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自我同一性理论的视角

2017-02-24

关键词:适应性新生个体

张 苗

(徐州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8 )

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自我同一性理论的视角

张 苗

(徐州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8 )

自我同一性理论为学习适应性问题的解蔽与澄明提供了新的视角。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过程历经自我困惑、自我挣扎、自我回归,最终找寻到自我,达到自我意义上的适应;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通过专业认同、组织认同、学术共同体认同,最终实现个体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优劣取决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状态,自我同一性形成得越好,其学习适应性也越好。基于自我同一性理论,通过提高大学新生的自我认知、改进学习方法、寻求学业帮助、融入专业文化、做好生涯规划的能力等途径,优化他们的学习适应性。

自我同一性;学习适应性;启示;解决路径

“学习适应是指主体根据环境及学习的需要,努力调整自我,以达到与学习环境平衡的心理与行为过程。”[1]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诸多领域的研究中,学习适应是研究者比较关注的热点之一。已有的关于学习适应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对学习适应性要素的研究,包括个性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个性因素的挖掘主要集中在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自我效能感等方面;对环境因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方面。第二,在问卷、量表调研的基础上对收集数据进行描述统计与推论统计,对学习适应性进行定量研究及与其他变量的相关性研究。第三,有学者从文化视角以特定群体,如有色人种留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进行跨文化的对比研究。这些研究,仅对学习适应的“实然”状态进行探讨和分析,没有对学习适应的“所以然”进行深入的研究,更没有将学习适应性置入学习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学理上的解蔽与澄明。自我同一性理论为研究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1 自我同一性状态及其特点

“自我同一性”是由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以自我同一性为核心的自我发展理论,该理论强调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方面考察自我的发展,使人格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达到一个新的水平。马西娅从探索和承诺两个维度,考察自我同一性的操作性定义,并据此提出4种不同的同一性状态,标志着对自我同一性的研究进入实证分析的阶段。沃特曼进一步完善了自我同一性操作性定义的变量,标志着对自我同一性的研究从精神分析的自我发展理论向社会认知理论的转变。

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2]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这些方面并做出合适的选择,或者他们根本无法进行选择,就会导致同一性危机,影响自我人格的形成及对环境的适应。青少年在探求自我同一性实现的过程中,存在4种同一性状态,分别是:同一性达成、同一性延缓、同一性强闭、同一性混淆。同一性达成,指个体通过对各种现实选择的考虑,做出追求目标完成的决定,处于这一状态的青少年,对职业、政治、价值观等已有明确的定向。同一性延缓是指,个体广泛尝试各种价值观念、人生取向及职业选择,把自我确定的对生活方式的思考与选择延迟一段时间,处于这种状态的青少年正经历着同一性危机,他们积极探索自己的价值取向,通过自己的体验努力去发现牢固的、积极的自我同一性。同一性强闭,指个体过早地停止对同一性的探求,而对特定的目标、价值观、信仰与社会角色过早地接纳许诺,处于这一状态的青少年,一般缺乏主见和思辨的能力,过分尊重权威和传统。同一性混淆的个体没有确定的人生取向,对自我价值、人生观以及职业选择等问题往往采取逃避的态度,对未来彷徨迷惑,没有确定的目的、价值,处于这一状态的青少年既没有从同一性危机中取得任何经验,也没有解决同一性危机,是最不成熟的同一性状态。自我同一性的达成需要很长的时间,通常贯穿于整个青少年时期,有的甚至持续终生。

自我同一性状态关系到一个人的存在与发展,关系到能否良好地适应环境,关系到人格适应能力的增强与衰减。自我同一性状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自我同一性是主观经验形成的过程。自我同一性与人的主观经验有关,是一种深刻的、内在于核心自我的主观经验,内在自我与外在世界通过交互作用形成自我调节的心理结构,在自我发展与成熟的过程中,自我同一性逐渐形成并确立。第二,自我同一性是连续发展的过程。自我同一性指,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间维度中,个体主观自我的一致性、不变性与连续性。自我同一性在个体寻求自我发展的进程中逐渐获得强烈的自我感,对自我进行确认和无意识整合,对有关自我的职业、价值观、信仰等重大问题进行思考和选择的连续的过程。第三,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化与社会化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把自己从与他人、与环境的关系中分离出来,并达成自我内部的平衡、自我与他人的平衡、自我与环境的平衡。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关于自我的建构、消解与再形成的过程,也是自我与自我发展的环境融合与区分的过程。

2 自我同一性理论对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启示

2.1 自我与学习适应性问题

精神分析论创始人弗洛伊德的人格适应理论认为,“适应是自我必须调节本我、超我和外界,为满足本我的本能要求而发觉和选择机会,但又不违反超我所要求的准则。”[3]本我(id)指所有直接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超我(superego)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自我(ego)是人格的执行者,调节本我、超我和现实之间的冲突,从而有效适应环境。新精神分析论代表人物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以自我发展为基础,认为自我发展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进行的,赋予自我以自主性和它自身的需要,自我获得或丧失力量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人的人格发展过程,如果自我同一性危机被解决,自我就获得希望、意志力、忠诚、智慧等品质,人格适应能力就会得到增强;如果同一性危机没有被解决,自我就会形成自我怀疑、无价值感、无能感、不确定感、无意义感等特质,形成角色混淆和消极的同一性。

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他们不仅要接受成长环境的改变,还要接受个体成长方式的改变。在承接的各种改变中,作为首要任务的学习面临着变革,在学习心理、学习方式、学习思维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学生亲身感受和探索。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过程和他们对自我同一性的探索、调整过程是融合在一起的,在对自我同一性的探索与调整过程中,因为学习场域的更新,遇到了学习适应的问题,这是自我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特定阶段的发展危机。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不良的原因,大多被归结为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缺少监督、学习方法陈旧、学习态度不端正以及对教学方式和学习环境不适应等方面。“学习适应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自我的发展发生突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打破以往的自我概念并且建立新的自我概念。”[4]学习适应的过程历经自我困惑、自我挣扎、自我回归,最终找寻“我”怎么学、“我”为什么学、“我”要学什么、“我”将来要干什么等问题的答案,最终找寻到自我,达到自我意义上的适应。2.2 社会认同与学习适应性问题

“人不仅是人类社会和他人不可替代的独特自我,还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构成者和依附者,是个体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体。”[5]自我不仅是个体的自我,还是社会的自我。同一性是内在自我与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适应性反应,产生经验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保证自我与社会的有效整合。心理学家米勒认为,认同的本质不但是心理的,还包含着群体的概念,将自我视为群体的一部分,这是认同的核心。自我与社会是分不开的,自我同一性是认同的内在方面,指向自身,是一种人格建构;社会认同是认同的外在方面,指“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吸收,是外部的东西向个体内部的转化,是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对他人或团体的行为方式、价值标准的采纳,使其与他人或团体趋于一致的心理过程。”[6]社会认同是个体从外部社会汲取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是社会影响逐步内化为心理品质的过程,是态度、情感、价值移入个体的过程,自我同一性只有在社会认同起作用的基础上才能启动内在的建构机制。这一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学习的过程,通过社会学习,个体与社会达成价值认同、职业认同、角色认同等,其行为、思想、规范与社会趋于一致。

学习不仅是关涉智力的认知活动、关涉技能的训练活动、关涉习惯的养成活动,还是关涉关系性学习组织构建过程中寻求社会认同的活动。学习中的人,既作为个体学习者而存在,同时又作为学校、课堂、班级等情境关系中的有效参加者、意义协商者、关系创生者、情感联系者、愿景共享者而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达成专业认同、组织认同、学术共同体认同,进而实现个体与环境的良性互动。社会认同意义上的学习适应是一个积极应对的过程,同时也是被动防御的过程,在从积极应对到被动防御的过程中,存在着学习适应的3种不同水平状态。第一种状态是适应较好状态,学习者对新的学习环境能够积极应对,顺利解决面对的各种适应问题,个体与环境基本上达成了和谐与平衡,在全新的层次上进行良性活动;第二种状态是比较适应状态,学习者在新的学习环境中,能够通过抑制、调整、改变自己的需求与个性保持与社会环境要求的一致,融入新学习环境的运转秩序中;第三种是不适应状态,学习者既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也无法调整自己,从而使自己与环境处于相互排斥、相互孤立的不和谐状态。学习环境的嬗变对大学新生的学习策略、学习方式、社会交往方式、人际关系构建方式等产生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说,学习适应中积极应对与消极防御的分界线就在于专业认同、组织认同、学术共同体认同是恰当的、及时的,还是延迟的、迷茫的。

2.3 同一性状态与学习适应性问题

个体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一般是由同一性混淆状态、 同一性强闭状态向同一性延缓状态、同一性达成状态转变。同一性达成是最成熟的同一性状态,处于该状态的个体具有较高的自我发展的自主性,面对变化的环境会自主地启用适应性防御机制;同一性混淆状态的个体面对环境变化时表现出严重的适应问题,呈现极度的焦虑、抑郁和神经质,对环境的适应性差;同一性延缓状态和强闭状态居于中间地位,同一性延缓状态在面对变化的环境时表现出开放性和自主性,能够调整自我和目标之间的期待和实现路径,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好,但在探索同一性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焦虑;处于同一性强闭状态的个体由于过早地接受了父母或权威对目标、价值观的定位,对适应性问题的解决也是从父母或权威等外在因素中寻求帮助,缺乏自我的主见,对新环境的适应性较差。

我国教育的现状是基础教育评价标准单一化,评价学生的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学习成绩这个单一指标取代了衡量一个人全面发展所需的其他指标,学生成长所需的语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的发展都被忽视。12到18岁左右的青春期,青少年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自我同一性,但由于单一评价标准的阻滞,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没有能够主动探索个人与社会的统合、主我与客我的统合、历史任务与长期愿景的统合,为同一性危机的产生埋下了隐患。大学的学习环境更接近于社会,较中学的学习评价标准也更为多元,大学的学习有自身的特点,更需要专题研究式学习、小组讨论式学习、问题启发式学习、交流合作式学习等。如果语言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欠缺,学习适应问题就会出现,不仅学习成绩不好,在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等方面也会出现障碍。有调查显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学习适应性显著相关,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越好,学习适应就越好,同一性达成、同一性延缓的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显著好于同一性强闭、同一性混淆的大学生。

3 基于自我同一性理论构建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解决路径

3.1 加强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认知能力,是个人在思想之上对环境的反应,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地认知自我、理性地分析自我,或会产生自卑,丧失信心,畏缩焦虑;或会高估自己,骄傲自大,盲目乐观。自我认知包括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等的认知,主要回答“我能做什么”“我喜欢做什么”“我需要做什么”“我适合做什么”等问题。 大学新生自身的人格特征、家庭教养方式、校园文化、社会大环境都会对个体的自我认知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有意识地加强自我认知极其重要。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要客观地认识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有效地控制自我,促进自我完善发展,提高学习适应能力;对家庭环境来说,家庭的和谐幸福以及家长对子女的科学教养方式对个体自我概念的确立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家庭教育在个体成长发展的作用中更为长远和深刻,家庭成员之间应加强情感和心灵的交流,为子女健康人格的形成提供安全的环境;对学校来说,要针对大学新生的身心特点,开展专门的学习适应教育,为他们尽快找到自我归属、融入大学学习共同体创造条件;对社会环境来说,大学新生要主动增强新媒体素养,正确辨别网络的双刃剑效应,弘扬网络正能量,规避网络负面效应,促进自我健康成长。

3.2 改进学习方法

大学的学习方法不同于中学,大学新生要了解大学课程结构、大学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转变学习理念,树立自主学习观、创新学习观、实践学习观、终身学习观,处理好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探索符合自己身心特点的学习方法。第一,要学会自主学习,逐步养成自学的学习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第二,要不断调整和优化学习方法。中学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主要靠任课老师教授和引导,而大学学习的专业性强、进度快、内容多,需要综合运用专题探究法、合作讨论法、文献查阅法等多种学习方法。第三,更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学时代的学习多属于形式逻辑思维范畴,而大学的学习,重在辩证逻辑思维的培养,强调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3 寻求学业帮助

主动寻求学业帮助是大学新生迅速摆脱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路径无助的捷径。学业求助,是指学生面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能够调控社会情境、运用社会资源主动向他者请求帮助,进而促进学习问题解决的意向与行为。学业求助是个体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学习手段,是学生主动运用自我调控学习策略选择、建构甚至创造优越的学习环境而采取的积极的学业促进手段。运用学业求助的学习者不仅知道自己学习的困难在哪里,还知道谁能提供帮助以及如何获取帮助的路径等,其显著特点是,学习者能够对自己所处的学习环境进行分析,并对相应的社会支持做出反应。学业求助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学习适应中遇到的困难,而不单纯是为了得到求助问题的答案。在学业求助过程中,向更有知识和能力的人发问并寻求解释,就是一种主动构建关系性学习组织的过程。在知识的互动交流过程中,既建构了有意义的知识,还对学习适应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3.4 融入专业文化

专业文化既包括学科专业自身所具有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以及价值观念,还包括从事专业学习与教学的全体成员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专业文化对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价值观、专业态度、专业理念,进而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生涯发展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很多学生到了大学以后才接触到专业文化的概念,个体有意识的职业探索、价值观探索也相对滞后。大学新生对专业内容、专业特点、专业体系了解甚少,认同度低,有的甚至对专业产生反感排斥心理。尽早融入专业文化,可以提高大学新生的专业认同感,进而提高他们学习的适应性。在开学之初,开展专业适应教育、学业指导教育等,对提高新生的专业认同非常必要。

3.5 做好生涯规划

做好大学学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对提高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性非常重要。大学学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新生明确学习目标、甄选学习方法、合理规划大学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新生树立职业生涯理念、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方法、实践职业生涯探索。大学新生及早进行大学学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学习适应期。大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时要综合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价值观,同时还要权衡评估社会大环境,根据自己的人格特点,确定合适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进行生涯规划的过程,就是不断调整并优化自我与环境的关系的过程,就是提高个体适应性的过程,学习适应性中存在的自我困惑问题、社会认同问题、自我同一性问题,必将随着合理的生涯规划的实践而得到缓解和解决。

[1] 冯廷勇,刘雁飞,易阳,等.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进展与教育对策[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35-139.

[2]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 杨艳玲.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5] 张苗.论学习中人的存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0):15-17.

[6] 万增奎.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学研究[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PROBE ON THE PROBLEMS OF COLLEGE FRESHMEN’S LEARNING ADAPTABILITY AND COUNTERMEASURES ——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elf-identity theory

ZHANG Miao

(SchoolofCivilEngineering,Xu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Xuzhou221008,China)

Self-identity theor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explaining and clarifying the problems of learning adaptability. College freshmen's learning adaptability experiences a process of self-confusing, self-struggling, self- regressing, self-discovering and ultimately achieves self-adapting. The learning adaptability of college freshmen can realize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professional identity,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and academic community identity. Whether college students can adapt themselves to learning depends on the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self identity, and the better their self-identity, the better their learning adaptabilit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elf-identity, college freshmen's learning adaptability can be optimized by improving their cognitive ability and learning methods, seeking academic help, integrating them into professional culture and making a sound career planning.

self-identity; learning adaptability; enlightenment; solution

2016-11-18

2013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 :“人的存在”视域中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研究(D/2013/01/096)

张苗(1981-),女,江苏徐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哲学。

1673-1751(2017)02-0100-05

G442

A

猜你喜欢

适应性新生个体
重获新生 庇佑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新生娃萌萌哒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新生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