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7-02-23梁健李颖
梁健+李颖
摘 要: 本文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必要性、几个关系和课程性质特征,以期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提供支持。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精品资源共享 必要性 关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教学工作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新的教育教学技术,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生代学子的求知需求。“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1]。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人的各种感官中强化对知识体系的认知效果,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要建设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2014年出台的《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2015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非常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深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促进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精神,“精品资源共享课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必然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成为重点建设课程之一。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地位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必要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人才素质培养的基础课程,担负着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和法律意识的培育的重任,在人才综合素质的养成中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
1.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建设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打开国门,经济逐步走向全球化,社会越来越开放,信息传播越来越快,社会环境变化很大。与此同时,现代大学生发生巨大的变化,在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他们的自主性越来越强,对事物的选择显得更开放,对信息革命的适应比其他群体显得更迅速。面对大学生的变化,党和国家领导一直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的培养。1998年至2004年,《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在全国高校开设成为公共基础必修课。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出台“05方案”,将《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两门课程合二为一,对课程开设性质和要求作了详细的说明。这说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地位和重要性并没因改革而减弱,相反,改革后的思政课更突出政治教育功能,更注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务必要扛起改革的大旗,从实际出发,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強化大学生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建设要面临大学生发展新情况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同时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成熟的过渡时期,是思想最活跃的群体,所以非常容易接受新事物的新思想,但会因为他们心智不够成熟而产生一些矛盾。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意识,一开始认为世界是理想的,可是矛盾论告诉我们世界是充满矛盾的,某些大学生还未能真正理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实质。这些情况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如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那么难以完成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任务,因为它不易为当代大学生所接受。
有新问题就应该有新的办法解决。“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具有声、光、色、形、动的技术优势,而且体现着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设计理念,所以,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既可以为教师提供更直观、更形象、更丰富、更高效的教育手段和教育信息,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为学生的智力培养、品德提高等提供广阔的天地和有效途径”[2]。这就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有技术可行性。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改革要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
21世纪新的信息技术革命蓬勃发展,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在教育领域,现代信息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与教学领域的碰撞必定产生出新的火花。“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新的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提出挑战。早前兴起的慕课、微课、资源共享课、翻转课堂等遍袭教育界,使一线名师甚至是普通教师的课堂教学足不出户就能传播到五湖四海。另外,近来新兴的自媒体移动端学习技术亦迅速影响现代大学生。大学生不断地体验到来自移动信息技术的新鲜、高效、便捷的教育改革,学习成为一种随时随地、无时无刻的事实。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全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消除时间和空间上的隔断,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的建设过程就是课程信息化的过程,这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网络化、时代化成为大趋势。网络系统资源无限,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图文、声音、影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教学之中,不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增强思政理论课的趣味性、实效性和科学性,有利于学生的吸收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促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不断地适应新时代新技术,推动课程改革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在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的背景下,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建设势在必行。面对这些新情况,一线思政教育工作者们必须不断努力,调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育观念、目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扩展延伸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式,使过去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不断得到新鲜元素的补充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资源做得更精,要理清几个关系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关系
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并非从属关系。专业课程培养学生专门的技术能力,为将来专业化职业化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技术基础。基础课程具有专业课程无可替代的独特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创新逻辑思维、综合能力,是全面培养发展学生能力和人格的重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主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起这个重任。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在培养人格健全、技术能力过硬的人才过程中是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应该注意基础课与专业课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共性,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共性,如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等。不管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教学,都应该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共通的目标有共通的资源,共通的资源应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机整合基础课与专业的教学资源,这样才能做得更精品、更高质。任永辉在《关于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融通的思考》一文中论述了处理思政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途径,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融入行业企业文化、道德规范;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精神教育;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习实训要相融通,思想政治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互相融通。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将看似毫不相干的两类课程联动起来,共同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人才摩擦生热,打造出具有专业职业特点的思政理论课会是一个发光的亮点。
2.精品课程与精品共享课程的关系
精品课程与精品共享课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都是优秀课程的代表,有扎实的课程建设基础和较突出的教学特色,对其他一般的课程建设有很大的影响和启发。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功用上,精品课程强调的是与其他一般课程比较而得出精致性和品牌效应,重点在于建设,是一种示范,是一个窗口。而精品资源共享课强调的是共同分享资源,资源才是这项工程的重点,如何把丰富的具有特色的资源共享是关键。精品资源共享课会对其他一般课程的建设和实际教学产生直接的实质性的影响。“精品资源共享课前期建设重点是对原精品课程进行转型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在建设过程中要在继承原精品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充实、更新课程教学资源,按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进行建设,才能实现精品课程的成功转型,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共用”[3]。因此,建设精品共享课应该在精品课程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改革,挖掘更多更丰富的资源,打造更出色的品牌效应,以发挥其共享的功用。
3.思政课程与地方资源的关系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应深入挖掘地方本土资源,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中,打造出独一无二的资源特色。在思政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不可忽视对地方本土资源的运用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多数高职院校一直不太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由此带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诸多方面的欠缺。利用当地的资源,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通过参观丰富的、珍贵的馆藏文物、自然生态资源、社会发展资源,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等。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使之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的实际,学生更容易接受,避免强行灌输,促进大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很好地融入地方社会,并为本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其二,因为地方资源具有地方性的特点,可能是唯一的,獨具特色的,离开本地可能就没有这种资源了,同时越是地方的资源,就越是全国的越是世界的,需要全国化世界化,应该挖掘出来推广之,并且让所有的师生共享之。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资源特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必须对课程进行定位分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什么样的课?课程建设应该注意什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实践性等突出特点。针对这些特征,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内涵?
首先,政治性特征说明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会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推进而发展变化。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2006年出版后,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进行了四次修订,目的在于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的理论成果写进教材,及时更新供学生学习。2013年为了将党的十八大精神武装大学生头脑,又一次修订,全书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确保“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与党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性。
其次,思想性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在本质特征。从树立崇高理想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树立现代法治意识,无不反映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强烈的思想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应该考虑如何更好地使大学生的思想得到武装,形成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体系,以指导他们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确保方向正确。
再次,实践性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特征。理论应该联系实践,知之而行之,把思想内化为一种行为动力。“科学的理论来之于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产物”[4]。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应该成为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比例构建开放性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模式,师生均能参与实践,分享共用实践资源。
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一些问题的思考,我们能更清晰地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与其他课程一样具有强烈的必要性。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应该理清几个关系,还要明白课程性质特征,这样才能更了解我们建设这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用意和路径。
参考文献:
[1]http://tech.gmw.cn/newspaper/2015-06/15/content_
107307535.htm.
[2]胡孝忠.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安徽:安徽工程大学,2010:13.
[3]邓云川.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4):46-48.
[4]http://edu.sina.com.cn/zikao/2008-09-03/1705162248.shtml from=wap.
课题来源:本文是广东工商职业学院2015年质量工程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成果之一,项目号为zlgc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