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史交参,绪密思清——评《王夫之诗歌创作考论》

2017-02-24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船山王夫之著者

吴 戬



文史交参,绪密思清——评《王夫之诗歌创作考论》

吴戬

(衡阳师范学院 船山学研究基地,湖南 衡阳 421002)

《王夫之诗歌创作考论》一书以大文化视域审视王夫之的诗歌创作,建构出王夫之的思想世界、生活世界与诗歌世界的有机关联。全书材料丰富,视野开阔,脉络清晰,既有文献考证的质实感,也有理论阐述的通识睿见,对船山诗歌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

《王夫之诗歌创作考论》;文献意识;文化视域;价值得失

王夫之是中国17世纪思想学术的最高峰,并在诗、词、 散文、戏剧等文学领域卓有创造,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与近代思想的重要先驱。自近代以来,船山学研究方兴未艾,但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学术思想、诗学理论方面,文学研究则尚未引起必要的关注,诗歌创作研究更是其中的薄弱环节。虽然谭嗣同等人给予船山诗歌创作以高度评价,只言片语,意犹未尽。而王闿运、钱钟书等人则对持极端的贬抑态度,并不客观。船山精研诗道,读诗不下万首,自身创作虽未达到其诗学的高度,成就自有可观之处。袁行霈、朱则杰、严迪昌等人的文学史、诗歌史虽有论述,而语焉不详,未能真正有效揭示船山诗歌的艺术境界与历史地位。谭承耕的《船山诗论及创作研究》主要探讨的是王夫之的诗论,并对王夫之的诗、词、赋三方面的文学创作有所涉及,其中对船山诗歌的爱国主题、创作阶段进行初步探讨,并非专力于船山诗歌研究,故相关论述颇有发覆的余地。周念先对船山诗歌创作发表了多篇论文,时有中肯之论,但倾向于对船山诗歌创作的局部问题进行专题探讨,整体观照略显不足。其他如万松、涂波、张兵、李生龙、孔晨蓓、刘利侠、邓乐群、杨春燕等人也发表了论文,涉及到船山诗歌的题材内容、创作主题、诗歌体裁、表现手法、审美风格诸方面,亦是零光片羽,较为系统的船山诗歌研究专著则尚未出现。朱迪光教授的《王夫之诗歌创作考论》一书于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填补了学界的这一空白,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

一 强烈的文献意识

本书立足文献,材料丰富。著者在研究时大量利用船山诗歌的第一手资料,对大量的船山诗歌予以解读、阐释,相当多的船山诗作还是首次进入思想艺术分析的视野。注释方面,在本书的撰述之前,著者已有《王船山先生诗稿校注》一书出版,为本书奠定了扎实的文献基础。在本书中,著者对王夫之的《落花诗》、《遣兴诗》、《和梅花百咏诗》、《洞庭秋诗》、《雁字诗》、《六十自定稿》、《忆得》、《七十自定稿》、《仿体诗》等诗集的序言以及《广哀诗》、《咏史诗》等组诗进行注释。考证方面,对王夫之诗歌作品的创作年代、诗集编辑年份、编撰体例进行文献考察,借助王夫之的诗歌以及相关研究资料对王夫之的文学交游进行细致的考察,均体现出鲜明的历史文献意识,从而著者为船山诗歌研究提供了从作品到研究文献的异常丰富的材料文献,彰显出著者言必有据、沉潜治学的朴实精神。

同时著者善于广泛融汇历史文献和吸收学界的成果,传统典籍方面,对《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魏书》、《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宋史》、《读史方舆纪要》、《衡州府志》、《清儒学案》等史学著作,《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等经学著作,以及《列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说苑》、《论衡》、《抱朴子》等子学著作以及《文选》、《全唐诗话》、《六一诗话》等集部著作予以参证,此外还涉及一些佛教、医学、杂艺等著作。船山学方面,除《船山全书》、《王船山诗文集》外,对刘毓崧《王船山先生年谱》、王之春《王夫之年谱》、罗正钧《船山师友记》、贺麟《文化与人生》、戴鸿森《姜斋诗话笺注》、刘志盛《王船山著作丛考》、康和声《王船山先生南岳诗文事略》、康华楚《王夫之与南岳》、谭承耕《船山诗论及创作研究》、、涂波《王夫之诗学研究》、周念先《王船山诗词研究论文集》等研究专著予以吸收融汇,而万松、谭承耕、周念先、邓乐群、李生龙、杨春燕、刘利侠、孔晨蓓、张兵等人的船山诗歌研究期刊论文等亦在参考之列,体现出对历史文献与当前成果的尊重,从而使本书既富有历史感,又有时代性。

值得注意的是,著者虽有强烈的文献意识,但并未流于文献主义,而是注意将文献考察、思想分析与审美阐释相集合,从而有案有断,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著者认为,王夫之注意进行通过诗集的编辑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落花诗》之编有挽正统政权之意,《广落花诗》之序也有表达,只不过在《广落花诗序》将南明隐喻为鲁,将抒国亡之情隐喻为咏落花之情。而通过诗集编辑表达自己对于故国的忠贞之意,主要体现在《洞庭秋诗》和《雁字诗》的编辑上。著者对王夫之诗集的编撰体例进行考察,认为《漧涛园初集》现存诗是按年编辑,但其编辑很可能是按诗体如五言古诗、五言绝句等进行的,这与他当时学习各种诗体是相适应的。《买薇集》的编辑可能是按内容排列。著者对王夫之的世纪编纂年份进行考察,《漧涛园初集》、《买薇集》、《岳余集》、《落花诗》、《遣兴诗》、《和梅花百咏诗》、《五十自定稿》、《洞庭秋诗》、《雁字诗》、《柳岸吟》、《六十自定稿》、《编年稿》、《忆得》、《分体稿》、《七十自定稿》、《姜斋诗剩稿》、《仿体诗》等诗集进行年代的考察和推测。著者认为,王夫之在编《漧涛园初集》、《买薇集》时还有少年炫才所为的意味的话,那么从编辑《岳余集》开始王夫之就感到生命之轻与历史之重。

二 清晰的层次脉络

全书条理清晰,层次井然。从结构而言,首先是历史的回顾,正文主体部分是船山思想艺术旨趣的揭示与社会生活境域的展现,并以《广哀诗》这一怀人诗的代表,来揭示船山的生活世界,通过对《广落花诗》这一咏物诗的典型的专题探析,影写船山的政治世界,对《咏史二十七首》的解读,亦关联到王夫之的学术世界。而对王夫之诗歌与教育教学关系的考察则体现了王夫之生活世界、学术世界、政治世界的有机统一。最后是传统的承接与转化。著者善于条分缕析、纲举目张,将相关思想艺术内容予以分层面阐述。如其将王夫之诗集的编辑思想概括为生命历史感的表达、政治意识的流露、艺术观点的诠释、以游戏之笔掩饰真实诉求、直接揭示创作主题、总结创作水平等六个方面。从而将生命体验、政治情怀与艺术诉求予以了有效的揭示。又如著者将《广落花诗》的思想内容概括反映现实斗争、讥刺苟且不义、诉说亡国之痛、抒写彷徨无助之悲、表达归隐之思、境界玄理的体悟等六个方面,从而有效揭示出《广落花诗》的复合思想旨趣,提纲挈领,一目了然。再如著者从品节、能力、志向、信托、影响、体式、情结等维度将王夫之《咏史二十七首》的思想内容归纳为八个方面,从而把握了《咏史》组诗的基本旨趣。将王夫之诗集编纂体现出来的艺术观,概括为诗道性情、重现量、重兴观群怨、揣摩诗艺、以游戏之笔掩饰真实的诉求等五个方面。从比兴、用典两个方面来诠释《广落花诗》的艺术表现。可以看出著者的理性分析思维和概括统摄能力。

同时著者在阐述时注意从本体论到方法论的理路贯彻,学赡思宏,体用兼备。如其对王夫之的教育思想进行探讨,首先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谈王夫之对教育的认识,从王夫之的继善成性论、性日生日成出发来凸显出船山对后天教育的重视。继而阐述船山因强调性与天道的交互性,故在教学方式上特别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自悟、自我提高的主体作用。接下来阐述教师的引导作用其核心就在于引导学生立志。最后探讨教之道与技的问题,认为王夫之的教学进乎道,教学寓有深意。从而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既有本体论的高度,又有方法论的自觉。著者对王夫之诗歌中体现的教育理念进行考察,从强调师承传道、以经书为本、以品德修养为重、重家训家风四个方面加以概括,把握比较准确。著者对王夫之诗教与诗歌艺术的关系进行考察也是如此,首先他认为,在王夫之的认识中性教是一贯的,性情是一体的。诗道性情,就表明性与情的关系是紧密的,但又有所区别,性是恒定的,但情因时有所变化。诗歌是道性之情,因而情在此就有了与性的一体性,情是性中之情,当然,它不能与性为二。接着阐述道,既然诗歌的根本特性是诗道性情,而这种性情又是通过兴观群怨这四种形式抒发出来。因此,在王夫之看来,兴观群怨即为四情。继而认为,兴观群怨四者是相互联系的,更有对人的教育作用。兴观群怨可以事君父,可以忠孝,因此,兴观群怨就是诗教的重要手段。诗歌既写景又言情,因而这种景与情对民众来讲,自然就成了劝导的手段,而且是更高明的手段。最后总结道,陶冶性情,别有风旨,是指诗歌的特性,亦是王夫之对诗歌本质特征的认识。这种阐述与诗道性情在内涵上是相同的,但在表述上又略有区别。诗道性情指诗歌的本质是什么,而陶冶性情指诗歌的功能是什么。一个是从体上来讲,一个是从用上来讲,从这个角度而言,诗教是王夫之诗歌艺术理论中最重要的内容,或者说是有着关键作用的内容,王夫之的诗歌也围绕陶冶性情进行创作,并认为诗歌如果不紧守道性情之核心,就有可能起负面作用。文赋、诗歌用之不当则无补于诗教。王夫之强调乐、诗、经义对于教育的重要性。王夫之将释经或者是理学的探讨与诗歌艺术表现看成本质上是相通的。相通的根本就在于天道、性情的内在联系上。著者对王夫之以诗为家训、以诗为弟子训的诗教的实践进行了梳理。这样将既有哲学本体的认识高度,又有文学场域的具体阐释,从而显得有理有据,层次井然,具有相当的说服力。

此外,著者注重推本溯源,抽茧剥丝,如其利用《显考武夷府君行状》、《家世节录》、《牧石先生暨吴太恭人合祔墓表》,对王夫之教育理念的家学渊源进行了梳理,将王朝聘对王夫之的教育内容分为立身处世之教、个人爱好要注意当作不当做、人格成长所习的内容、学习制艺、传经等五个方面,并揭示王朝聘和王廷聘对王夫之教育方法上的不同,认为王朝聘,主要是人自悟,通过唯正色不与语使王夫之自省其错,而王廷聘的方法是通过诱导而使之走上正道。著者还对王夫之诗歌的创作渊源进行了考察,认为崇《诗经》、宗《楚辞》、步武魏晋是王夫之诗歌创作的艺术渊源。著者认为,王夫之对于《诗经》的崇尚集中见于《诗广传》、《姜斋诗话》、《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崇《诗经》体现为崇兴观群怨,肯定诗言志的诗学观念。对《楚辞》的推崇主要见于《楚辞通释》以及其诗歌创作。王夫之对对于汉魏晋南北朝一些诗人的推崇,不仅有《姜斋诗话》、三大诗歌评选中的理论标举,还有《拟古诗十九首》、《拟阮步兵述怀》等创作模仿,深受其叔父王廷聘宗尚黄初景龙的影响。均能立言有据,时含洞见。

三 宽宏的文化视域

本书视域开阔,气局宏通。作者并未拘囿于文学视角,而注意船山诗歌与史学、教育及其个人生活史、区域文化传统的有机关联,从而实现了生活史、社会史、文化史与文学史的融通理解与综合观照。

其一,社会生活史的关注。著者注意通过诗歌来揭示、描绘王夫之的生活世界。如著者对王夫之诗歌关于王夫之生平事迹的记载进行考察,对王夫之学诗学史、组织匡社、送伯兄入国子监、武昌应乡试、参加会试、匿岳及拒绝张献忠招募、营续梦庵居南岳、举义兵于南岳方广寺、从往岭外、闻桂王被执、与石崖公同被难,刘象贤为之排难、都护刘公省病、悼万峰韬长、居湘西草堂友人探望之事进行考察,从而揭示出王夫之生命活动的轨迹。同时著者依据王夫之的诗歌来揭示王夫之的教育教学活动及其思想意涵,更是一大开拓。著者根据徐令素《唐躬园墓志铭》敏锐的觉察到《思问录内外编》、《柳岸吟》、《周易内传》、《周易外传》、《四书训义》均是为教授学生而作,是王夫之教师生活的文献结晶。著者认为,王夫之的诗歌对王夫之教学的任教时间、传授对象、教学动机、教学内容等方面多有反映。著者通过考察发现,王夫之从事教学工作长达34年,并对王夫之所教授的学生做了盘点,得出了让人信服的结论。著者认为王夫之从事教学的内在驱动力在于道义,为了民族复兴。著者认为传授经学、梳通学术源流、培养道德情操、晓喻人生根本是王夫之教学的主要内容。著者对王夫之的文学交游进行阶段性考察,其一,王夫之从往岭南之前的文学交游,有长辈、师长与同学、朋友,涉及王廷聘、王介之、钱谦益、吴伟业、谭元春、高世泰、蔡凤、欧阳霖、章旷、都允锡、郭都贤、熊寔、李以笃、夏汝弼、郭凤跹、文之勇、管嗣裘、欧阳惺、刘自煜、洪业嘉、刘惟赞等。其中,叔父王廷聘、都允锡、熊寔分别是长辈、师辈、同学朋友中对王夫之文学影响最大者。其二,王夫之岭外归来后定居衡阳金兰乡之前的文学交游,有瞿式耜、方以智、严起恒、蒙正发、金堡、朱嗣敏、刘湘客、张同敞、姚湘、李芳先、彭焱、刘近鲁。其三,王夫之定居衡阳县金兰乡之后的文学交游,有李国相、王恺六、刘象贤、欧大生、唐端笏、朱翠涛、李占解。往来的主要是遗民和学生,与官员的联系仅有一次。著者注意通过对诗歌来揭示王夫之的文学交游和教育教学活动,相当于文学社会学的研究,从而勾勒、描绘出船山行为活动的立体图景,丰富扩展了我们对船山的认识。

其二,学术史与文学史的融通。著者注意将王夫之的学术与文学进行关联研究,从而将作为学者的王夫之与作为文人的王夫之进行了有机整合。如著者对王夫之《咏史诗》组诗的考察,与《读通鉴论》、《宋论》等史学著作、史学观念进行对参,发现其一致性和相通之处。著者在对王夫之史学观念与诗歌创作的关系进行考察,首先对王夫之的史学观念进行探讨,认为王夫之强调论史者应不言正统、不论大美大恶、不敢妄加褒贬、因时宜而论得失等方面,接下来阐释王夫之对诗歌叙事的认识,再继而讲王夫之对诗歌纪事的特殊运用。并通过王夫之的《咏史诗》组诗来阐释王夫之史学与诗歌的有机关联。对王夫之的诗与史及其诗歌叙事的认识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得出了相对客观的结论。著者认为,王夫之是在界定诗歌属性的基础上来认识诗歌的叙事功能。王夫之并不反对诗歌叙事,但认为诗歌叙事与史书叙事有其不同之处。史的叙事是从实着笔,诗歌则即景生情、即语绘状,因此诗歌叙事写实就不是最重要的。诗歌叙事需要四个方面:一定要和抒情相结合;叙事中的顺序要以情起为序;叙事时要用点染之法;叙事要与比兴手法的使用相结合。王夫之认为诗歌叙事不能轻易发议论,如果爱发议论,会对诗歌特性构成损害。著者认为,王夫之的诗学观念是反对人们对杜诗诗史的评价,但并没有完全否定诗史。并通过王夫之诗歌中存在的大量诗歌纪事来佐证这一点。著者对王夫之的《咏史二十七首》与《读通鉴论》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咏史二十七首》中的史事议论与《读通鉴论》相关评论是一致的。可以说《咏史二十七首》是王夫之另一种体裁的史评。著者认为,王夫之批评杜诗的诗史评价,但并不反对诗歌叙事,而且还要通过诗歌纪事的特殊运用以诗存人,因诗存事。他的咏史诗展示了自身深受的史学修养,表达了对国家存亡的思考,抒发了强烈的民族情感。毋庸讳言的是,他自己的创作实践并未给咏史诗创作探出一条新路。从而得出平实客观的结论。

其三,区域文化意识的凸显。著者注意从文化学、区域史的角度来揭示王夫之诗歌与湖湘文化传统的关联。著者从湖湘地域、湖湘人文、湖湘精神、湖湘自然风物、湖湘文学传统等方面予以阐释。从认知层面而言,王夫之的诗歌有楚、楚国、三楚、南楚、湘、上湘、中湘、三湘、潇湘。王夫之诗作中还常用湖南一词。王夫之在此所言的湖南与整个潇湘流域联系起来,从源头到湘江与长江合流这一广袤地区,这就包括了现代湖南的大部分地域。且王夫之将潇湘八景视为整个湖南之景。可见,王夫之认知中的湖南、潇湘与现代湖南的地域基本相同。著者认为,王夫之对湖湘传统颇有继承,王夫之将湖湘出现过的人文故实当作湖湘传统。既有舜、禹那样的传说中的圣王,也周敦颐、朱熹、张栻等理学人物,贾谊也被编织在这一传统中,湖湘故实中对王夫之影响最大的是屈原,王夫之自觉地继承屈原之志,这种状况在王夫之诗歌中有充分的体现。王夫之认知所推崇的湖湘精神有以死殉国的精神、复仇的战斗精神,崇尚节操追求理想的道德境界,忠于故国的精神,承续中华文化慧命的精神几个方面。著者对王夫之诗歌中的湖湘山水表现进行了探讨。王夫之诗歌中的主要内容就是对湖南山水的歌咏,南岳衡山更是王夫之诗歌吟咏的焦点,涉及函口、莲花峰、黑山、恋响台、铁牛庵、狮子峰、涌几、祝融峰、飞来船、潜圣峰、排子岭、黑沙潭、续梦庵、双髻峰、黄沙潭、溪波崖、妙高峰、车辙亭、方广路、啸台、补衲台、洗衲池、松纹石亭、坞云庵、云台山、小祗园、小云山、馺阁岩、桃坞、雪竹山、观生居等衡山景点。此外著者还探讨了王夫之对潇湘、洞庭以及渌水、涟江、湄水等湖南诸水的吟咏。著者不仅勾勒出王夫之的湖湘认知图景,而且还阐发了王夫之对湖湘传统的借鉴与转化方面。就题材选择而言,王夫之诗歌大多以湖湘的景物为表现内容,《洞庭秋》《岳余集》等诗集专写湖湘山水景物,还选取具有湖湘地域特色之物大加吟咏。如沿袭楚人提倡的咏雁、咏雁字,并继承了《楚辞》咏香草、招魂的传统。表现方法层面,王夫之诗歌注重抒发忠贞之情以及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喜用比兴、以游仙为寓言,均受到以《楚辞》为代表的湖湘传统的浸润和影响。

由于本书属于开榛辟莽之作,加之内容丰富,材料繁多,难免会有所疏失。人名和书名上偶有讹误。如将王夫之的叔父王廷聘误作王延聘,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误题为《历代诗话续篇》等,当在本书再版时加以订正。个别典故的梳理因过求深解而致误,如《广落花诗》其十九“刘郎莫问旧渔津”所用之典实与著者所言《搜神记》、《幽明录》刘晨、阮肇之事无关,实源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载南阳刘子骥之事。著者舍近求远,实属可惜。此外,对船山诗歌的艺术审美分析还有待拓展深入。但总体而言,瑕不掩瑜,堪称沉朴厚重之作。本书对王夫之教育思想及教学活动的系统说明,填补了教育史的空白;对王夫之交游的阶段划分及其交游对象的细致考察,深化了我们对船山生活世界的认识;对船山诗歌与湖湘传统关联的深入考察,颇具创获,启人心智。这些既揭示了船山思想生活的丰富面相,也对理解船山文学思想的形成衍化裨益良多。

[1]王夫之.船山全书[M].长沙:岳麓书社,2011.

[2]朱迪光.王夫之诗歌创作考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3]谭承耕.船山诗论及创作研究[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

[4]周念先.王船山诗词研究论文集[M].香港:中华诗词出版社, 2006.

[5]康和声.王船山先生南岳诗文事略[M].长沙:岳麓书社, 2009.

[6]涂波.王夫之诗学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7]陶水平.船山诗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8]崔海峰.王夫之诗学思想论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校:张京华)

2017-09-20

吴戬(1981-),男,湖南株洲人,衡阳师范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明清学术思想与古典诗文理论研究。

I206

A

1673-2219(2017)11-0044-04

猜你喜欢

船山王夫之著者
参考文献著录规范
船山与宋学关联的再探讨
《第二胜者法王宗喀巴传》著者考
参考文献著录时“等”的西文应使用“et al.”
心送
王夫之《说文广义》考订《说文》析论
《张船山 社日朴园斋中咏燕》
唐君毅先生之船山人性论浅释(下)①
——探《船山之尊生尊气与尊情才义》
心送
心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