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规划促进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研究

2017-02-23姜丽凡王岳新

文教资料 2016年27期
关键词:学风建设职业规划高职院校

姜丽凡+王岳新

摘    要: 没有良好的学风是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目标的障碍,很难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就业是学校、教师、学生最关注的问题。解决好就业问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完善职业规划体系,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以就业为核心、为纽带进行学风建设,可谓事半功倍。

关键词: 职业规划    高职院校    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是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多年来某些高职院校对此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自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后,各职业院校展开了如火如荼的招生计划,并加大了基建投入力度。但某些高职毕业生的质量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学校在加速扩张发展中忽视教学管理,忽视教学管理的根本——学风建设。高职院校应全面重视学风建设,构建学生一届优于一届的良性循环。

一、学风建设的内涵与地位

(一)学风建设的内涵。

学风即学校风气,从广义上讲就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也是学校全体师生知、情、意、行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

本文探讨的是广义的学风,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规范学生学习过程的相关建设,包括有关措施和规章制度等;二是校园学习氛围的营造,包括办学条件和教学设备等硬件环境,以及办学传统与办学理念等人文环境。相对于人文环境,硬环境更容易构建,关键在于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与制度,并严格执行。而人文环境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慢慢培育,这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

(二)学风建设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

学风是学校办学思想、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生思想品质、学习态度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及高校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风建设是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基础,优良的学风能创造积极的氛围,使学生既有压力,产生紧迫感,又有动力,使学生积极进取,抵制不良风气,还是一种凝聚力,可以培养学生团队集体精神。学风建设必须由学校及相关工作人员共同努力,整体规划,系统安排,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中要不断完善与调整。

二、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现状

一些高职院校对学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应当强调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卷面及格率、学生顺利毕业、通过各种评估等成为其教学管理的重点,而学生是否真的在学,真的学会,是否能通过学会的知识生产新知识,却关注不够。

某些高职院校学风建设薄弱,学风状况不尽如人意。影响高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以及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影响社会对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的认可度。解决高职院校学风建设问题,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长远发展。

(一)某些学生自律性差,自我管理能力不足。

多年来,高校不断扩招,使某些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下降一个层次,而某些高职院校自身的扩招,使其生源质量不只下降了一个层次。基础差、起点低的学生学习专业课时倍感吃力。基础课没学明白,跟不上骨干课,更胜任不了实训课。于是学生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及格就行,能不能学到知识无所谓。某些高职生自律性差,欠缺自我管理能力,进入大学后,往往迫切地想要放松一下,缺乏外在约束,很难主动学习,很难坚定信心学习,略为受挫,如成绩不理想、心情不好等,丧失学习信心,影响高职院校学习氛围。

(二)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

为扩大生源,某些高职院校放开了对学生的要求,放开学生入校以后的管理,放开学生的毕业管理。某些高职院校存在上不上课、学不学习都能毕业的情况。因此,常常以为学生减负的名义,简化教学内容,简化考试题目,放宽评分标准。学校不断降低教学要求,学生不断降低学习要求,学生素质与质量不断下降,扰乱学风学纪。

加之某些高职院校沿袭传统教学模式,更倾心于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及资格证书的高职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所学与所用的不匹配,使高职学生极大减少学习投入。从教多年,常被学生问及“学习这些有什么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都是过时的知识”、“找工作已经不看成绩了”。可见,社会舆论对高职学生与高职院校的影响非常大。

三、基于职业规划促进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途径与对策分析

经调研,学校、教师、学生最关注的为就业问题。解决好就业问题,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和激发学习热情,形成好的学习氛围。

(一)加强就业教育与教学管理,营造学习氛围。

高校教学质量,不仅依靠优质的设备和专业的教师队伍等内部投入,还依赖于直接消费者学生的禀赋与努力[1]。加强教学管理,促进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才能提升毕业生整体素质,提高学生所属院校的声誉,从而吸引企业注目。

1.针对高职学生的特性进行教学管理。针对某些高职学生自律性差、惰性大的特点,应适当予以督促、引导和干预。高校教育实施“人性化管理”是必需的,但不能有令不行,管理不严,应帮助高职学生从“全面监控”的中学时代顺利过渡到“自我管理”的大学时代,尤其在学校自上而下营造学习氛围。有的职业院校对新生规定明确的集体自习时间,同时学生又有一定的自我支配时间,是对高职学生实现完全自我管理的一种过渡。

2.以就业为导向,明确学习目标。有目标才有动力。高中时,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考上大学,学习动力十足。可是考上大学后,少数高职学生失去目标,出现迷茫,但就业是他们普遍关注的共同目标。有调查表明,厌学并非针对所有学习,只有当学习内容与职业规划不相关时才表现出厌学。因此,无论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都应以就业为导向,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3.严肃考试与考场纪律。部分高职学生平时上课懒散、逃课,抄袭作业成风,但期末背一背老师划的题,考试抄一抄一样能及格。因此,必须严肃考试与考場纪律,降低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增加实训和笔试成绩所占的比重。

(二)分阶段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就业是为高职学生树立的最好目标,既满足其精神需求,又满足其物质需求。职业生涯课程应贯穿整个高职阶段。

1.入校时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确未来职业方向,使其及时了解毕业后对应的职业岗位,并明白高职三年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确立学习目标,调整心态,引导学生由“学什么”转变到“怎么学”,转变学习态度由“要我学”转到“我要學”。

2.确立短期职业目标[2]。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不可能一蹴而成,应通过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设定短期目标,一步步实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性。通过实现目标,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增强学习成就感与危机感。

3.职业选择辅导。大三面临就业,给学生提供就业培训及心理辅导,避免盲目就业,引导学生逐步成长,做出理想的职业选择。

(三)开发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在信息膨胀庞大及获取渠道众多的市场经济体系下,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唯一途径,传统的“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已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应开发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1.教师授课应“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并重,增强对高职学生的认同感。高职教师多数从普通高校毕业直接进入高职院校,本身受到的是“知识目标”教育,在学校里认真努力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对高职学生学习态度和生活状态难以理解,缺乏认同感。应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对高职学生的态度,从而真正改变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而不只是做些将教材的第一章改为“项目一”,第一节改为“任务一”的表面工作。

2.专业设置与职业规划相结合。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不是积累知识、记忆知识的,而是学习成为企业实际需要的实用人才,就业后必须在实际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专业和课程设置必须结合职业规划特性[3]。

3.增加实训教学。将理论知识转换到实践环节,一方面使理论知识得以应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有所用,从而提高对理论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有助于运用、创新知识,有助于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

高职学生的学习功利性很强,开发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和职业素养提高的“职业教育”课程,可以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有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之配合整体的教学管理,定能良好地促进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学风建设应是自上而下的、有规章、有制度、有决心的系统建设工程。以就业为核心、为纽带进行学风建设,可以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刘雅青,陈曦.民办高校“学生厌学”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学理论.2012.06.

[2]刘晓艳.高职生厌学现象分析及应对措施[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7.

[3]田新山.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3.

项目来源: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GH150649)。

猜你喜欢

学风建设职业规划高职院校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