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中国教师教育课程的经验借鉴

2017-02-23徐秀华

文教资料 2016年27期
关键词:经验借鉴创新

徐秀华

摘    要: 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经验借鉴历经参照日本模式、借鉴欧美模式、模仿苏联模式三个历史阶段。从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发展的总体趋势而言,每一次借鉴对象发生转换,教师教育课程总是经历移植、模仿、调整、完善、细化直至适应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 中国教师教育课程    经验借鉴    创新

客观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不但起步晚,而且其间遭遇到诸如政治动荡等方面因素的阻碍而导致其发展缓慢。因此,自近代以来,我国教师教育就在不断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借鉴。概括起来,我国教师教育及其课程的借鉴之路主要经历以下三个大的历史阶段。

一、参照日本模式

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一开始就走上了移植借鉴的道路,“把眼光转向‘泰西各国和日本,拟定学制”[1]。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我国的师范教育参照日本模式,初步建立师范教育课程的架构体系。根据对日本的教育考察,1902年“壬寅”学制要求中等学堂和高等学堂附设师范学堂,分别培养“小学教习之人才”、“中学堂教员”[2]。1904年“癸卯”学制正式颁布《奏定师范学堂章程》,模仿日本模式,将师范学堂分为初级和优级两段式。师范教育得以正式独立设置,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

晚清时期模仿日本的师范课程设置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课程内容趋同。在基本课程的内容设置上,和日本的师范课程内容绝大多数雷同,基本上算是日本的翻版。第二,课程立足本土化。清政府对于日本课程的这种模仿并不是简单地移植照搬,而是立足本土化,根据中国当时的国情对课程进行适当地调整。因为我国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儒教礼仪文化,所以,晚清时期的师范教育课程继续保留与儒家礼仪文化密切相关的课程,用以培育师范生的人格和品德操守。第三,重视教育课程。这一时期,师范类课程除了开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植物、动物、矿物等课程外,还重视对学生进行关于教育理论的教学,规定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增加学科教授法课程。第四,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清政府要求一些重要的师范类教育学校和教育机构附设附属小学或附属中学,专门作为师范生进行教学实践或教育实习的基地。

尽管这一时期,我国的师范教育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参照日本的课程模式,但是在模仿、参照的过程中,当时的政府能够根据中国特殊的国情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使师范课程尽量本土化,契合中国的教育文化,这是难能珍贵的。总之,晚清时期的师范教育课程模式奠定了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

二、借鉴欧美模式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我国师范教育开始转向学习、借鉴欧美模式。这一时期我国的师范教育课程发展特点为:

1.以培养师范学生健全人格为课程理念。20世纪初期,我国一些开明的教育人士比较注意汲取、借鉴欧美的先进教育思想,因此,在师范教育课程的设置理念中,融入西方的民主思想,注重培养师范学生的健全人格,包括培养学生独立个性、尊重学生人格、训练学生民主能力等。

2.师范教育课程体制三级化。清政府时期的师范教育独立设置初级师范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两级。20世纪20年代开始,由于美国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时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1922年民国政府颁布《学制系统改革令》,引入美国的“六·三·三”学制,又称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把我国的师范教育划分为师范学校、师范专科学校和师范大学三个等级。师范教育三级化的划分标志着我国的教师教育开始走向现代化体制的发展道路。

3.师范教育课程改革力度较大。“壬戌学制”对师范教育课程进行力度较大的改革,一是废除读经、习字等封建学科;二是适当减少必修科目,增加选修科目;三是增加文化科学知识科目;四是重视师范专业训练;五是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要么与普通大学合并,要么改为普通大学。因此,在这一时期,师范教育开始向大学化发展。虽然,对师范教育课程的改革在当时取得一定的发展,给课程的设置带来一定的灵活性,丰富师范教育课程的内涵。但是也带来一些负面效果:一是由于独立的师范教育机构被取消,减小师范教育的发展规模;二是专门的师范教育规程的缺乏,使得各校对师范教育学制的理解和办学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三是过于自由使得师范教育课程的各项指标体系比较混乱。

4.对师范教育课程及时调整和修复。鉴于前面由于课程改革力度不当造成的局面,国民政府及时对师范教育体制进行调整和修复。首先是恢复师范学校和师范大学的单独设立;二是统一师范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三是注重师范学生个性发展;四是课程设置更富有弹性和灵活性。

5.课程结构模块化。经过调整和修复后的师范教育课程结构,分为普通科目、教育科目、分系专门科目、专业训练科目四个模块。很显然,这四大模块的划分,不仅重视师范教育的学科专业性,而且突出师范性。专业性与师范性二者并重,有利于师范课程的发展。

6.实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在1923年和1946年分别颁布的相关课程法令中,都对师范教育课程实行选分制和选修制提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我國师范教育课程在借鉴欧美模式的过程中,尽管经历了一些曲折发展,但是,总体来讲,对欧美模式的借鉴,进一步奠定了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规范化发展、现代化发展的基础。

三、模仿苏联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师范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的教师教育一方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尝试建设与中国特色相适应的教师教育体系、制度,另一方面继续借鉴来自于其他国家的教师教育经验。不同于以往的是,借鉴的对象发生变化,不再是以往的参照日本和学习美国,而是从政治的高度上确立模仿苏联的教师教育模型的师范课程体系。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包括教师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领域开始全面学苏联的教育经验。“1952年教育部以苏联相关制度为参照开始制订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科学校、中等师范学校的教学计划”[3]。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师范教育从政治的高度上确立了模仿苏联的教师教育模型的师范课程体系,属于定向型师资培养模式。这种课程模式在当时适应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对师资人才的需求,对于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来,随着中苏关系破裂、对苏联师范教育局限的认识及我国教师教育独立性的彰显,“以俄为师”的教师教育制度模型终止,开始尝试建设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当然,由于政治的原因,这一过程本身充满曲折、艰辛。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我国此后开始尝试建设中国特色教师教育,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师教育的中国化、特色化逐渐摆脱过去的移植、照搬,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教师教育完全游离于世界教师教育之外。在这一时期,我国的教师教育仍然保持着对先进教师教育的借鉴品格,只不过借鉴的方式和借鉴的对象发生变化:从借鉴方式上看,不再单纯强调教师教育制度等外在的借鉴,更强调教师教育思想等内在的借鉴;从借鉴对象来看,不再单纯局限于某一国家教师教育的借鉴,而是以多元的、开放的、包容的心态从世界范围内进行整合借鉴。前者是一种更高深层次的借鉴,而后者则是更高水平的借鉴。

总之,在模仿与借鉴别国课程设置和知识体系建立的历史中,我国教师教育自身的课程经过数度改革,初步形成与我国教育实际相适应的格局。强化质量、重视学科、政策驱动及注重借鉴是其发展的基本经验。对于这些基本经验,一方面应在未来教师教育课程创新中继续坚持和传承,另一方面应结合时代需要不断提升和改革。

参考文献:

[1]吴定初.中国师范教育简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8).

[2]琚鑫奎,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63,257).

[3]马啸凤.中国师范教育史(1897-2000)[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3).

本文是2015年度河南省社科联、省经团联调研课题《教师教育课程创新的中国经验》(编号SKL-2015-1782)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经验借鉴创新
国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国外舞剧档案管理的经验借鉴分析
绿色税收体系构建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