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02-24

关键词:中华政治传统

杜 鹏

(河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杜 鹏

(河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目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在全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价值,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和精神源泉,是提升高校育人效果的重要抓手,根据时代要求和现实条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孝道、诚信、勤俭节约等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确定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即融入理念体制、融入教学活动、融入校园文化、融入社会实践。

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境遇

1.1 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

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其文化观关乎传统文化的命运和走向。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尽管出现过传统文化矫枉过正的现象,但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共产党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批判、继承与创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都坚持了正确的传统文化观,重视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涉猎之广、研究之深,相当罕见。“对于中国古代文化, 像他那样熟悉的不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 就是在近代的革命家中,都是不多见的。”[2]毛泽东不但自己喜爱中国传统文化,而且能从治国理政的高度正确看待和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说过:“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3]毛泽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毛泽东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用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形式阐述马克思主义原理,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中国特点和中国气派。

习近平在撰文、讲话中善于用典,表现出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他在讲话中引用一些诗词和古语,表达既贴近生活,又富有中国韵味。习近平在谈到近百年中国人民寻梦、 追梦、 圆梦的历史时,借用毛泽东和李白的诗词来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 在强调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借用王充的“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在强调创新时,借用了《大学》中的名句,“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时期,习近平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角度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并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4]。习近平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5]习近平还提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要求,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6]这些内容,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体现了其高度的政治勇气与思想智慧。

1.2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最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两个互相独立的教育活动,分别由不同的教师担任,发挥着不同的教育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常作为通识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公选课的形式出现,由具有中文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旨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政治教育通常由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工作干部担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法治观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旨在立德树人。在这一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交集,更多地存在于学校第二课堂的文体活动中,如兼有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文化社团、专题人文讲座等。因此,在这一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尚处于自发的、零碎的实践层面,对该问题缺乏系统地研究与自觉理性地实践。

随着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开展,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有意识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力图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深厚文化意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度不高的现状;力图改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度不高,对经、史、子、集陌生,对传统节日缺乏情感认同,对传统美德态度冷漠的局面。这一阶段,教育工作者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在理论教学和实践层面尝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总体来看,融入的广度和深度明显不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理念方面,对融入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师资力量方面,缺乏具有相应知识结构的教师;课程方面,缺乏科学化、系统化的教材;等等。因此,当下亟需加快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进程,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和精神源泉

习近平指出:“ 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 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 同这个民族、 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 同这个民族、 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与精髓,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高校立德树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职能,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一项重要工作。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决定了高校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其思想引领和精神支撑的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离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8]习近平强调:“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 根植在中国人内心, 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一些重要内容就是源于中华文化。”[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并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融为一体。国家层面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能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为邦本”的政治理念以及“民贵君轻”等民本思想中找到其价值根源;社会层面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能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贵贱、均贫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念中找到思想的源头;个人层面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能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诚者,天之道也”等思想中找到历史的影子。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血脉相承、文脉相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来源

习近平指出:“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10]这段话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发挥着主导引领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指引中国前进的理论武器,具有普遍的价值,但马克思主义毕竟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并且在表达方式上具有西方语境特征,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方能更好地发挥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功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具体化’,就是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既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来源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又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二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主要表现为中国的民族形式和语言特色。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 要被中国人民接受,并发挥其理论指导作用,就必须具有中国人民能接受和欣赏的形式,而形式的载体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会通之处,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如:马克思主义实践学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力行”思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马克思主义“物质” 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气”等方面都有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互动与相互影响的产物,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他的“根”。

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高校育人效果的重要抓手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价值多元化和技术信息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处于大变革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就机遇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增强了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信息技术革命,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文化自觉和自信。就挑战而言,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外来文化,给一部分大学生的观念带来巨大冲击;随着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也日趋多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滞后,实践乏力,效果不佳。“四个全面”的建设蓝图已经描绘,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已经吹响,“立德树人”的任务依然艰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突出理论的政治功能,侧重于政治理论的灌输,在师生主客体观念的驱使下,师生抵触情绪滋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到课率、抬头率与专业理论课有一定的差距,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教育界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探索提升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的方法,发现传统理论教育中缺失的东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却很丰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条可以尝试的路径。一是借鉴传统道德教育,提升道德素养。主要通过推进家风家教、培育乡贤文化和重视传统节日等方式进行。二是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治教育功能与文化意蕴的有机统一,挖掘文化中的道德、政治、价值观资源,借鉴“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等隐形教育手段,实现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以此来缓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抵制心理,增强大学生群体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推动育人效果的提升和育人目标的实现。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选择

3.1 爱国主义教育

习近平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12]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在古代典籍和史料中有许多爱国事例,如:《诗经》中“夙夜在公”和贾谊“国而亡家、公而亡私”(《贾谊·治安策》)所展示的敬业精神;岳飞“精忠报国”和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展现的牺牲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展示的责任意识,都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主题突出为救亡图存,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毁家纾难的陈嘉庚到英勇为国牺牲的共产党人,无不展现了爱国主义的情怀与行动。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更多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体现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征程中。

尽管爱国主义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内涵和侧重点,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一刻都不能放松,任何轻视爱国主义精神的意识和行为都是极端错误的。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深入,但西方敌对势力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意图和行动始终没变,因此,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我们不变的选择,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资源,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3.2 孝道教育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动物尚且如此,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更应该知道感恩,懂得孝道。“百善孝为先”,孝道教育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首先,将“孝亲”作为孝道教育的起点,进而,将这个感情推及他人和国家。体现在《孝经》中“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以及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主张。其次,强调孝道不仅在于养亲,更在于敬亲与悦亲。正如孔子指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父母,何以别乎。”[13]再次,主张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作用推进孝道教育。家庭方面,以“家训”“家规”等方式教导后辈继承先辈美德,守节尽责;学校方面,开设经典诵读课,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读物。同时将《孝经》作为开科取士的考评依据,凡入学受业的弟子均需学习《孝经》;社会方面,主要通过各种方式宣扬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如周代的“乡饮酒礼”、清代的“千寿宴”等活动。在褒奖敬老爱老的同时,加大对不孝行为的惩治。

当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全社会尊老爱老蔚然成风,将传统孝道推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但在孝道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子女缺乏感恩和责任感,啃老、不孝敬、伤害父母的情况时有发生;部分子女对家人之外的人不够尊重谦让,斤斤计较,眦睚必报;部分子女在悦亲方面,片面认为老人吃好、穿好就是孝敬,对感情交流、精神抚慰方面重视不够,等等。因此,我们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孝道中汲取资源,推进孝道教育,助力和谐家庭和和谐社会建设。

3.3 生态文明教育

中国古代的原始狩猎文明和农业文明孕育和发展了中华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智慧。首先,在文化层面上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统一。一是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天地大德曰生”,人类活动应该“赞天地之化育”。二是具有体悟自然的生态情怀,乐山乐水。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多识于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三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理性,天行有常。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其次,在实践层面上,注意保护生态。一是在农业生产中,采取农业的撂荒、休耕、轮作等用养结合形式,维护农业生态平衡。二是制定法律,规范人们的相关行为,防止滥伐、滥捕、滥杀等行为。《礼记·月令》中指出:“无竭川泽, 无漉陂地,无焚山林”,以此保护生态环境。三是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如,汉宣帝时渤海太守龚遂劝民务农桑;明初朱元璋明令屯边军士每人植桑百株等。再次,在实施效果层面,农田开发、水利灌溉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如:白居易和苏东坡参与治理和修浚的杭州西湖;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等工程直到今天依然泽被后世。

工业文明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横行,人类无视自然,过度掠夺自然资源,造成耕地减少、环境污染、土地沙化、古村落消失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一种奢望。历史是一面最好的镜子,要求人类正确看待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增进人民的福祉。

3.4 诚信教育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表明诚实守信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很早就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从词源的角度来看,最初“诚”和“信”属于相对独立的两个范畴。“诚”作为伦理学范畴,既代表事理,又代表人的品性,“诚者,天之道也”(礼记·中庸),“诚”是天地的根本特征。“诚,实也”(《四书章句集注·中庸》),“诚”是“真实无欺”的品性。“诚”也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将“诚”列为传统道德规范的“八条目”之一。“信”原指祭祀中对上天和祖先所说的“诚实不欺之语”,后演变为人与人之间“严守诺言”的道德规范。孔子将“信”作为“仁”的五种重要道德规范之一,孟子提出“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将“信”作为处理人伦关系的五种规范之一。汉代董仲舒将“信”列为“五常”之一。“诚”和“信”连用为“诚信”的使用也比较早,使诚和信不可分割,如“诚信生神”(《荀子·不苟》)“诚信著乎天下”(《盐铁论·世务》)。中国传统文化中“诚”和“信”互为表里,互相训释,“诚”是“信”的神,“诚”是“信”的“根”;“信”是“诚”的表,“信”是“诚”的“貌”。“诚信”就是“诚实不妄,恪守信用”,诚实守信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一直为人们所信仰、所遵循。

当前,社会上存在一些不诚信行为,如不正当竞争,假冒伪劣产品,“天价虾、天价鱼”交易欺诈等;社会交往中的见义勇为反被诬陷;学生考试作弊等,毒害了社会风气。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是道德经济、是诚信经济,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既靠法治,也靠诚信,通过诚信教育,唤起人内在的良知,规范引导人的行为。通过诚信教育,增进人与人的亲密感和信任度,降低社会交易的成本,净化社会风气,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3.5 自强教育

马克思曾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中华文明的巨大成就是在与自然、与社会的搏击和抗争中取得的,面对自然与社会的困境,需要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实现个体自我的突破与超越。理论层面上,《周易》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曰:“发愤忘食,乐而忘忧”(《论语·述而》);屈原提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实践层面上,无论是治理水害的大禹,著书立说的司马迁,攀登科学高峰的张衡,还是勇于改革的王安石,无不体现了中国人不畏艰难险阻、迎难而上的精神。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革命与建设中继承了中华民族这一优良品质,提出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口号,指引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在当代中国,开展自强教育,发扬自强精神依然很重要。对社会而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攻坚阶段,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发扬自强精神,克难攻坚,争取胜利。对个人而言,发扬自强精神是成就梦想的有效手段,每个人的出身和家庭背景不能选择,但每个人的人生道路可以选择,社会为每个人创造了平等的出彩机会,自强不息、努力奋斗就成了成就人生的重要因素,只要有梦想、有奋斗、不抛弃、不放弃,必然有精彩的人生。

3.6 礼仪教育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教育源远流长。礼仪是内在价值与外在形式的有机统一体,礼就是礼义,代表一种道德观念;仪就是仪式,是道德观念的表现形式,二者互为表里,密切联系。中国自古把礼仪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予以重视。西周周公“制礼作乐”,将礼作为规范社会的重要方式予以推广,并率先垂范,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美谈。《周易》中提出“蒙以养正”的思想,强调从小对子女进行礼仪教育。孔子将礼看作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成人的必由之路,提出“不学礼,无以立”;将礼作为君子理想人格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提出“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14];提出改革“礼不下庶民”的传统,将教化普及到平民老百姓;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礼规范人们的行为。朱熹对学生提出“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的礼仪要求。此外,中国古代的礼仪教育重视教材建设,成书于先秦两汉之间的《仪礼》《周礼》《礼记》作为重要的礼仪论著,在礼仪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后世的《颜氏家训》《蒙童须知》《训蒙雅言》《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读物,在礼仪教育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文明礼仪之风处处盛行的同时,一些不合礼仪的现象时不时地刺痛着我们。如,随地吐痰、乱扔纸屑、大声喧哗、言语粗俗、穿奇装异服等,这些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反思与警醒。因此,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礼仪文化,讲文明,讲礼仪,增强文化软实力,充分展现当代中国人良好的文明素养与精气神。

3.7 勤俭节约教育

勤俭节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珍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传统美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孔子把节俭作为人的基本美德,崇尚节俭,将“俭”与“温 、良 、恭 、让”并列为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以规范人的行为;孔子尚俭的同时反对奢靡之风,他指出:“礼,与其奢也,宁俭;丧 ,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 》)孟子从治国安邦的角度,告诫君主应提倡节俭,君主应“必恭俭礼下”(《孟子·滕文公下》)。荀子也认为,节俭与国家的安危密切相关,他提出:“泄者 ,人之殃也。恭俭者 ,偋五兵也 。虽有戈矛之刺 ,不如恭俭之利也。”(《荀子·荣辱 》)。管子认为,节俭于国于民关系重大,他指出:“国奢则用费,用费则民贫。”(《管子·八观 》)诸葛亮在教子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唐代李商隐发出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咏史》)的感叹。宋代司马光更是以家信的形式,写了一篇专门论述俭朴的文章《训俭示康》,反复告诫儿子要尚节俭禁奢华。清代朱柏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的名言,更是家喻户晓,众人皆知。这些名言、警句和事例,都是经验之谈,对现实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准提高是正常的,然而,脱离正常消费水准,讲排场,比阔气,以俭为耻,以奢为荣的消费观念就不正常了。更有甚者,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徇公肥私的行为,既消耗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又毒害了社会风气,为党和人民所不齿。为了顺民意、正党风政风,近年来,党中央组织开展了以反“四风”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出台了“八项规定”,向顽症痼疾开刀,成效突出。在发挥制度规范的同时,应该发挥教育引导的优势,特别是利用传统勤俭节约思想开展育人教育。作为普通人,要从节约一滴水、节省一度电等点点滴滴的小事开始,日积月累,使勤俭节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3.8 知行合一教育

中国传统儒家士大夫的人生态度是“入世”和“内圣外王”,“内圣”始终指向“外王”,故而成就人生的基本路径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凸显了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孔子是第一个探讨知行关系问题的人,孔子强调“知”:“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强调“行”:“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另外孔子主张学以致用,知行统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荀子一方面认为行是知的基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另一方面强调知对行的指导作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王充提出了“贵通”与“贵用”统一的思想。“贵通”相当于“知”,“贵用”相当于“行”。程颐、程颢比较重视“知” ,相对来讲比较看轻“行”,认为“须以知为本,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之而不能行者”(《二程遗书》卷十五),但是他们还是一再强调要“穷经以致用”(《二程遗书》卷四),把“行”也放在相当重要的地位。朱熹提倡“穷理”与“笃行”并重,强调“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朱子语类》卷十三)。王阳明也提倡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己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己自有一个知在”。(《王文成公全书》卷二《传习录》上)。中国共产党人发扬了传统儒家“知行合一”的思想,在革命和建设中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主张,并将其落实在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当前,在知行问题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知行脱节,一部分人只重视“知”,不重视“行”,说起来头头是道,动起手来捉襟见肘;一部分人只重视“行”,不重视“知”,干工作、做事情凭经验,轻视理论学习。因此,要善于挖掘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精神,将其发扬光大,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

4.1 融入理念体制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的转变具有先发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政治性和文化性双重属性,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和“推陈出新”,有意识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断提升文化育人的实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离不了领导体制和机制的建设。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增强工作实效,必须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和管理机制。学校要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委员会,以校领导为主任,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人事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等部门负责同志为委员,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工作委员会负责融入工作有关的规划制定、部门协调、过程管理、考核验收以及师资培训等。

4.2 融入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作为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主渠道,决定了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一是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前提,教材建设是融入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教材建设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建设和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在中国传统文化教材方面要凸出该教材的思想性、政治性、历史性、文化性及通俗性;政治理论课教材方面凸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契合点,展现教材的政治性与文化性。二是课堂。首先,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列入教学计划,供学生选修学习;以修订过的校本教材为依托,推进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培训,夯实师资基础;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及道德修养。其次,在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增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的同时,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层次,注重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述和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提升理论的民族性和通俗性,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再次,在有关专业课教学中增加专业发展史等有关内容,通过对专业发展历程的梳理,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该专业领域前辈们刻苦钻研、勇于攀登的精神,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三是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借鉴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历史经验,通过“读、诵、唱、演、学”等形式,学习文化经典,活跃学习氛围,增强大学生的体验与感受,推进文化认同与品德提升。通过多媒体技术,利用图案、色彩和声音等合成要素,充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的历史感和时代气息,激发文化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提升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4.3 融入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巨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发挥作用必须有效融入校园文化,与校园文化共生共长。首先,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在校园景观设计和建筑方面,要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建筑和景观设计中契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要营造高雅诗意的人文环境,在房屋、水、树木、花草等交相辉映的同时,有意识地利用校园建筑及附属物,充分展示和传播传统优秀文化。其次,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是在历史和时代的交互中凝练出来的,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高校应珍惜办学的历史,尊重学校的历史传统,善于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凝练内在精神,结合时代精神,阐发和提升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此外,一个学校的校史和校训,凝结了学校的历史与精神,要善于利用校史和校训,教育引导人,激励塑造人。再次,融入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校园行为文化主要表现在师生的言谈举止及精神风貌中。加强礼仪教育,通过诸如中国传统文化协会等学生社团自治组织,提升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在交流学习中使学生感悟尊师重教的历史传统,不断增强尊师的自觉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责任重大,除了言教更要身教,因此,要加强师德教育,提升教师的道德水平和业务素养,发挥榜样的表率引导作用。关注学生文化活动,积极开展传统文化诵读活动、“茶艺”展示活动、象棋大赛、书法比赛等,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最后,融入文化平台建设。规划、设计和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网站,便于大学生浏览、学习与查阅;学报、校报开设专栏,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普及工作;校园广播站开设“传统文化经典”赏析等栏目,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建立并利用官方微信、微博平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发挥其教育引导功能。

4.4 融入社会实践中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和提升能力的重要路径。社会实践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渠道。一是加强参观考察。社会是个大课堂,大学生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参观考察是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洗礼的好办法。中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历史遗存比比皆是,博物馆、纪念馆众多,作为历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承担着传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大学生要有意识地访名胜、探古迹,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祖国的厚重历史,自觉接受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参观考察,增强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创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境界。二是积极参加社会服务。中国哲学的传统是实践哲学,反对空谈,这一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国人崇尚身体力行。大学生要主动深入厂矿、社区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展演活动、宣讲活动,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增强其人文氛围。大学生要积极参与“三下乡”“三支一扶”等活动,实现磨砺品质、增长才干和服务社会的有机统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26(1).

[5]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3-03-03(2).

[6] 习近平.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2-18(1).

[7] 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5-05(2).[8] 宋乃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文化[N].光明日报,2014-10-07(6).

[9] 杜尚泽,郑红.习近平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座谈[N].人民日报,2014-03-30(1).

[10] 习近平.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3-12-27(2).

[1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2]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5-12-31(1).

[13] 汪受宽.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4] ( 宋) 朱熹.大学 中庸 论语[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A STUDY OF INTEGRATING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 UNIVERSITIES

DU Peng

(SchoolofMarxism,He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Zhengzhou450001,China)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in the best period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ve become a broad consensus in the whole society.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of unique value to ideological &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 universities, and it is the deep soil and spiritual source of cultiva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to enhance the effect of educating people. Such ideology as patriotism, filial piety, integrity and thrift in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ideological &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 universities. The paper defines the realistic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e. integrating it into concept system, teaching activities, campus culture and social practice.

traditional culture; ideological &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2016-11-17

2017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常态下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研究”(2017-ZZJH-099);2015年河南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路径研究”(2015-SKTD-01)阶段成果

杜鹏(1976- ),男,河南邓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673-1751(2017)02-0087-09

G641

A

猜你喜欢

中华政治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