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夕”“日夕”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2017-02-24邢素素

关键词:朝夕现代汉语副词

邢素素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朝夕”“日夕”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邢素素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先秦时期,“朝”“夕”常用作名词,二者并列连用为名词短语,后发生词汇化,成为一个并列复合词,表“时日,光阴”义,也可指“非常短的时间”。唐代时,“朝夕”虚化为副词,表示“时时,常常”,其副词用法的产生是语法化的结果。而“日夕”也经历了类似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

“朝夕”;“日夕”;名词;副词;词汇化;语法化

“朝夕”和“日夕”是现代汉语中的两个词语,《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朝夕”解释为:1.副 天天;时时:朝夕相处。2.名 指非常短的时间:朝夕不保|只争朝夕。“日夕”:<书>副 朝夕:日夕相处。[1]1644

“朝夕”和“日夕”在古代都可以表示时间,而在现代汉语中都能作副词,目前对于“朝夕”“日夕”两个词的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研究很少,关于“朝夕”的研究,连淑敏在她的硕士论文中只简单提及“朝夕”是反义并列合成词,二者的结合,是中国古人对时间的独特感受,是和中古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2]30-32而“日夕”还尚未有人研究。本文拟从历时和共时角度,全面、细致地考察“朝夕”和“日夕”的演化历程,就其词汇化和语法化作一些简要的探讨。

一、“朝夕”的演化过程

1.“朝”“夕”和并列短语“朝夕”

“朝夕”是由反义名词“朝”和“夕”并列连用而成的。“朝”在《说文》中释为:“朝,旦也。从倝,舟聲。”[3]136本义是月落日出的大清早,泛指早晨。在先秦文献中的用例,如:

(1)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书·无逸》)

(2)鸡既鸣矣,朝既盈矣。(《诗经·齐风·鸡鸣》)

“朝”可引申为“早晨省亲,子、媳向父母、公婆请安”,进而引申出“臣朝见君”,作动词,例如:

(3)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国语·鲁语下》)

(4)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左传·宣公二年》)

《说文》中“夕”释为:“夕,莫也。从月半見。凡夕之属皆从夕。”[3]138本义是月亮初现的黄昏,泛指傍晚,例如:

(5)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诗经·君子于役》)

(6)日东则景夕多风。(《周礼·大司徒》)

“夕”还可以泛指夜,晚上:

(7)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诗经·唐风·绸缪》)

(8)皎皎白驹,食我场藿。挚之维之,以永今夕。(《诗经·小雅·白驹》)

“夕”还指古代的一种礼制,指傍晚时朝见君主,如:

(9)叔向闻之,夕,君告之。(《国语·晋语八》)

“朝夕”在先秦文献中就经常连用,是由一组表示相反关系的名词“朝”和“夕”并列而成,可释为“早晨和晚上”,例如:

(10)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诗经·小雅·何草不黄》)

(11)文子视日曰:“朝夕不相及,谁能俟五!”(《国语·晋语八》)

“朝”和“夕”是一天中两个相对的时间点,最能代表一天的时间,所以“朝夕”可以用来形容长时间,犹言从早到晚,例如:

(12)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诗经·小雅·北山》

(13)子产曰: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14)彼人问曰:二尺四寸,圣人文语,朝夕讲习,义类所及,故可务知。(东汉 王充《论衡》)

对于一整天的时间来说,“朝”和“夕”又是很短暂的,所以“朝夕”还可以形容短时间,犹言一朝一夕,如:

(15)夫晋国之乱,吾谁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之?以为朝夕之急。(《国语·晋语二》)

(16)陈近于楚,民朝夕急,能无往乎?(《左传·襄公·襄公五年》)

“朝夕”可以表示东和西,亦借指方向,例如:

(17)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周礼·考工记·匠人》)

(18)古之立国者,南望南斗,北戴枢星,彼安有朝夕哉!(《晏子春秋·杂下五》)

(19)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韩非子·有度》)

由表示“方向”义的“朝夕”引申出表示测日影以定方向的仪器,如:

(20)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墨子·非命上》)

(21)不明于则,而欲出号令(措仪画制),犹立朝夕于运均之上,檐(摇)竿而欲定其末。(《管子·七法》)

在先秦文献中,“朝夕”还可以作动词短语,表示早晚朝见,如:

(22)邦君诸侯,莫肯朝夕。(《诗经·小雅·雨无正》)

(23)若是而又使以象梦旁求四方之贤,得傅说以来,升以为公,而使朝夕规谏,曰:若金,用女作砺。(《国语·楚语》)

2.双音名词“朝夕”的形成

六朝时期以后,“朝夕”逐渐由并列短语凝固成词,语义由具体的“早晨和傍晚”泛化为较抽象的语义“时日,光阴”,如:

(24)年过四十,乃归供养,假田播殖,以娱朝夕。(《后汉书·郑玄传》)

(25)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唐 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26)又四年之中,再为謫吏,顿挫摧辱,殆无生意,以私家衣食之累,未即引去,黽勉於簿书间,以度朝夕,尚有意讲道而评文乎?(宋 王禹偁《答张扶书》)

(27)偶然添酒旧壶卢,小醉度朝夕。(宋 朱敦儒《好事近·失却故山云》)

(28)霅水之阳,弁山之下,有丘岑蔚,思构数楹,以寄朝夕。(元 黄玠《弁山小隐吟录》)

“朝夕”还转指度日之需,如:

(29)鹿鸣之求,思同野草,气类之感,能不伤心,民籴得少米,资供朝夕,志欲自竭,义存分餐。(六朝《全刘宋文》)

(30)夫山之金玉,水之珠贝,虽不在府库之中,不给朝夕之用,然皆君之财也。(六朝《抱朴子》)

(31)母琅邪王氏,太尉长史诞之女也。躬事绩纺,以供朝夕。(唐 《南史·袁湛传》)

(32)妾在襁褓,母兄次没,唯一庄在宋城南,与乳母陈氏居,去店近鬻蔬以给朝夕。(唐 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

(33)曰:“吾顷在河阳,遭李罕之之难,引太原军围闭经年,啖木屑以度朝夕,死在顷刻,得他救援,以至今日,此恩不可负也。”(宋《五代史阙文》)

“朝夕”可以指长时间,“每天,天天”的意思,“朝”和“夕”之间的分界消失,语义融合,不能再分析成并列短语,而是一个词语,例如:

(34)呜呼!惟公之德,清夷纯白,恪慎匪懈,勤劬朝夕。(宋 司马光《祭郭侍读文》)

(35)喜居云门及洋屿,师皆在焉。朝夕质疑,方大悟。(宋《五灯会元》)

(36)只见闻氏淑英说道∶“官人说那里话,你去数千里之外,没个亲人朝夕看觑,怎生放下。(元《元代话本选集·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37)勾践在石室二月,范蠡朝夕侍侧,寸步不离。(明 《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回)

“朝夕”还可以指非常短的时间,如:

(38)燕子要,伤毛坠翮,起止不能,命垂朝夕。(五代《敦煌变文选》)

(39)使君东下只朝夕,父老走迎无后先。(宋 梅尧臣《送石昌言学士》)

(40)谦曰:“请玄德公来,不为别事:止因老夫病已危笃,朝夕难保;万望明公可怜汉家城池为重,受取徐州牌印,老夫死亦瞑目矣!”(明《三国演义(上)》第十二回)

(41)燕雀处堂朝夕计,延秋门外走踆踆。(清 张笃庆《明季咏史》)

根据搜索北大语料库的语料看,在现代汉语中,“朝夕”的“长时间”义逐渐消失,而只保留了“非常短的时间”义,如:

(42)他如饥似渴,只争朝夕,还报名去读“星期学校”的化学专业。(1994年报刊精选)

(43)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世事真伪,实非朝夕之际可辨。(金庸《倚天屠龙记》)

3.副词“朝夕”的形成

唐代时期,“朝夕”逐渐产生了副词的用法,主要是用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前作状语,这是副词的典型位置。“朝夕”在发生转类的同时,语义上也发生了变化,表示“时时,常常”,如:

(44)炀帝亲董六军,远出辽左,任属心膂,近侍帷帐,朝夕宿卫,备尽勤诚,蓄锐贾勇,固敌是求,简在帝心,特加褒尚,以先锋陷阵,拜朝请大夫。(唐《墓志汇编续集》)

(45)睿宗曰:“朕更无兄弟,唯有太平一妹,朝夕欲得相见。(唐《大唐新语》)

上面的两个例子中,“朝夕”在例(44)还是表示“长时间,从早到晚”的意思,在例(45)中就难以解释为“长时间”之义,而是表示一种频率“时时,常常”之义。

唐代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朝夕”作频率副词的用例非常多,如:

(46)“陇州地与吐蕃接,旧常朝夕相伺,更入攻抄。”(唐 韩愈《凤翔陇州节度使李公墓志铭》)

(47)又上疏曰:“臣融年五十三。有子年十五,质性顽钝。臣融朝夕教导以经艺,不得令观天文……”(宋《册府元龟》)

(48)某在潭州時,州中僚屬,朝夕相見,却自知得分曉,只縣官無由得知。(宋《朱子语类》)

(49)晁夫人回家,与陈师娘朝夕相处,早晚送柴送米,更是不消提起。晁梁长了六岁,要延师训蒙。(明《醒世姻缘传(下)》第九十二回)

(50)“倘荷不弃,京寓甚近,学生当得供奉,得以朝夕聆教。”(清《红楼梦》第一百零三回)

这个时期,“朝夕”既可以作时间名词,又可以作频率副词,都能够用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前,如:

(51)朝夕乞暂时,百年谁肯保。(唐《王梵志诗》)

(52)今将印绶付弟,望母朝夕训之。(明《三国演义(上)》第二十九回)

“朝夕”在句中作主语,就是时间名词,如例(51);在句中作状语,就是副词,如例(52)。

现代汉语中,“朝夕”作副词的用法也一直沿用:

(53)在乡下生活,朝夕相处,男女生之间的禁忌略解除些,但还没到公开和自由。(王安忆《逃之夭夭》)

(54)为了画好心中神圣的莲荷,他回到广东老家农村,数年与荷塘朝夕相伴,四季观望荷变,留下无数莲荷写生……(新华社2004年6月份新闻报道)

二、“朝夕”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原因

“朝夕”由最初的两个词并列连用为并列短语,再词汇化为一个高度融合的词,又进一步语法化为副词,这一过程是在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1.“朝夕”词汇化的原因

词汇化指的是“非词汇性的成分变为词汇性的成分或者词汇性较低的成分变为词汇性较高的成分。”[4]3“朝夕”的成词是从一个句法层面单位到词汇层面单位的转变过程,而这个过程并不是孤立发生的,是在句法、语音、语义和认知等多个因素的作用下完成的。

句法上,“朝”和“夕”两个分立成分在线性顺序上邻近,其并列连用为词汇化提供了前提条件。

语音上,冯胜利(1996)指出“汉语中一个标准的音步是由两个音节构成的,一个韵律词必须满足一个音步的要求,而一个复合词首先必须是一个韵律词”。[5]161-176“朝”和“夕”是两个独立的单音节,二者可以构成一个双音节音步,又可能因不断使用而逐渐凝固,这是“朝夕”双音化的必要条件。

语义上,“朝夕”由两个词并列连用为名词性短语,再词汇化为一个凝固的意义融合的双音节词,“朝”和“夕”是时间域内两个相反的时间点“早晨”和“晚上”,它们并列连用可做名词性短语,从短语义到词义的语义演变是由于隐喻,即从具体的时间点泛化为抽象的“时间”。

从认知方面看,“朝夕”的词汇化体现了组块的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认为,人脑理解语句是一种信息加工过程,这一过程主要依赖于短时记忆,为了减少记忆负担,人们在理解语句时,都是边听边及时处理,把能够组合相邻的语言单位尽可能地组合在一起,[6]106-112心理上的组块过程使得原来分立的单位变得互相依赖,相应地,原结构的较为清晰的理据性逐渐变得模糊甚至消失。“朝”“夕”由于句法位置上相邻共现,人们心理认知上就很容易将“朝夕”压缩到一个组块中。

2.“朝夕”语法化的动因

“朝夕”词汇化的过程也是其语法化的过程,在其成词过程中,语义逐渐虚化,当其成为一个词之后,又发生了进一步的语法化。

首先是句法位置的改变,汉语的副词多由实词虚化而来,就名、动、形三类实词虚化成副词的句法位置而言,充当状语,或者说进入状位,是一条极为重要的途径。[7]346-347一个实词经常处于另一个动词的前面,而又不作句子的主语,那它就有可能语法化为副词,当“朝夕”经常用来修饰动词或动词短语成分时,其词性就发生了变化,虚化为副词。

其次是语义的抽象与虚化,“朝”“夕”是一天中的两个关键时间点,从具体的时间认知域投射到抽象时间的认知域,部分代替整体,就出现了“时日,光阴”的隐喻用法,“朝夕”后虚化为频率副词,由时间域转喻到频率范围域,表“时时,常常”义。

除上文提到的,影响“朝夕”的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从不同侧面对“朝夕”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发生影响,同时,它们互相交错,又互为条件,在共同作用下导致副词“朝夕”的形成。

三、“日夕”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现代汉语中还有一个词语“日夕”也经历了和“朝夕”类似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

上文提到,“夕”本义是月亮初现,泛指傍晚。而“日”本义就是太阳,又可以指太阳由升到落的时间。“日夕”最早出现连用是在先秦时期,是个并列的短语,如:

(55)孔周曰:“吾有三剑,惟子所择。……二曰承影,将旦昧爽之交,日夕昏明之际,北面而察之,淡淡焉若有物存,莫识其状。”(《列子·汤问》)

和“朝夕”一样,“日夕”后来也词汇化为一个并列复合词,表示“近黄昏时,傍晚的时候”,如:

(56)臣意复诊之曰:“当旦日日夕死。”即死,病得之内。(东汉《全汉文》)

(57)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旷且深,欲济川无梁。(六朝《三国志(裴松之注)》)

(58)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晋 陶潜《饮酒》诗之五)

(59)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唐《唐诗三百首》)

(60)值日夕阴暧,雾气遮障,遂停于一小井市间。(元《大宋宣和遗事》)

(61)等到日夕,掌了灯,何尝有个人来探问!又留吃了晚斋,乘了会凉,终不见个人。(明《醒世姻缘传(上)》第十五回)

(62)再说徐庆、焦大鹏、周湘帆、包行恭四人,到了下午以后,即命所部各营埋锅造饭,至日夕各军饱餐已毕,即将沙囊、火种各各带在身旁,只等出队。(清《七剑十三侠(下)》第一百五十七回)

“日夕”和“朝夕”不同的地方是,“朝”“夕”是一天中的两个相对的时间,它能代表一天的时间,可以表示长时间,又是一天中很短暂的两个时间点,可以表示短时间。而“日夕”指的是太阳落山到月亮初升的时间段,人在认知上很难把它看作一整天,所以“日夕”几乎不表示长时间,偶尔可以表示短时间,释为“顷刻,片刻”,如:

(63)向来共欢娱,日夕成楚越。(唐 孟浩然《送从弟邕下第后寻会稽》)

当“日夕”修饰的中心语变为谓词性时,其语法性质就逐渐发生变化,由时间名词变成频率副词,如:

(64)日夕相忆情深,恚怨而死。今即来还,遂为夫妇。(五代《敦煌变文集新书》)

(65)若曰我之志只是要做个好人,识些道理便休,宜乎工夫不进,日夕渐渐消靡。(宋《朱子语类》)

(66)秋九月,所供洗渥胡妇死,帝日夕饮食皆求之于监人,于是月给薪米,不复入其门。(元《大宋宣和遗事》)

(67)上写道:“从汝别后,即闻史思明复乱,日夕忧虑,遂沾重疾,医祷无效,旦夕必登鬼籍矣。年逾六秩,已不为夭。”(明《醒世恒言(上)》第六卷)

(68)两人既是己亲,自此更是己亲中知己,日夕互相打听记录严嵩父子的过恶。(清《绿野仙踪(下)》第七十五回)

现代汉语中,“日夕”的名词用法已经消失了,而副词的用法只在书面语中保留,义同“朝夕”,如:

(69)张无忌道:“我义父现下身在何处,我日夕挂念,甚盼姑娘示知。”(金庸《倚天屠龙记》)

(70)一个日夕盼望回去故乡的人,终于接近故乡时,却胆怯起来。(张小娴《蝴蝶过期居留》)

“日夕”的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原因与“朝夕”类似,此不再赘述。

结语

“朝夕”和“日夕”有着相似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它们都是由并列短语词汇化为双音节名词,词汇化后分别表示“时日”“黄昏时候”之义,在句中可以做主语或宾语。后来发生了语法化,当“朝夕”“日夕”经常处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的前面,而又不作句子的主语,即进入状位,用来修饰谓词性词语时,那它们就会虚化为副词,表示频率“时时、常常”。

“朝夕”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着名词和副词两种形式,而“日夕”的名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仅在书面语中留存副词用法。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连淑敏.《吕氏春秋词典》双音并列合成词语素结合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9.

[3]许慎,撰.说文解字[M]. 徐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2013.

[4]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5]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和句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陆丙甫.语句理解的同步组块过程及其数量描述[J].中国语文,1986(2).

[7]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Class No.:H131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Lexicalization and Grammaticalization of Chinese Words Zhaoxi and Rixi

Xing Susu

(School of Humanity and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China)

Chinese word Zhao and Xi were often used as a noun in the pre-Qin Dynasty, and they could be used as a nominal phrase. Then it became a paratactic compound noun and means a short time. Zhaoxi has became an adverb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usage of its adverb meaning was the result of its grammaticalizaion. While the words Rixi has experienced a similar process of lexicalization and grammaticalization.

Zhaoxi Rixi noun; adverb; lexicalization; grammaticalization

邢素素,在读硕士,上海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汉语语法和词汇。

1672-6758(2017)05-0139-5

H131

A

猜你喜欢

朝夕现代汉语副词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朝夕奔梦,我们再出发
中华典故一壶酒
封面人物 张朝夕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