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留守经历的团体心理辅导积极心理品质优化路径
2017-02-24基艳
基 艳
基于大学生留守经历的团体心理辅导积极心理品质优化路径
基艳
(湖南科技学院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领域,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作为父母教育缺位特殊群体,对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研究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环境适应性、独立自主性、情绪调控力、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学校、教师、环境、个体四个维度。以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入主留守经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优化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对改善个人行为习惯,优化美德力量,建设积极人格,提高主观幸福感有重要作用。在新媒体时代下团体心理辅导应做好经典辅导方式与现代媒体技术的结合,不断进行校园文化氛围、团体辅导队伍以及团体辅导环境的完善和优化,并尝试网络化团体辅导平台的创新。
留守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团体心理辅导
城乡二元结构在加速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同时,使得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由留守儿童长大而成的大学生成为我们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群体。探究留守经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表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心理教育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区别于传统思路下病理式、消极式留守大学生心理品质的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全新角度切入到留守经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优化路径之中,关注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心理品质的积极影响,强调对其潜能的激发。试图以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思索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优化路径并尝试提出一些创新性建议。
一 留守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表征
(一)环境适应性
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家庭成长经济环境是我们在研究其积极心理品质特征时不可忽视的重要考量,成长于困难环境下的大学生在新事物接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是长期经受环境磨难的结果。大学环境的开放性与中学校园的封闭式全然不同,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校园文化参与、学术科研的参与频率明显提高。面临的环境除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社团互动外,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留守经历大学生成长环境的不确定因素恰好是对他们环境适应能力的锻造。
(二)独立自主性
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父母陪伴处于长期空白状态,具备积极心理品质的大学生能够将陪伴缺失的无助感发展成为学习生活的独立自主性。父母陪伴固然能够避免孩子产生心理空虚和生活无助感,但同时也会助长孩子的依赖心理,这无疑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成长的负面因素。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经历大学生不得不独自面对困难并自主思索应对之策,这种长期积累的本能成为留守经历大学生提高个人竞争力的重要。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具体表现在学习动机明确,主动性高,能够准确定位自我能力价值以及个人职业发展方向。
(三)情绪调控力
直面学习生活遭遇的心理挫折和落差,并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把控个人情绪发展方向是大学生重要积极心理品质,留守经历大学生在遭遇精神挫折时既缺乏亲密的倾吐对象,也缺乏父母贴心的心理疏导,他们排遣消极情绪的唯一方式就是自我调控,通过转移注意力、写日记等方式将消极情绪下产生的失落感转化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这种自我调控能力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长期以来父母心理疏导缺失状态下积极情绪被动生长结果。因此,在对大学生情感状态及其情绪调控力的调查中,留守经历大学生表现出显著优势。
(四)人际关系处理
大学生涉及的人际关系主要由亲属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社团关系、朋友关系、社会实践关系等,接触人员的身份、社会地位、性格、年龄等因素趋于复杂化。这对大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中表现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是当前大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一方面,留守经历大学生迫于家庭经济压力普遍有勤工俭学或社会有偿实践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涉及与社会多方的交涉,这对他们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是很好的锻炼。另一方面,缺乏父母陪伴的大学生与非留守大学生相比将心理诉求和情感吐露更多地寄托在老师、朋友、同学身上,这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扩大化发展。
二 留守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因素
(一)学校因素
积极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心理品质的培养主要在学校内完成,大学生通过接受系统的课程教育、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和积极的文化活动获得心理体验,并在日积月累中上升为积极心理品质。因此,学校的教育观念、政策支持、师资队伍、硬件设施、课程安排等都会直接影响到留守经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高校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高校管理层能否意识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对人才质量的重要作用,并将其纳入高校教育培训目标当中决定了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能否被激发出来。
(二)教师因素
积极心理学概念的提出源自教育学者对传统病理式、消极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弊端的批判和颠覆,是一项全新的研究领域。随着这一心理辅导理念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普及,各高校急需一批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以支持留守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研究,然而专业师资队伍缺乏,教师的理论建构和实践经验不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瓶颈。从事留守经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工作的教师既要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对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品格养成有深入的了解,能够从他们心理诉求的角度探寻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环境因素
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作用方式也是多样的,环境的开放性、包容性、交互性等都会对人的行为习惯、思维方法、价值观念产生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留守经历大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都有缺憾——父母陪伴的缺失。但彼此之间父母之外的家庭环境因素也大相径庭,是决定其心理品质走向的重要原因。例如家庭成员、经济基础、监护人的教育水平等。另外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是人际交往环境,在亲属、朋友、师生、同学等多种关系交错的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品质受到的影响来自多个方面,特别是与之接触亲密和频繁的人员,其处事风格、社会观观念甚至情绪高低都会在无形中作用于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
(四)个体因素
文章侧重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品质的积极成分,与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截然相反,但我们不可否认在留守经历大学生群体中由于父母教育缺失而产生的孤僻、空虚、偏激等多种不健康心理品质也是普遍存在的。同样具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其心理品质发展方向却截然相反,除教育和环境因素外,学生个体因素也是影响其积极心理品质养成的重要原因。大学生的性格特征、情绪调控能力、自我派遣能力,面对困难挫折时所采取的态度等都会影响到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积极乐观的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以此弥补父母教育缺失的遗憾,而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却难以走出留守经历的阴影。
三 团体心理辅导对留守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
(一)改善行为习惯
基于团体心理辅导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将留守大学生置于信息开放、交互性强的公共环境中,这就意味着参与者的言谈举止和行为习惯暴露于公众监督和公众评价之下,个人行为习惯的好坏也会在与他人的对比中被不同程度地放大。受到个人荣辱感的影响,大学生会刻意革除不良的行为习惯并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参与到团体活动中,这对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养成具有环境熏染和公众监督作用。这种建立在公众活动之上的推力作用于无形之中,虽没有行为规范的强制性,却以文化的软力量推进了留守经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优化。
(二)优化美德力量
将个人道德品质融入到公众、集体当中,并与集体利益结合起来才能将个人道德力量转化为公众美德。以留守经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为目标的团体心理辅导除了关注个人素质和道德养成外,还注重对学生集体意识和公众美德意识的培养。通过对留守经历大学生勇敢、坚持、服务、平等多种心理品质的培养,激发学生内心对集体利益的热忱并主动维护好美德建设,以美德力量致力于学生行为习惯约束中。此外,以心理辅导为目的的各类团体活动强调集体力量的发挥而非单纯的个人英雄主义,大学生能够从中树立强烈的集体荣辱感和团体合作意识。
(三)建设积极人格
如何将众多积极心理品质要素进行整合升级使之上升到人格的高度是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之一,在团体活动中每个人的认知方式和思索角度都会由个人层次上升到集体高度,关注个人价值或行为对集体利益可能造成的影响。这对引导学生形成理性的价值观念和集体服务意识有显著效果,通过与他人分享活动体验和心理收获能够有效拓宽个人思维角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化思考范式。团体心理辅导下的留守经历大学生实现了人格品质的显著提升,个人的奉献精神、诚实守信、热情团结等品质成为人生旅途的重要财富。
(四)提高主观幸福感
个人主观幸福感受到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个人荣誉感、成就感、被认可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亲情方面的劣势可以在团体辅导活动中获得弥补,进而生成积极乐观、正面情绪的主观幸福感。留守经历大学生由于亲情落差而产生空虚感是必然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就是将这种心理落差通过集体交互,多向人际关系消除掉,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让留守经历大学生主动参与到亲情之外的人际交往当中,使之感受到更多的生活乐趣。主观幸福感还受到公众评价和自我认可的影响,团体辅导活动为留守经历大学生提供了实现个人价值,展现个人能力的平台,在这个开放、宽容的大环境下,每个人的能力特长都被凸现出来,并直接作用于个人的主观幸福感。
四 团体心理辅导对留守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优化路径
(一)创建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
基于团体心理辅导的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最重要的生存土壤就是校园文化氛围,因此由学校官方主办或鼓励学生自主成立社团并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创造必要的文化氛围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由学校官方的心理辅导机构或教育部门成立主题社团,重点邀请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参与进来,并定期组织各类心理辅导活动,鼓励学生分享活动收获,促使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其次,鼓励留守经历大学生自主成立民间社团,学校应对意义深刻影响较大的社团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使之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再次,学校应将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心理研究课题,组织专家加强对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情感追踪,关注积极心理品质发展走向。
(二)发展专业的团体辅导队伍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以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进入到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当前我国致力于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成为制约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关键因素。发展专业的团体心理辅导队伍应从两方面着手:其一,加强高校内部教师培训,通过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进入高校开展学术讲座传播行业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教师从传统病理式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中跳出来并主动以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入主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培养中。高校内部心理教育机构也要定期举办经验座谈会等,鼓励教师之间进行学术角落,分享理论和实践教学经验。其二,积极吸纳新生的专业力量。选择优秀毕业生或从社会心理辅导机构中吸纳团体心理辅导经验丰富的人才充实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团队中。
(三)建设开明的团体辅导环境
针对留守经历大学生父母陪伴缺失的家庭环境以及相对复杂的人际交往环境,团体心理辅导在制定辅导计划和措施时应强调对其心理落差的弥补,用开明、包容的辅导环境填补他们情绪的空白。一方面增强辅导环境的亲切感,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情感分享和交流互动,关注彼此的情绪状况,创建团结互助、相亲相爱的环境氛围,让成员感受到家的温暖。另一方面增强辅导环境的包容性。在团体交流过程中每个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价值会完全显露出来,由于个性不同,多种思维模式的相互碰撞下会不可避免的暴露出种种矛盾。团体心理辅导老师需要以兼容包容的态度从中调解,实现团体之间的求同存异,寻求多方价值观念的共同点,从而创建开明、开放、包容、兼容的团体辅导环境。
(四)建立现代化的团体辅导平台
在现代媒体条件支持下的团体心理辅导除了现场讲座、活动交互等形式,还有基于网络和移动终端的互动平台。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团体辅导平台能够超越时间空间限制,相比传统团体辅导方式更加便捷、高效。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互联网社交平台不仅能够向留守经历大学生展示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学会自我情绪调控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更有利于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体验共享。当前基于计算技术开发的集教育、社交、娱乐于一体的心理疏导类游戏是对团体心理辅导方式的一种创新,在实践中表现出了显著的优势。
结 语
留守经历固然会对大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某些消极影响,例如心理落差、空虚感、无助感等,我们更应该意识到留守经历作为一种磨难对其心理品质的积极影响。例如独立自主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积极心理学就是以全新的角度关注留守经历下大学生养成的积极心理品质。以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留守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优化是我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创新性尝试,在实践中既要准确把握好大学生心理诉求及其外界因素对心理品质的影响,也要做好经典团体辅导方式与现代媒体技术的结合。
[1]吴朵朵,张佩云.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人格发展与优化探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5):338-339.
[2]徐晓沄.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50-52.
[3]于波,李晓玮.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个案研究——以“筑梦之旅”工作坊为例[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1):93-96.
[4]李晶晶,蔡翥.积极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弹性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4,(9):1419-1420.
[5]冯娟.高校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对策研究[J].亚太教育,2015,(20):143.
(责任编校:呙艳妮)
2017-04-18
2014年湖南科技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YBA147)。
基艳(1982-),女,湖南道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
G444
A
1673-2219(2017)11-007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