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HSK四级阅读试题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017-02-23李金静吴乐雅
李金静+吴乐雅
摘 要: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第二语言学习者要掌握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新HSK注重对考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考察,四级阅读部分涉及成语、谚语、汉字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充分体现对文化因素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视。根据大纲“考教结合”的原则,为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在教学中应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新HSK 阅读 跨文化交际
随着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学习者不仅要掌握目的语的语言知识,还要掌握目的语文化的语用规则,根据语境和交际对象选择交际语言和行为。这种运用语言和文化知识的能力,被称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可分解为知识、动机和技巧三部分。汉语水平考试改革之后,大纲明确提出,重视对考生汉语应用能力的考查。本文通过分析新HSK四级真题中的阅读部分,总结试题材料中含有的跨文化因素,并提出在教学中培养考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一、新HSK注重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考察
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为測试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标准化考试。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2009年,国家汉办正式推出新汉语水平考试,简称新HSK。HSK最早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基础,注重对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的考察,强调语言的规范性;新HSK更多借鉴交际能力语言学思想,注重对考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考查,强调语言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
(一)等级更合理
旧HSK含HSK(基础)、HSK(初中等)、HSK(高等)三个等级,新HSK则包括HSK(一级)、HSK(二级)、HSK(三级)、HSK(四级)、HSK(五级)、HSK(六级)六个等级。由原来的三级减至六级。新HSK覆盖面增大,吸引不同类型的考生参加考试,提供贴近他们汉语水平的考试,引导他们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其汉语应用能力。
(二)词汇量减少
旧HSK词汇共收词8821个,即使最简单的等级HSK(基础),其词汇上限为3000词,考生“望而生畏”。新HSK词汇量减少,将词汇总量压缩至5000,四级词汇总量1200。新HSK词汇大纲中的词汇兼顾“字本位”,删减重复词汇,数量减少,降低考生的畏惧心理。
(三)摈弃专门的语法测验
新HSK抛弃专门的语法结构分测验,不再有单纯的句型、语法项目考试,对语法的考查寓于听力、阅读、书写、口语的考查中。新HSK的排序、连词成句、造句、短文书写等题目,实际上是对语法项目的变相考察,更注重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的交际能力的考查。
(四)注重听说技能
在新HSK中,听力试题数量比重增加,且单独设置口语考试(HSKK),实际上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综合能力的要求。除了语言知识之外,思维模式、表达习惯、文化差异、个体特点等诸多因素都将影响交际能力的最终实现。HSKK独立于HSK之外,有初级、中级、高级3个等级的口试。口试与笔试分离,且不受笔试成绩影响,考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由报考任一等级的口试。
新HSK考试大纲明确提出,新HSK遵循“考教结合”的原则,考试设计与目前国际汉语教学现状、使用教材紧密结合,目的是“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关注评价的客观、准确,更重视发展考生汉语应用能力;制定明确的考试目标,便于考生有计划、有成效地提高汉语应用能力①。
新HSK分三部分:听力、阅读和书写。阅读是新HSK考题中所占比重较大、耗时最长的题型。以四级为例(表1),听力题量比为45%,时间比为30%;阅读题量比为40%,时间比为40%;书写题量比为15%,时间比为25%。而且随着水平等级的增加阅读题量有增加的趋势。阅读部分充分体现出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视。
表1 新HSK四级试题构成
二、新HSK四级阅读试题中的跨文化知识——以2014年四级真题为例
本文调查了2014年的5套新HSK四级真题,明显涉及文化方面的试题共计20题,平均每套4题,占总题量的4%,详见表2。
表2 2014年新HSK四级真题阅读试题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内容分为语言的文化因素、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和专门性文化知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又可分为语义文化、语构文化和语用文化,往往同语言教学融为一体②。文化教学的目的是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本文所分析的试题中的跨文化知识即包括以上三个方面。
(一)成语
试题中有两个成语“事半功倍”、“心直口快”,以排序的题型出现,都考察其含义,这两个成语均不在考试大纲范围内。
据调查,《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共收录词语8822个,成语144个,其中甲级0个,乙级2个,丙级18个,丁级124个,共收录144个成语。《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收录的成语新汉语水平考试笔试分六个等级,收录词语5000个,其中成语116个,数量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相差无几。一至四级成语不在测试范围之内;五级收录2个成语“名胜古迹、一路平安”;六级成语数量明显增多,共收录114个。含义分别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③。
成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体现出传统的民族特色,在跨文化交际中准确运用成语是十分必要的。
(二)谚语
试题中出现最多的就是谚语,包括“差不多”、“好吃不过饺子”、“习惯成自然”、“父母在,不远游”、“一问三不知”、“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日久见人心”等。
谚语作为语言财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宝藏。汉语谚语以简洁明快通俗的语言形式,形象概括了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和智慧,往往含有深刻的寓意,在口语中运用十分普遍。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学习、掌握和使用谚语是既可以加深对汉文化的了解,又是进行交际的需要。
(三)漢字文化
试题中关于“三点水”“旦”的考察,主要是从字形的角度分析字义。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是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古代的“六书”,我们可以从汉字的形体出发推测其含义。在汉字教学中,启发学生认读汉字,培养其认字猜字的能力也是有必要的。
(四)传统文化
试题中有一题是关于“京剧”这一艺术的材料。“京剧”一词是在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四级词汇中出现的。
如58:尽管京剧只有两百年的历史,比较年轻,但与其他表演艺术相比,它发展得很快,深受人们喜爱。
汉语中有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比如胡同、京剧、脸谱、中国节等。在教学中,这类词汇应作为重点。
(五)姓名文化
试题中对“王月”一名的来历进行解释,“月”跟“出生那天月亮又大又圆”有关。姓名是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但历史、环境、宗教、审美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姓名文化,同时,姓名文化也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姓名文化对促进交际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国情(地理、民族构成)
真题中有关于中国南北方气候、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等方面的材料。学习一门语言,就要了解该语言所记录的一切,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这个国家的地理环境、风俗民情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七)民族文化(民族特点)
每个民族的特点的形成都与这个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物质生活及历史文化积淀息息相关。汉族是一个委婉含蓄的民族,主要表现在交际中,不直接表达强烈的情感,比如“爱”一对夫妻从结婚到相互扶持一直到最后离世,“爱”虽然没有说出来,但爱,从来没有离开过。
如82-83:他向她求婚时,只说了三个字:“相信我。”她生下女儿的时候,他对她说:“辛苦了。”女儿结婚那天,他对她说:“还有我。”他收到她病危通知的那天,不停地对她说:“我在这儿。”她要走的那一刻,他在她耳边轻声说:“你等我。”这一生,他没对她说过一次“我爱你”,但爱,从来没有离开过。
从2014年新HSK四级真题来看,阅读试题中涉及文化因素和文化知识的材料广泛,有些甚至超出了考试大纲。在教学中,如何做到“考教结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知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部分,我们既要重视文化教学,又要在其他方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Spitzberg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知识、动机、技巧三个要素构成④,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足够的跨文化知识、积极的动机和有效的交际技巧,三个要素应同时具备,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不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跨文化知识教学
知识是学习者对交际的意识与理解,包含国家层面的各种文化变量及个体认同,也是学习者选择得体交际行为的依据。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学习者便会无法确定自己的交际行为在目的语文化的语境中是否得体。
跨文化知识包括广义文化知识和狭义文化知识。广义文化知识涉及各国文化的知识,从宏观上解释跨文化交际现象,对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做一般性的指导。了解各国文化中存在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交往规则可以帮助交际者意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提高对跨文化现象的敏感度。狭义文化知识涉及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该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以及其主流文化模式和优势等。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掌握特定语境下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和常识。
1.理解语境
语境是交际发生的环境、场合,指文化、交际者之间的关系、地点、交际功能等。交际要在一定的场景中进行,交际者的身份、交际目的直接影响交际行为。在教学中只有学习者了解语言交际的具体语境,才可能减少交际的失误。
2.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第二语言学习和直接的文化交际并一定都是有效的交际,因为没有对跨文化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学习者也就不能从目的语文化的角度思考和理解其文化,而是以自己固有的文化知识为标准衡量目的语文化。为此,我们应采取新的教学策略研究文化知识,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根据学习者的汉语水平,有目的、有系统和有效率地实施语言与文化相融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词汇、汉字、语法、语篇的学习及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课程感受和领悟汉语独有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体会语言的表层和内涵之间的微妙关系,理性地把握目的语的语法规则和文化规则,形成自觉的跨文化意识。
(二)增强学生动机
动机即与别人交际的愿望,在情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同的动机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会有幸福、哀伤、愤怒、紧张、轻松和快乐等情感体验,也会对文化产生敏感性,保持一定的态度。有的学生不习惯面对不太熟悉的事物,其他文化中陌生的现象会使他们退却,增强学生动机有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动机并合理利用,激发学习者的交际需要以增强其学习动机;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运用启发式,加强言语交际活动,开展学习竞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锻炼交际技巧
技巧即从事交际行为应具备的一些能力,如模糊容忍能力、移情能力、自我行为调节能力等,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为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学习者只掌握必需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持有积极的交际动机还不足以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还必须运用一定的行为技巧。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移情等能力的锻炼,加强实践,模拟交际语境锻炼学生交际技巧。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教学还是新HSK考试都要以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
注释:
①孔子学院总部,编制.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HSK四级)[S].商务印书馆,2010:2.
②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J].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131.
③刘艳平.中、高级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调查与反思[J].汉语学习,2013.10.
④黄文红.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模型:中国与西方的对比[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12:38.
参考文献:
[1]毛通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授——从HSK考试看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性[J].海外华文教育,2002.4.
[2]林娟娟.跨文化教学策略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4.
[3]刘艳平.中、高级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调查与反思[J].汉语学习,2013.10.
[4]柴省三.汉语水平考试(HSK)阅读理解测验公平性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3.4.
[5]黄文红.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模型:中国与西方的对比[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12.
[6]李步军,张丹.基于图式理论的新汉语水平考试(HSK)教学方法研究[J].海外华文教育,2014.4.
[7]吴迪龙,常晓丹,熊宇仙.跨文化交际学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6.
[8]周洋.汉语教学和文化教学中的显形与隐形文化——Edward T. Hall的文化理论在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学刊,2016.8.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对外汉语师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增强”(项目批准号20BSJD740043)的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