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类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7-02-23张亚琼侯翠

文教资料 2016年27期
关键词:现状分析对策研究创新能力

张亚琼+侯翠

摘    要: 本文在对理工类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强化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等方面对当前的理工院校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进行了分析讨论,以提升理工类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理工类院校    创新能力    现状分析    对策研究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原动力,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活动难以进行。近年来,为顺应时代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要求,理工类院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纷纷出台各种措施,通过教学改革、师资建设与人才激励等措施,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现已逐渐成为理工类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日益关注的课题之一。

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创新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其通常不受常规思维的限制,是解答问题过程中具有主动性和独到见解的一种思维方式。创新思维主要有持续时间短、学生技能与思想匹配度不够、缺乏系统训练等特点。因此,要创新,必须学会对多种创新思维的灵活运用,且要克服传统思维模式和思维惯性,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敢于标新立异,摒弃创痛思维模式中简单堆砌、复制模式,最终挖掘创新的潜能。由于传统教育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且已根深蒂固,某些高校对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使高校教师只注重学术研究而忽略学生的教学引导,未能尽到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多数理工类院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现状不容乐观。

一、理工类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理工类院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受兩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学生形成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上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复习”的传统教学理念长期以来备受推崇。因此,学生对这种模式依赖性较大,学习的自主性不高,且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性不强,难以做到学以致用;二是学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存在部分障碍,感觉自身资历欠缺,学识不够与实践能力较弱等困惑存在,不足以承担发明创造、开拓创新的重大责任,表现为自信心不足,态度消极。由于创新人格不全面问题的存在,从而创新实践的参与度不够。

我国现有的创新教育与西方国家相比,在创新教育系统和机制等方面还有差距。目前理工类院校的创新环境和氛围现状主要表现为:创新教育系统不够完善,缺乏完整的组织和系统的规划,未形成全面有效的创新教育机制;教师对创新教育未能形成系统的指导思想,在创新教育上向导性不足,从而在创新意识和精神感染上无法深入学生内心,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不均衡性,中期终止与草草结题的现象时有存在;高校对学生创新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创新思想的延伸。虽然多数理工类院校已意识到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完善教学体制和创新教育管理机制,然而对大学生就业工作技能的调查显示:部分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为敬业程度不高,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有待提升等。这从侧面反映高校在学生创新教育上不够深入,学生创新意识未能激发。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升工作技能,是当前理工类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理工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在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只有对事物充满兴趣和好奇心,才会有行动的动力;其次是加深学生对创新的认识。对学生实施创新培养,应跳出传统陈旧、被动的教学模式,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同时注入哲学思维,使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思维模式;最后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其独立设计和操作实验的能力,夯实学生的创新基础。目前主要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1.为学生开放创新实践研究平台,提高其创新积极性。对理工类院校大学生而言,创新活动大多以实验或实物设计为主,在创新活动实践过程中需要专门的实验场地和实验仪器供学生使用,如果实验场地和仪器缺乏,将会降低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因此,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验需求,为其开放创新实践研究平台,设置专门的实验基地等。良好的实验设施和场所将减小学生创新活动的阻碍,大大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2.充分发挥导师在学生创新活动中的指导作用,保证其创新热情。在创新活动实践过程中,学生虽具有创新积极性,但由于自身知识结构不完善,实践经验缺乏,难以独立设计出良好的实验方案,将自身想法付诸实践,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创新教师指导团队至关重要。对此,理工类院校应建立一支教学与科研兼备,乐于奉献,对学生创新活动指导充满热情的教师队伍。通过导师的倾力指导,才能使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得到强化,创新实践得到更好地指导,方向更明确,才能保证创新活动的热情度持久延续。

3.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锻炼。传统教学模式是以课本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考核的主要方式为理论考核,虽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部分需求,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无法得到锻炼,难以将自身所学用于实际生活中,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因此,学校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考核模式,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独立设计完成实验的能力,如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自己动手设计出的实物作为期末成绩的考核,强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同时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4.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确保创新项目顺利完成。理工类院校的创新活动大多以实物作品为主,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此,在创新项目进行过程中均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对此,学校应为学生争取更多经费,建立专门的科技创新基金,加大对学生创新项目经费的支持力度。同时,还须完善经费管理体制,让学生免除经费不足项目无法继续的顾虑,确保其顺利完成课题研究。

三、结语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理工类院校开展学生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与长期发展方向,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只有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建设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加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指导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完善创新教育培养体制,才能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水平,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谷创业.论高校理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02:50-52.

[2]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04:85-86.

[3]张洪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机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4:64-66.

[4]董丽敏,陈后金.关于理工科院校营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的思考[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14-117,122.

[5]林雪原,樊荣.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特点及成因[J].山西高等學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04:104-107.

[6]哈艳,何莉辉,薛澈,刘晓鹏.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途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134-137.

[7]金智林,翁建生,毛建国,何小明.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01:204-205.

[8]吕勇,牛春晖,刘力双.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计算机,2013,27:44-46,55.

[9]杨邦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02:255-258.

[10]黄婕.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06,02:5-8.

[11]欧阳跃军,龚小娟.谈大学理工科教学中创新思维素质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4:29-30.

[12]陈珲.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138-141.

[13]崔彬,谢伟.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9,02:56-57.

[14]魏军英,王静,王吉岱.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03:14-15+42.

[15]田秀梅,张立鹏,裴红彬,葛京凤.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组织管理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4:94-96.

基金项目:2016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高原高峰视角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猜你喜欢

现状分析对策研究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