师和学生很难通过微课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微课的使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按照适合微课教学的模式展开,而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微课作为教学切片在课堂中穿插使用。微课的应用,延续早期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与课内整合的老路子,忽视了微课在课前学习、课后学习、翻转课堂、说课评课、教师网络研修、教师培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4]微课在课堂上的错误应用方式,使它失去了在教学中的意义。

再次,教育主管部门对微课概念的理解不到位,没有将微课当作一门课程来看待,而是将微课作为一种视频资源来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少有针对微课发展的相关政策,对微课教学发展的投入,也仅仅停留在建立视频资源库的层面上。

3.3 微课的适应范围有误区

微课适用范围存在偏差,表现在微课应用过度、应用不足及微课应用领域重心的偏差。微课是结构化的微小课程,并不适合所有的教育领域。

微课在基础教育领域应用过度。基础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化习惯等多种能力。基础教育的课程需要体系性的大量知识以及足够多的整块学习时间并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充分互动来完成。微课这种碎片化的结构并不能达到此种教学目标。微课取代传统课程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应用过度,很难达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但将微课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方式,又因为微课相对独立的教学方式和微观的结构特点,并不能够达到微课预期的教学效果。

对微课教学所适用的年龄段也存在一定的误区,并非所有年龄段的群体都能够从微课中学到预期的知识。认知水平在未达到形式运算阶段[5]的儿童,并不确定能够在这种碎片化的课程模式中学到相应的东西。这种情况下,微课的适用状态,也与传统教育的理念有所偏差。传统教育的理念价值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社会规范,而微课这种碎片化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够达到这些要求。目前,微课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推广使用力度远大于在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等领域和推广力度,这是微课发展在学习者构成上形成的误区。

微课的碎片化特征,使其在非传统教育领域及理工科固定模式的流程课程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微课在这些教育领域应用不足,如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个性化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领域,微课的应用很少。在拥有固化流程的领域,如,对仪器的操作学习等,微课拥有实际价值,但缺少优秀的开发者——专业领域与微课制作很难形成一种合力,导致微课的数量及质量无法保证,并且这些领域本身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很难形成良好的微课使用环境,即使对微课有需求,也无法获得相应的资源。

4 微课发展的教育理念探析

大数据时代,教育变革并不是以教育技术发展引导教育变革,而是教育理念变革推动教育技术变革,从而促进教育变革。微课发展的核心问题,不是微课技术变革,而是教育理念变革。

4.1 碎片化模式下的秩序寻求

微课的发展,必须在碎片化的基础上寻求新秩序。大数据时代,微课传统因果关系的线性思维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海量数据及网络的交互模式,给传统教学的线性逻辑思维方式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微课是大数据下碎片化的集合,形成了微观上有序而整体上却无序的知识点。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发挥其价值。微课要想发挥其价值,就必须得到有序发展,并需要以人为本针对每个学习个体,选择合适的情境和合适的教学内容。

从现代教学的理念来看,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微课所体现的价值也是以人为本教学模式的优质集合,学生在微观情境中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形成一种优化选择的积累,将微课的课程模式和学生的终身发展结合起来。

这种发展更多的是在理念上的发展,现实可行性并不高,原因在于传统教育所表现的价值理念与微课所展现的价值理念,没有有效结合。

4.2 潮流与传统的共生融合

微课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有效学习的方式,也碎片化了完整的时间。微课的人文性要求微课的课程结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设置以教师为主导。微课更好地与教育目标和教育制度耦合,形成基于大数据模式的教育生态,才是微课发展的方向。

微课在设计中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将课程与学习情境相融合,运用人本主义的理念发展课程。将人本主义融入到每一个知识碎片中,将这些碎片有机的结合,形成可以构建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宏观的互动。这种互动是将微课的互动理念运用于适合碎片化教学的非传统教学中,形成一个适合发展的平台,逐渐与传统教育融合,建立一种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的身份,属于碎片情境的组织者。大数据时代下,针对微课教学,教师应该具有比传统教师更多的情境体系的架构,而这种架构是由教师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过度而来的,这种渐变,能够在微课发展中减少更多的偏误,从而形成微课发展的新模式,与传统教育形成一种共生融合的发展状态。

5 结语

微课作为拥有完整知识结构的微小课程,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海量信息无法有效统合而形成的碎片化的结构单元。目前,受到基础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微课的发展受到制约。由于人们对于微课发展的方向以及课程性质认知的不同,在微课的使用方式和适用范围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偏误。因此,微课需要在碎片化模式的基础上得到有序发展,针对每个学习个体,选择合适的情境和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教师逐渐形成针对微课教学的情境体系架构,逐渐形成微课与传统教育相融合的新模式。

[1] LEROY A MCGREW. A 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J].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1993(7): 543-544.

[2] KEE T P. The one minute lecture[J]. Education in chemistry, 1995(32): 100-101.

[3]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10): 61-65.

[4] 杨永林, 张世蓉, 丁韬, 等. 从“慕课”到“小微课”,看大数据在教学中的应用[J]. 现代教育技术, 2014(12): 45-51,91.

[5] 郑小军. 微课发展误区再审视[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6(2): 61-66,97.

[6] 皮亚杰. 儿童的心理与发展[M]. 傅统先, 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2.

PROBE INTO MYTHS SURROU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 LEC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XING Hao

(SchoolofJincheng,Nan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stronautics,Nanjing211156,China)

Micro lecture is a fragmented structure unit formed when mass information fails to be integrated effectively in the era of big data, i.e. a mini course with complete knowledge structure.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 lecture is restricted by basic material and social conditions, and there exist such problems as inadequate knowledge of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course nature of micro lecture, and there are some errors in the use of micro lecture and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as well. The paper reveals the err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 lecture,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micro lecture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 lecture.

micro lecture; fragmentation; misunderstanding; development concept

2016-11-26

2016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全城学院教改项目—思辨能力培养与独立院校英语专业写作课程改革(2016-Y-07)

邢浩(1982- ),女,山东临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写作,应用语言学。

1673-1751(2017)02-0110-05

G434

A

猜你喜欢

微课情境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