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热播美剧及对策研究

2017-02-24张英利张卫静

关键词:后殖民殖民主义美剧

张英利,张卫静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热播美剧及对策研究

张英利,张卫静

(河北工程大学 文法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

文章应用爱德华·萨伊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作为武器,选取美剧中的中国元素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解析了美剧中作为他者消费性的、建立在西方种族优越构筑机制之下的中国元素的显著特点;然后分析了这一现象可能导致的社会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

后殖民主义;东方形象;文化殖民

后殖民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带有强烈解构色彩的文化批评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发端于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思潮,在80、90年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及运用,获得了世界性的影响,为文学文本解读及文化研究领域提供了全新的阐释视角。后殖民主义是以政治和意识形态为中心的理论[1](P180),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之后的冷战和后冷战时期对落后民族和国家进行文化围剿和文化渗透的一种侵略政策,因而在理论上常常表现为一种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后殖民主义地理学的核心概念是“他者”这个概念,根据黑格尔和萨特的定义,指主导性主体以外的一个不熟悉的对立面或否定因素,因为它的存在,主体的权威才得以界定[2](P22)。后殖民主义的特点是:以西方人为“自我”,觉得自己是理性的、贞洁的、成熟和正常的,处于文明状态;把其它的国家“他者化”,认为东方是非理性的、堕落的、幼稚的和不正常的,不讲文明的。萨义德在其论著中一语道破了东方主义为何是政治和意识形态理论的根源:后殖民主义“归根结底是西方将其意志强加于东方国家的政治信条,它因东方的孱弱而忽略了东方的差异”[3](P214)。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要对美剧进行后殖民主义研究,其目的并非试图刻意贬低这些影视作品的价值,而是对他们的某些假定前提和形象设定进行重新审查,超越某种主人/奴隶式二元对立关系,从而对影视剧及观影人群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东方形象全面解构后的失语与缺席:

在热播美国电视剧当中有很多涉及到东方和中国的地方,在人物刻画和性格塑造方面,在对社会现象的解读和描述的时候,这些形象总是被扭曲,具体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一)中国人物形象的贬低

东方形象体现在美剧中首先是落后的。美剧中所体现的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中期:中国人处于社会的边缘,对人生没有话语权,只是生活的消极的旁观者,只能从事低下的工作,生活在落后而肮脏的的中国社区中,生活观念和价值观也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例如:《绝望的主妇》第二季第十四集中小梅被叔叔当作奴隶卖掉,后被美国当局解救后,她告诉 Gabrielle不想回中国,因为她不想再次被卖掉,这种形象及背景的塑造,让人觉得中国人在国内既落后又没有个人自由,受政府压迫,因此他们只能去美国寻求自由和幸福。

关于中国人的信仰方面,美剧中塑造的中国人是很迷信的:例如在美剧《识骨寻踪》中曾经生动的创造了一场冥婚的剧情:一位中年华人不幸去世,因为仍然单身,他的家人认为他死后过于孤单,便蓄意伤害了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并把这个女孩子埋葬在他的坟墓里面,荒唐的认为这样他就可以得到幸福。这一桥段表现了中国人的迷信及落后。

热播的这些流行剧目刻画了如此这般的中国形象,缺乏客观真实的依据,反映了美国社会正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中国进行审视和猜想,添加了非常主观的个人情感和文化优越感,所刻画的东方只是他们眼中、心中所认为的东方,而并不是、也绝不可能是真正的东方[4](P40)。这种带有西方优越感的刻画,实际上是用种族优越性把自身作为规范强加于其他种族内部和外部的“他者”,同时又极力掩饰其种族优越性,而刻意使自身成为一种隐形规范。直接后果是:东方转化成一个可以描述和认知的“话语性”的东方,使之成为在权力关系中被支配的对象[5](P69)。

(二)对成功人士的丑化

尽管华人在美国社会上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美国社会上的华人精英越来越多,美国人仍不愿意放弃对自我优越感的认同,因而影视作品中在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用极其夸张的手法塑造了华人对于成功的追求,其程度达到了令人可笑,甚至是变态的可怜境地。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在《绯闻女孩》这部美剧当中,Nelly Yuki 是一个来自亚洲女孩子,尽管 Nelly学习成绩非常出色,但是却是一个没有主见、见风使舵的人,唯一会做的就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呆板女孩,代表了一种通过读书获取成功而放弃其他一切的意识。

美剧中的这种对异国形象的想象与塑造被视为一种对“他者”的注视。事实上是西方文化丑化中国人的成功案例,表达了西方社会拒绝承认积极的东方形象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观上否定了中国人在西方世界的合法地位。这恰恰体现了某些人的矛盾心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种族优越论根深蒂固,相信西方永远第一,因而无法适应、难以理解、无法接受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习惯面对一个已经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和成功的中国人。

(三)国家形象的误读与诋毁

美剧当中涉及到中国政府和社会制度的情节,一切形象都源于自我与他者的、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即使这种意识是十分微弱的, 这只能“显明”西方的文化霸权地位以及忽视中国文学的主体性因素[5](P82)。比如《黑名单》第三季中,有一个反面人物叫Wujing:由于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Wu从小被放在外面养大,成了家里的隐形人。还有在《老友记》第十季中提到西藏的解放;《纸牌屋》的情节转向中国时,刻画了一个狡猾的、沉思的、放荡的富豪,夸大了中国社会制度中关系的重要性。《欲望都市》中多次体现了对达赖喇嘛的推崇,以及对中国弃婴问题的关注。

二、后殖民主义中国形象的现实影响

(一)美国文化的推崇和本土文化的消弱

美剧中的东方形象是建立在这种后殖民主义的他者论基础之上的,由此出发的热播美剧就不可能正确解读东方形象,因而产生误解是必然结果。所以可以这么说,美剧中塑造的中国形象不具有真实性,而是美国文化带着有色眼镜所看到的模式化形象,是美国文化自我认同的隐喻性表达,同时也是图谋实现文化霸权的表现。

美剧的中国受众大部分都是知识份子和白领,美剧的热播会直接导致本土精英对西方文化的崇拜和对本土文化的摒弃,在精神上和道德的层面上就会向西方倾斜。长期下去,中国的民族特色会减弱,本土文化可能会逐渐削弱,西方盼望已久的和平演变也许会到来,从而实现西方对东方的精神统治。

(二)华人易成社会问题的替罪羊

美国社会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并存、多种民族和多个种族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大熔炉,需要较大的包容度和兼容性才能更好发展。美籍华人是这个多元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他们理所应当得到起码的尊重和公平的待遇。但是事实上长期以来,华人的角色一直被定位在一个特定的、狭隘的空间里,华人淳厚善良的人性和吃苦耐劳、诚实勇敢的优良品质被深深的掩埋了。如果华人在荧屏长期是这种形象,大量和华人接触不多的美国人,对华人的印象就会有偏差。当国家出现问题,需要找个出口泻火时,形象不好的人一般很容易被当作替罪羊。美剧在世界范围内热播,把一个丑陋的中国形象呈现在世界面前,实际上剥夺了世界了解中国的权利,直接拉宽了中国人民与其他国家人民之间的距离,因而在西方社会大众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需要发泄的时候,就会对中国群体发起进攻。

三、对策研究

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印象部分取材于中国自己的影视作品,而在国际上获奖的能够走进西方视野的电影,其特征是将民族文化的历史和现状空间化、奇观化。在从殖民想象的高级理想向其低级的模仿性文学效果的这种喜剧性转折中,模拟以最使人难以捉摸和最为有效的一种殖民权力和知识策略的形式出现了[6](P53)。比如,张艺谋电影为首的国际获奖电影。这些影视作品用浓墨重彩的手法呈现出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异彩纷呈的遥远世界,本应带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中国民俗轶事成为一个个吸引眼球的噱头,为好奇的西方提供了“他性”的消费,一个陌生的、蛮野的东方,一个梦想中的奇异的社会和民族[7](P25)。张艺谋对其电影中的原始情调进行了边缘化的处理、寓言化的夸张。从而真实的、现代的中国的出场无限地延期,以至于完全被替代了。我们应该改变这种臣服西方权威、伪造和扭曲民族文化的做法,多出精品,把中国文化中的精髓呈现给西方人,让西方对古老的中国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认识。近年来,以成龙、巩俐为代表的国际影星在美剧中的形象比较正面,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国人形象;《尼基塔》中MaggieQ就成功塑造了一个勇敢聪明正义的中国女性。当然跟大量的美剧中的不良形象相比,这远远不够,需要像张艺谋、李安这样的大导演多出精品,重塑中国形象,把积极的正面的中国形象客观地推向世界舞台。

而在国内,首先要认识到老百姓之所以喜欢美剧,很大程度取决于剧情质量与整体画面感。要想尽可能减少美剧对中国民众的不良影响,提高国产剧的竞争力是非常有效的做法。中国电视剧要想赢得观众认可,最重要的要注重提升自己,而不是依靠行政上对外来剧目的限制和打击。《潜伏》、《金婚》、《甄嬛传》这样能够受到广泛欢迎和认可的影视剧自然能够吸引到大量观众,如果大量的精致剧目出现,而且能够走出国门,那么将会有更多的人对中国有更客观地认识,那么更多属于东方的独特魅力也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观众,打破美剧当中的固有模式。

不可否认,美国等西方国家“妖魔化”中国,也有中国自身的原因。例如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商业竞争也可能给别人带来损失,一些企业违反国际上通行的原则,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败坏国家形象;某些出境旅游者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影响中国人的声誉等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空前加强了。据最新的统计,现在中国每年出境人数达到3452万人次。中国的影响在许多方面已经后来居上,出行国外的中国人要学会如何与境外个人和社会团体友好相处,逐渐营造一种友好亲切的氛围;所以出境人士一定要注意自身的素质和言谈举止,应该彬彬有礼、举止文明、有理有据,切忌不文明行为。 一旦有损形象的情况发生,一定及时纠正。

四、结束语

没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事实上……一切‘归根结底’都是政治性[1](P187)在流行美剧中,欧美人凭借经济及科学实力,将自己放在了主体位置,把长期以来被当作“边缘"的第三世界国家放在从属地位,在形象塑造上并非客观真实,而是带着贯有的傲慢与偏见,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东方进行想象和塑造,藉此来说明东方的落后,西方的优越,以实现社会和文化上的殖民渗透,最终实现对东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统治。对西方文化霸权的批判,是必要的,甚至是相当迫切的。但这种批判必须超越苦大仇深的境界,才能趋向成熟[8](P89)。美剧在国内迅速走红的不争事实使我们不得不认识到在文化交流中依然存在着国际关系的较量,我们亟需用批判性的眼光来观看分析美剧,打破他者的、没有话语权的、边缘化的中国形象。

[1]]顾明栋.后殖民理论的缺憾与汉学主义的替代理论[J].杭州: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45(1):179-188.

[2]艾勒克·博埃默.殖民与后殖民文学[M],韩敏中,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22.

[3]E.W.Said, Orientalism[M].New York:Vintage Books,1978:214.

[4]张法.论后殖民理论[J].北京:教学与研究.1999(1):37-42.

[5]宋明炜.后殖民理论谁是他者[J].上海:中国比较文学,2002(4):67-84.

[6]王宁.论述文化定位和身份认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J].北京:外国文学,2002(6):49-56.

[7]张颐武.全球后殖民语境中的张艺谋[J].当代电影,1993(3):20-27.

[8]张德明.后殖民理论在中国语境的旅行(1992-2012)[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1):87-99.

Post-colonialism in hit American drama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ZHANG Ying-li, ZHANG Wei-j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andan 056038,China)

With the post-colonialism theory of Said as weapon, choosing the Chinese elements in American drama series as subject, this paper first illustr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elements in American dramas which is based on the west-superiority, and then analyses what consequences may rise from the ill-portrait of oriental images and the strategies needed to eliminate the negative influence and to improve oriental images.

post-colonialism; oriental image; cultural colonialism

10.3969/j.issn.1673-9477.2017.03.021

I106

A

1673-9477(2017)03-070-03

[投稿日期]2017-04-22

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HB15WX031);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HB15YY056)

张英利(1970-),女,河北磁县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责任编辑 王云江]

猜你喜欢

后殖民殖民主义美剧
美剧迷群在网络社区中的身份认同研究
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视域:以斯皮瓦克的语境化性别理论为例
全球化之下的少数族群——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浅探
后殖民解读与性别研究的有机结合
——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阈中的马琳·诺比斯·菲利普诗歌研究》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鲁滨逊漂流记》解读
民族主义、现代性、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
——晚近西方学术语境中的韩朝历史编纂学
史蒂文森小说《金银岛》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美剧台词秀——House of Cards 纸牌屋
美剧Suits里的职场生存法则:不打无准备的仗
Is Watching Amerircan Se ries HeIpful to EngIish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