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码
2017-02-23
徐贲
正因为普通人很容易把幻觉当成了真实,抑郁现实主义的纠偏作用和价值才受到了重视
忧患意识的真实价值
法国作家加缪说,“对人的境况,绝望的是懦夫,希望的是傻子”;美国作家米侬·麦罗琳(Mignon McLaughlin)说,“春、夏、秋季让我们充满希望,唯独冬季提醒我们人的境况”。不明智的人类,不完美的世界,在这样的境况里,我们该如何生活?世道晦暗,人性残缺,人何以安身立命?这两位作家笔下流露的都是一种对人境况(human condition)的忧患感。
忧患感(忧患意识)可以有两个不同的意思,一个是对突发不利情况的担忧,善于察觉生活中的危机,预见坏事的发生。另一个是对悲苦、灾祸、死亡、贫困、挫折等等有敏锐的感受,是一种备尝艰辛、悲天悯人的心境或气质。
忧患的情感或心境包含着特定的认知,“忧思”既是“忧”,也是“思”。忧患主要不是指一时性的忧愁情绪,或对某事的不安或担心,而是指一种比较固定的思维习惯和性格特征。在大多数情况下,忧患者遇到事情几乎总是会从不利处着想,负面考虑多于正面考虑。忧思者大多是多虑、谨慎和内向的。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是在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对立概念关系中理解忧患思虑,忧思被推向悲观那一头。但是,从1970年代末以来,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打破这种乐观-悲观两分对立的新概念,那就是“抑郁现实主义”(depressive realism)。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生存逆境中的忧患感,也让我们对抑郁有了一个新的透视视角。我们可以由此来理解和描述忧患意识或忧思的一些重要特性,也可以避免把“忧虑”简单地当成精神病学的“忧郁症”或“抑郁障碍”。
抑郁现实主义是作为“乐观幻觉”(optimism illusions)或“乐观偏误”(optimism bias)的对比概念而提出来的。为了避免“抑郁”一词与精神病症状的联想,我们可以称“抑郁现实主义”为“忧思现实主义”。是什么让“抑郁”跟“现实主义”发生联系的呢?心理学家劳伦·阿洛伊(Lauren Alloy)和林·阿伯拉姆森(Lyn Y. Abramson)于1979年提出“抑郁现实主义”这一说法,是从“抑郁”与“真实”(现实)的接近程度着眼的。他们认为,抑郁者对现实的认知比非抑郁者更接近真实,“比起非抑郁者(他们经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来,抑郁者在判断自己处理事情时把握更加准确。他们是那些‘吃一堑,长一智(sadder but wiser)”的人,非抑郁者太容易屈从于自己的错觉,用美好的眼光看自己和环境”。忧郁的“接近真实”是与非抑郁的“乐观偏离”比较而言的。忧思所纠正的不是乐观主义,而是乐观幻觉(optimism illusions)和由此而生的”乐观偏误"(optimism bias)。
乐观偏误又称“不现实乐观主义”(unrealistic optimism)或“比较性乐观主义”。它让人误以为,在碰到坏事的时候,自己不会像许多其他人那样受害或倒霉。例如,吸烟者知道吸烟与肺癌的关系,但认为得肺癌的不会是他自己;有的人明明知道股市有风险,许多人都在赔钱,但却认为自己能从中捞到一笔。在这样的情况下,拒绝乐观幻觉的抑郁现实主义对现状的估计虽然也会有偏误,但会比较接近真实。历史学家布尔斯廷(Daniel J. Boorstin)说,“我们深受其害的是首先是我们自己的幻觉,而不是我们的恶习或软弱。我们听从的不是真实,而是我们用来代替真实的幻觉”。正因为普通人很容易把幻觉当成真实,抑郁现实主义的纠偏作用和价值才受到了重视。
抑郁现实主义的纠偏作用来自它的现实思考,而不是抑郁本身。抑郁是因为现实思考让人看到了太多的阴暗和丑恶,隐蔽的和暴露的,因而有了一种疲惫和无力感。承认自我的软弱和无助本身就是一种现实主义的人生态度。抑郁现实主义的“抑郁”是轻微的,就像心理学家们所说,快乐的人也会抑郁。抑郁现实主义的“抑郁”是思考的结果,是一种思考者的抑郁。
真正的抑郁病患者有思考障碍,对未来生活中的一切充满焦虑和丧失信心,不想和人沟通,不想做事情。他们记忆力严重减退、无法集中思想和考虑复杂的问题。他们的认知也就无关乎什么现实不现实了。他们因幻觉而造成的焦虑、沮丧、绝望,已经不属于忧患意识的范围。
(作者为加州圣玛利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