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017-02-23张潇潇

文教资料 2016年27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优秀传统文化

张潇潇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坚持立德树人、宣传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思想、继承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本文主要围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仁者爱人”、“忧国忧民”、“自强不息”的基本精神谈谈语文教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    天人合一    仁者爱人    忧国忧民    自强不息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应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沟通功能,通过寄寓着民族理想、积蓄着文化内涵、闪耀着人文光彩的一篇篇课文,让学生徜徉在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殿堂之中,砥砺意志、陶冶情操,充分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语文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选择适合学生吸收的传统文化内容,将蕴含在文学艺术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加以阐释,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他们继承优良传统并加以发扬和创新,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文化品位、精神境界,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四个方面的基本精神谈谈语文教学中的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的观念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古人认为,人是天地所生、所养,因此人的存在不能脱离自然,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宇宙这个和谐有序的整体之中,自然界存在着普遍规律,人类则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认识并掌握这些规律。选自《庄子·养生主》的课文《庖丁解牛》体现了这一思想:牛的筋骨盘结错综,解牛时必需“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掌握牛的内部构造,熟能生巧,最后达到游刃有余的完美境界。在此可以引导学生:只有掌握事物的规律,遵循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在《赤壁赋》这篇课文中,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梦幻而富有诗意的秋江月夜赤壁图:明月与清风相伴,白露与水光接天。在主客纵酒放歌、慨叹历史与人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抚慰心灵的方法: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以随缘自适、乐观旷达的胸襟和态度对待生活。在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品味“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效果,在“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感受中增强对自然的观察力,更要启发学生懂得自然对人类的意义,使他们从内心萌发对自然的热爱。“天人合一”在体现出古人崇尚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统一思想的同时,还促使人们从自然中发现美、创造美,将其物化为艺术作品,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闲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大气磅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明净透彻;“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旷达潇洒;“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清新自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明丽鲜艳……千载之后,我们依然可以透过书册纸张看到那烟雾缭绕的峰峦,嗅到沁人心脾的花香,听到泠泠作响的泉声,悟到自然与人灵魂的沟通。在语文课堂上品评这些名句佳作,一方面指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探求人生哲理与超然物外的情趣,另一方面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应该在爱护自然的前提下进行,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2.“仁者爱人”——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仁”是儒家思想理论的核心,所谓“仁者爱人”,即人要充满慈爱之心,凡事都能推己及人;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定位在对社会的关爱上;将个人的修养和对国家应尽的义务紧密联系起来。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通过孔子师生间关于志向的对话,使学生了解孔子“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谈谈自己的人生观、幸福观,启发他们思考社会人生、感悟幸福的真谛,从而认识到: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个人的发展、人生的幸福是与社会和谐、国家繁荣相统一的,只有投身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之中,才能使自我价值得到圆满地实现。正如《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课文强调的:“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将我们压倒……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又如《沁园春·长沙》一词,作者关注眼前的斗争形势和国家前途,满怀豪情地道出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充分体现了作者润泽苍生、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联系词中塑造的风华正茂、激流勇进、主动承担主宰国家前途命运之大任的同学少年形象,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都应该将个人的权利、自由与对社会的责任联系在一起,将“仁者爱人”的精髓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择业观联系在一起,提倡重义轻利、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团结互助,恪守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帮助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将国家民族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远大理想和崇高境界。逐步改变社会上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不良观念对学生思想意识造成的恶劣影响,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从而建立高尚健全的人格,努力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3.“忧国忧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传承

“忧国忧民”是中华儿女传承不息的优良传统,它所体现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更是语文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务。回首往事,无数仁人志士或涉笔政治黑暗、针砭时弊于书斋之中,或投身保家卫国、金戈铁马的战场之上,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屈原在《离骚》中慨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曹植在《白马篇》中赞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杜甫在“三吏”、“三别”中刻画民生疾苦;白居易在《新乐府》、《秦中吟》中书写百姓哀愁。还有屈原的“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辛弃疾的“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作品在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熠熠闪光,纵使穿越千年依然能够令我们热血沸腾、荡气回肠。我们要引导学生意识到: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爱国是基于个人对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它要求我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在带领学生记诵这些忧国忧民的作品时,可采取教师举出文学作品的篇名,由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阐述诗人所处的历史时代、生活经历和创作特点,小组合作共同讨论诗歌内涵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意识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荣辱与共,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与生俱来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立志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推动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自强不息”——生命发展的精神支柱

《象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永不止息的自然运行之中,君子应当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发奋图强。这种刚健有为的精神深入人心,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支持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挫折中成长、从困境中开拓,成为民族心理意识的精华。在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章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强不息”的精神闪耀的光辉,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发愤著书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在此通过讲解以司马迁为代表的众多名人在逆境中承受难以想象的压力和痛苦、最终有所作为的事迹,鼓励学生用坚韧不拔的毅力战胜一切困难。又如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终身学习”思想、“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持之以恒”和“用心一也”的学习态度,直至今天仍然是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宝贵经验。我们要引导学生借此深刻体会学习的重要性,意识到在求学的道路上必须加倍努力,方能到达成功的彼岸。针对现在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薄弱的心理素质,我们更应该将“自强不息”的精神贯穿语文教学之中。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词人在仰慕周瑜英雄人物的同时,透露出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虽然被贬黄州,功业无成,但他始终恪守自己的人生信念,渴望有所作为。他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奋发乐观的人生态度并不因遭遇挫折而放弃。这首词留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正是我们要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你将如何应对呢?让学生认识到: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要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学习中,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挫折观,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享受学习的快乐和积极的人生。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古哲先贤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穿越五千年风云变幻,透過历史的帷幕,我们看到这些充满智慧、情感和力量,渗透着优秀文化传统的作品,感受到深刻的思想启迪和道德熏陶。语文教学必须肩负起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并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因此,我们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更多更好的途径以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构筑起和谐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石云涛.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学苑出版社,2009.

[2]王子科,裴鼎鼎,迟学芳.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指要[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3]张应杭,蔡海榕.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优秀传统文化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