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车事故频发,台湾怎么了?
2017-02-23廖信忠
经常发生的游览车重大事故重创台湾形象。很明显的是出了系统性的、结构性的问题,别说是大陆观光客,就连台湾人也无法置身事外,用这几年台湾政治流行语来说就是“全民共业”。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廖信忠
2017年2月13日晚间9时,台湾5号高速公路台北木栅地段发生严重的大巴车(台湾称游览车)翻落边坡意外,造成33人死亡,是台湾30年来最严重的游览车事故。
车上搭载的乘客,是蝶恋花旅行社组团的武陵农场赏樱一日游游客,大多是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
这类以招揽中老年散客的一日旅行团,最近几年相当流行,前几年我有机会被长辈拉去参加一次:如果你每天清晨五六点,到台北的重庆北路靠近火车站一带,你会看到路旁排满了游览车,各一日游旅行团的客人都在这里上车。
这种一日游旅行团行程总是欢乐又疲劳,旅行社以散发传单或其他传统宣传方式,以极低廉的团费招揽中老年人。大清早出发,在渲染着俗艳灯光的车厢里,爷爷奶奶高唱老歌卡拉OK展开一整天的行程,不时穿插着导游擦边球的、妙语如珠的黄段子,团员虽然素昧平生,却也欢声笑语不断;有别于出发时的热闹,在一天紧凑的行程后,返程经常是睡得东倒西歪一片,醒来时就已经回到出发地。完美的一天。
一日游行程,虽然参加要赶早,但免去了过夜带行李的麻烦,加上团费低廉,许多中老年人以参加这样的团为乐,也算是台湾中老年生活的一大标志。因此,当媒体报道身亡者名单中有一两位仅二十来岁,大家心里都很清楚,那肯定是为了照顾长辈才会跟着参加。
这几年台湾游览车意外事故不断发生,仅仅就是半年多内,震惊两岸的火烧游览车事故记忆犹新,而春节期间,也发生了一起搭载大陆游客的游览车在高雄撞上桥墩,造成21人不同程度受伤。经常发生的游览车重大事故重创台湾形象。很明显的是出了系统性的、结构性的问题,别说是大陆观光客,就连台湾人也无法置身事外,用这几年台湾政治流行语来说就是“全民共业”。
“太血汗”的旅行业者
低价组团的旅行社为了降低成本,将游览车外包给拥有车牌执照的车行,车行里大多又都是自有游览车的车主兼驾驶“靠行”(挂靠车行),旅行社就无需支付驾驶的劳健保费用,如果依照法令,驾驶出事了,一分钱保险理赔都拿不到。
这次的意外事故,直接原因被指是司机疲劳驾驶,打瞌睡导致过弯时车速过快侧翻。如果有去过武陵农场的人都知道,沿途大都是蜿蜒狭窄的山路,大量的旅行团大客车经常要会车,驾驶得全神贯注,小心翼翼。去程回程皆4小时,早上6点出发晚上8点返回,也就是说不算等待时间,一天至少手握方向盘8小时。这对司机的体力跟精力,都是极大挑战,如果休息不足,风险很高。
在事故的隔天,游览车司机的女儿说,父亲连上16天班只短暂休过1天假,直指旅行业者太血汗。面对这种指控,旅行公会却认为“连上16天不代表开车16天”“客人在定点旅游时不算工时,司机会自行找时间休息”。而公路总局的官员也表示依照相关法令,公路驾驶10小时的法定工时,是指“手握方向盘的时间”,该名司机驾驶是否有超时,必须调阅行车记录器判断。
这些言论一出,舆论哗然。
事后蝶恋花旅行社的负责人,在记者会上被问到是否不准假才导致司机过劳酿祸。该负责人说,他过年期间给双倍薪水,所以很多司机为了多赚钱不愿意休假,竟然脱口“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自古皆然”,引来社会强烈不满。
蝶恋花的负责人大概是有意将责任推给司机,不小心说出心中的话。接团旅行社位居这条产业链的顶端,而司机永远处于末端位置,出了事故也经常是末端劳动者担责。若总结旅行公会以及负责人的言论,站在资方立场不令人意外。但公路局的说法,以及劳动部门负责人面对民意代表质询“驾驶在旅客下车观光后的等待时间是否算是工”时,一句“若没有受到雇主拘束就不算,可以把车门关起来,散散步、做做操”的荒谬言论也明显偏袒资方。
“劳方”一直以来在台湾是弱势,资方善于压低人事成本来增加利润不是新鲜事。台湾中小企业主,开源可能不是那么强,但“节流”,也就是“cost down”(降低成本)绝对是他们的拿手本事。
如果了解台湾这种“一日游”的生态就知道:低价组团的旅行社为了降低成本,将游览车外包给拥有车牌执照的车行,车行里大多又都是自有游览车的车主兼驾驶“靠行”(挂靠车行),旅行社就无需支付驾驶的劳健保费用,如果依照法令,驾驶出事了,一分钱保险理赔都拿不到。
一些台湾公司的负面评价不外乎“抠门”、“血汗公司(工厂)”、“压榨员工”等等。这跟过去台湾赖以发展经济的代工制造业有很大关系。现在五六十岁的中小企业老板,脑子里这种拼命压缩成本的观念已经是根深蒂固,再加上历来政府的默许,劳工在台湾始终无法与资方抗衡。
“要听老板的话”
也许是习惯于制造业劳力密集式的思维,传统台湾资方(不管是什么产业),对受雇者的态度,经常是“人力”,而非“资源”,想请的是“奴才”,而非“人才”,只要能够乖乖听话,像机械一样工作即可。
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台湾确立了以中小企业为主,发展轻工业代工业为主的产业战略。现在台湾许多六七十岁小企业主,几乎都是在这波浪潮中起家的,他们凭着刻苦耐劳的精神,财产随着台湾经济不断发展而累积。
台湾的中小企业似乎人治色彩特别强特别没规范,好像常常是在随着老板心情办事,那是因为中小企业不大,最重要的就是资金链顺畅。因此,中小企业的老板压力也特别大,手腕必须灵活才能活下去。这导致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个性除了要勤奋外,还要专断,随机应变,要想尽办法不断地开源与节流。
也许是习惯于制造业劳力密集式的思维,传统台湾资方(不管是什么产业),对受雇者的态度,经常是“人力”,而非“资源”,想请的是“奴才”,而非“人才”,只要能够乖乖听话,像机械一样工作即可。
像我这代台湾的70后,刚参加工作时,基本上都会被父母耳提面命:“要听老板的话,才会得老板喜爱。”很多年后,我回想起这句话,为什么是“要听老板的话”而不是“努力表现自己的才能”之类的告诫,也许是那一代台湾人,真的习惯了“听老板的话”,老板喜欢你之后才会提拔你。
在这种无条件服从的思维下,员工如果有什么不满,嫌工作量太大,或着想要加薪,这些艰苦创业的老板,心里想的就是“我以前能熬过来,凭什么你们就熬不过来”。但很少有老板想到,作为老板,赚得更多,压力更大更辛苦是理所当然。
同样的想法去解释这次蝶恋花负责人的言论“绝对没有说不准请假,他宁愿去调外来车跑,也一定会让他们请假”这句话挺妙。潜台词就是“你当然可以请假,但我马上就能找到人递补你,你请假就会影响我对你的印象,就会影响到以后你的出车机会”。当然,司机再累也不敢随意请假。
旅行社间低价吸引组团,然后在人事成本上想办法压缩赚取更多利润,而不是想办法提升旅游质量创造更好的口碑。这也如同传统代工制造业台商,很少去将饼做大,靠足够的创意与先进的技术来提升附加价值,只会继续埋头代工,利润减少了,就从人事成本“cost down”,继续削价竞争求存,最终成为夕阳产业。
没有话语权的劳方
以前大家还期待有人能够为弱势团体多发声多争取权利。没想到在经济议题上,不管是哪一党,企业一直在影响政策,而政府一直在维护企业权益向资方靠拢,对劳工问题不太关心。
台湾有强大的资方公会,而劳方的公会却没有相应的话语权。这次罹难的司机,除了社会舆论讨论是否过劳外,几乎没有公会替他发声,不像欧美,公会首先一定会跳出来替你出头。
因为历史的原因,台湾人对罢工、对所谓的工人组织都有一点点的心理抵触,劳工的声音自然不被重视。明明就被资方压榨得要死,却又相信“爱拼才会赢”“只有不争气,没有不景气”,用这样的话激励自己。对于失败者,多半报以风凉话,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
以前大家还期待有人能够为弱势团体多发声多争取权利。没想到在经济议题上,不管是哪一党,企业一直在影响政策,而政府一直在维护企业权益向资方靠拢,对劳工问题不太关心。因此,在这次意外发生之后,交通部门负责人第一时间竟然为台湾组装车产业辩护,而不是彻查其他隐患。
你会看到每次要修法工时减少,或者依法支付加班费,又或者调高底薪等一切可能增加人力成本的方案,商业公会一定会威胁“加薪减工时会影响竞争力,这样下去企业就要出走”。其实,游览车双驾驶的方案并不是没有人提出来过,尤其像山路这种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路线,双驾驶能有效降低行车风险,然而因为利益团体游说而被否决。
“撑”不下去的年轻人
一方面大喊请不到人、年轻人不肯吃苦,另一方面又不肯给合理的薪水。因此,现在但凡自认稍微有点能力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台湾领死薪水、看老板脸色,宁愿走出台湾去工作,台湾的人才流失问题随之越来越严重。
台湾产业一直无法有效转型,就是因为从政府到资方,甚至是劳工本身,对劳动力的态度都是“人力”而非“资源”。以欧美公司来说,量度一个员工的标准是“效率”,“最后完成多少工作”去当标准。而台湾公司,尤其是制度不完善的中小企业,判断一个员工优不优秀,经常是以“花多少时间去工作”去当标准。
因此,常常会见到,明明事情都已经做完了,甚至超前做完,可是都还是在装忙,撑加班。虽然加班通常没有加班费,明明就不那么忙,但如果每天准时下班,会给老板一种“你很闲”“你工作量不多”的感觉。搞到最后,大家都在撑谁比较晚走。尤其劳工自己,也会看不起比你轻松、不加班的人,大家总是比谁更能撑。
“撑”就是努力的象征,正所谓“撑下去就是你的”。不仅仅是游览车司机,这种习惯超时且没有效率的工作模式,也导致台湾劳工普遍的“过劳”现象。前几年美国CNN都有报道,台湾劳工的工时普遍比日本美国同等企业职位多20%以上,可是加班加得再多,效率好像也没有明显提高,薪水及加班费也没有相应增加。
目前,台湾游览车司机的年龄大部分集中在45岁到65岁间,开始有青黄不接的现象。除了自有客车的靠车主驾驶,其他受雇司机也面临着超时工作。薪水不多福利不完善的窘境,司机纷纷改行,同样的薪水干些没那么累的工作。
台湾最缺的就是敢给、敢投资、讲法治的老板,愿意发给员工合理薪资,却从来不少那些会画大饼,只想用尚未实现的公司愿景和利润来留人,却不愿意给员工合理的薪资的老板。随着台湾经济起飞赚到钱的这一代老板,现在大多六七十岁,掌握着台湾的大半财富与话语权,并且习惯以他们从代工思维养成的观念来指导下一代。他们一方面大喊请不到人、年轻人不肯吃苦,另一方面又不肯给合理的薪水。因此,现在但凡自认稍微有点能力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台湾领死薪水、看老板脸色,宁愿走出台湾去工作,台湾的人才流失问题随之越来越严重。
2012年9月台湾有媒体报道称,一位清大经济系毕业生,在台湾做了两年理财专员后,毅然远赴澳洲“打工度假”,其实,就是到澳洲当台劳。他做高强度体力活,一个月各项开支扣一扣还能存10万台币,但他觉得比在台湾工作还值得,努力就有相应回报。毕竟,在台湾许多中小企业里,所谓的“中高阶人才”,竟然都还比不上去澳洲打工的薪水。这篇报道当时在台湾反响巨大,都在讨论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留在台湾。
2014年4月,新加坡时任副总理尚达曼在一场演讲中提到,台湾人才流失严重,要新加坡引以为戒。这简直是戳中台湾痛处,引起热烈的讨论,后来几天,当局各部门都在“积极检讨”,但过了几年问题还是越来越严重。
一次游览车的意外事故,各方发言及反应折射出台湾社会整体的心态。若缩小视角,回到游览车的安全问题,当事故发生后,社会舆论一如往常,都在检讨“为什么”发生?有从公路设计,有从车体结构,有从司机身心状况等诸多方面的讨论,也有从工时是否合理,低廉团费是否压低了安全性更深层次方面的追问。其实,这些问题都是环环相扣,都有一些因素在里面,每个环节都有状况与漏洞。去年大陆游客游览车被纵火致26人死惨剧,调查结果显示跟司机蓄意纵火有关,就此结案。就跟过去一样,每次发生事故后往往先检讨司机,没有人会回头去把结构问题搞清楚。
游览车一再出现事故,“人”的因素恐怕才是最大因素,如果有人就游览车司机这行业的生活整体检讨,恐怕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