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创新,开拓实践
2017-02-23王辉
王辉
摘 要: 学校德育工作重说教轻实践、重认知轻体验、重灌输轻主体能动作用的倾向,使学生对说教式的认知性德育产生逆反心理。教书育人的责任感要求我们探索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新模式。经过努力开拓出学校“实践—体验活动道德教育”的新局面,提升学校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创新 实践 体验 活动 道德教育
当前,部分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重说教轻实践、重认知轻体验、重灌输轻主体能动作用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实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形成优良品德的目标。强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我们产生了跳出德育说教模式的窠臼,探索中小学道德教育新模式的冲动。为此,我校把德育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实践创新,开拓“实践—体验活动道德教育”新局面上。
一、认知导引,增强道德认知的趣味性与自主性。
道德教育是学生知情意行相互促进与提高的过程,是情感的认知化与认知的情感化交互发展的过程。实践—体验活动道德教育要融认知于己身,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学生主动参与的生动活泼的道德认知活动,不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情感和道德需求,而且是学生道德实践、体验活动的一种有效途径。
1.让趣味实践体验活动为认知开路。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增强学生实践体验活动道德教育的趣味性,把学校播撒“金种子”工程落到实处,教育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活动实效,学校不失时机地开辟了道德讲堂,由学校聘请的相关教师主讲。每月组织一次专题教育活动,每周安排一个年级的学生到道德讲堂听讲,每次授课采取“6+n”教学形式,即唱一首道德歌曲,讲一个道德小故事、看一个经典短片、讲一个名人故事、进行一次评议等,在全体学生内心深处播撒“诚、善、法、书、美、健”和“三爱三节”的金种子。同时利用校宣传窗制作道德文化墙;利用节假日庆祝活动、校园艺术节等机会,指导学生编排道德文艺节目。少先队在学生中组织开展编写道德故事手抄报、道德小故事演讲比赛、道德日记、读书心得评比等活动。各班从班级实际出发,组织开展课前1分钟即兴演讲身边道德的小故事等,使道德认知的学习充满趣味性,并融于具体的实践体验活动。
2.让学生自己选择道德行为目标。为进一步发挥学生在道德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意识,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我们让学生确定道德行为目标。一是制订学生道德规范:由学校政教处策划,少先队组织实施,根据“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证、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各班学生展开深入的学习和讨论,最后由课题组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意见分组整理,制订出比较简洁的《临泽县华强中心小学学生道德规范(试行稿)》;二是确定班级学生道德行为要求。各班根据《临泽县华强中心小学学生道德规范》结合班级实际,有针对性地制订出具体的《华强中心小学班级学生行为规范要求》;三是自主选择个人道德行为目标。每一位学生根据《班级学生行为规范要求》结合自身实际,自主选择具体、有针对性、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切实可行的道德行为规范目标等。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使学生认知道德教育内容与要求,有效激发学生的道德热情和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为组织开展道德实践体验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知行统一,提高道德实践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道德知识,并未表明他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强化道德教育实践体验活动,解决“信”与“行”的统一问题,是学生道德认识转变为道德行为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从学生主体发展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品德形成的发展规律出发,通过设立子课题组的形式,在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开展了“实践—体验活动道德教育”的实验。
1.各班组织开展实践—体验活动道德教育。各实验班根据班级实际,结合《临泽县华强中心小学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组织学生开展实践—体验活动道德教育。先在实验班内试点,随后在同级段其他班级中展开。为保证活动质量,各学段首先把好活动方案质量关,活动内容由学段内师生共同讨论决定,活动方案由实验班班主任撰写,再由学段内班主任和各班学生代表讨论修改。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学生从中提高认知、得到体验,培养情感,付诸行动。
2.各学科组织开展实践—体验活动道德教育活动。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在道德教育中同样起着主渠道作用。课题组把学科实践—体验活动道德教育作为一个子课题进行研究。注重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有效開展学科教学活动。
3.学校、少先队集体组织开展实践—体验活动道德教育。全校性组织开展的道德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如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创新系列活动,假日雏鹰小队活动,美德少年评选,道德故事演讲比赛等;围绕重大节日举办的传统型活动;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德育基地类阵地型活动,如留守儿童之家、心理咨询室、道德讲堂、家政课堂等;参加守则规范知行检测,争做行为规范达标生、行为规范标兵、星级宿舍、文明班级评比活动等。
4.在家庭、社区开展实践—体验活动道德教育。充分利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发挥家长、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等的作用,组织开展“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区是个好公民”等系列活动,组织开展假日小队、社区服务等活动。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一体化德育模式,优化育人环境。
三、外铄内化,强化道德体验的展现性。
道德教育一定要以人的情感体验为中介。个体一旦在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就能成为个性道德内化的“发酵剂”。它将是一个新的认知过程,一个情感升华的过程。通过体验,将道德认知带进人的生活情境,与个体的生活经验及其感受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道德信念的整体。为有效发挥体验过程的情境性和情感性,我们在切实抓好外铄的同时,凸显情感体验,抓好情感体验的展现过程,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加深、感染、认同与提升。
1.捕捉体验。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学生不断形成真切的甚至深刻的体验,但如果不及时捕捉,就会稍纵即逝。因此,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时,通过指导学生写《道德日记》、《读书心得》等形式,让学生把自己的体验感悟随时记下来。
2.分享体验。我们根据小学生喜欢口头表达这一特点,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体验随时说出来,让大家共同分享。同时还通过道德日记展、心灵大碰撞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道德体验交流活动。
3.换位体验。指在道德教育活动中,运用角色心理互换(互换心理位置,开展换位思维)、角色扮演(创设特定的情景或条件,让学生扮演某种社会角色,使他们改变原来的身份,赋予新的权利、地位、职责和行为规范),让学生在换位体验中形成相应的道德品德。
4.评价体验。是指让学生在自评和互评活动中,得到新的体验,加深或调整对自己及他人的客观认识,从中学会评价别人,同时也学会评价自己,在评价体验中逐渐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情境性与情感性。
通过实践—体验活动道德教育的有效探索和实践,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明显增强,学生的道德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培养学生创造性、进取性道德人格,提高自我道德教育能力,促进全面素质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开拓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朱小蔓主编.教育的问题与挑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