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教专门用语泛化现象探析

2017-02-23胡玲

文教资料 2016年31期
关键词:动因途径

胡玲

摘    要: 专门用语通过跨域借用泛化为普通词语,是词语发展演变的方式之一,也是丰富词汇系统的重要途径。文章探讨道教专门用语经跨域借用而产生语义泛化的演变现象,发现产生泛化的道教用语主要集中在内丹术语、外丹术语和神仙人物三类;道教用语词义泛化的途径分为隐喻式、转喻式和一般引申式三种,以隐喻式泛化为主;泛化的动因主要是语言词汇的发展需要、道教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及人类认知思维的作用。

关键词: 道教用语    泛化    途径    动因

道教专门用语既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影响汉语词汇的发展和演变。部分道教专门用语经过跨域借用产生泛化,演变为日常生活中熟知并经常使用的普通词汇,这是词语发展演变的方式之一,也是丰富词汇系统的重要途径。经道教用语泛化而来的普通词语,有的还保留着道教语义,而有的在长期使用中褪去了道教色彩,已经很难看出其道教渊源。目前对道教的研究多偏重于宗教学或文学思想等方面,而忽视道教的语言学价值,对道教语言词汇的研究还十分薄弱。因此,挖掘道教语言词汇的价值和道教语言对现代语言的影响十分必要。《道教大辞典》[1]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务实的道教大型工具书。以道教经书为依据,收录道教常用词目近两万条,涉及教理教义、神仙人物、斋醮科仪、道功道术、方技术数等各方面内容,且编写人员以教内学者为主,专门性较强。本文道教专门词语主要以《道教大辞典》为参考,收集了道教专门用语泛化的实例,以探究道教用语泛化现象的分布特点及泛化的途径和动因。

一、专门用语的泛化

语言总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而词汇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也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人们认知范围在拓展,当旧的词汇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认知新生事物和现象的需求时,人们通过创造新的词汇或在已有词汇基础上扩展新义指称新事物和新现象。利用旧有词汇扩展词义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词义泛化。“所谓泛化就是把本适用于甲事物的词义推演到乙事物或其他事物上,或由适用于个别事物演进到适用于一般事物”[2]。刘大为从语义特征的角度提出,“所谓语义泛化,指的是词语在保持越来越少的原有语义特征的情况下,不断产生新的使用方式以将越来越多的对象纳入自己的指谓范围”[3]。因此,词义泛化是由词语的跨域借用引起的,即人们处于表达的需求,将某一领域内较为熟悉的词语借用来表达另一领域具有相似或相关特征的意思。

道教专门用语的泛化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方面,道教专门用语被借用来指称与其原本所指称的事物或现象有相关性或相似性的新事物或现象,被借用的词语在原来的道教义基础上产生新的非道教义,这是从语义来说的泛化。如:道教教义的基本概念“元气”,原本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或阴阳二气混沌未分的实体,经过跨域借用产生泛化,用来指人的精神、精气,或指国家或社会团体得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另一方面,道教用语经重新组合进入普通词汇领域,其使用主体不再限于道教人士,这是使用范围的泛化。比如:道家认为神仙居处多在名山洞府中,因洞中别有天地,故称为“洞天”,经组合成为“别有洞天”,指另有一番境界,一般形容景物等引人入胜。

二、道教专门用语泛化实例

产生泛化的道教专门用语涵盖了道教教理教义、内炼术语、内丹术语、外丹术语、神仙传说等多个方面,主要集中在内丹术语、外丹术语和神仙传说三类。语言形式包括词语、成语、俗语,其中,词语一般为双音节,通常保留原本的语符形式直接泛化,成语和俗语多为原本的道教用语重新组合变化而来,或根据神仙传说、教理教义归纳而成。例如:

1.内功

道家修炼内丹的功夫。“盖清净则气和,气和则神王,神王则是修仙之本,本立而道生矣。此为内功,亦假外生……内外功深,则仙阶可进,洞天可游矣”[4]。道教的内功实为引导术,后来发展为武术中的“内功”,指锻炼身体内部器官的武术或气功,是相对于“外功”而言的。例如:“他打不过老头的,老头有内功!”(端木蕻良《被撞破了的脸孔》)也指人的内在的能力及修养。例如:“我们认为,学生要把“内功”学好,不要只是去学各种皮毛的语言、工具。”(李开复《世界因你而不同》)

2.点化

外丹名词,指在烹炼过程中,添加药物,使起变化,催化成丹,后泛指僧道运用法术使物变化,或用言语指点世人破迷悟道。例如:“有的行医济世,救死扶伤,都干着点化凡人、引渡成仙的善行。”(《中國儿童百科全书》)文学上指根据前人诗句加以改造。例如:这里所谈的不仅是有关书中故事的传统,还包括作者怎样点化前人诗、词、成语,收入书中,溶化无迹(《读书》)。又加以引申,泛指启发指导。例如:何况魏晋时期因长年战乱而早已导致礼教日趋懈弛,由他这样的名人用自己哄传遐迩的行为一点化,足以移风易俗(余秋雨《遥远的绝响》)。

3.炉火纯青

道家炼丹时,炉火发出纯青色的火焰时便成功了,后用“炉火纯青”比喻人的品德修养、学问或技艺达到了精粹完美的地步。例如:到了现在,可已到了炉火纯青的气候,正是弟兄们各显身手的时期(清·曾朴《孽海花》)。侯宝林的相声艺术的确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形成了他独具一格的风格:基调轻松、幽默、诙谐而不油滑,通俗而不庸俗(《人民日报》1993年2月份)。

4.金童玉女

道家称侍奉仙人的童男童女为“金童玉女”,后泛指天真无邪、可爱清秀的男孩女孩。现今主要指文艺、体育等领域青年男女演员、运动员等的最佳搭档或组合。例如:李佳薇和苏西洛这对新加坡体坛的金童玉女,在本届雅典奥运会上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新华社2004年9月份新闻报道)。

5.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道教传说,出自汉淮南王刘安举家升天的传说。汉.王充《论衡·道虚》:“儒书言: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於天上,鸡鸣於云中。”[5]这说的是汉朝淮南王刘安炼丹修道,丹炼好了,一家人吃了丹药,全都升天成仙。残留的丹药撒落在庭院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了天。后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例如:“后人说他‘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施恩泽惠于亲戚朋友,原来这也是蒋介石“尽孝”的内容之一呢!”(陈廷一《蒋氏家族全传》)

三、道教专门用语泛化的途径

1.隐喻式泛化

隐喻式泛化即道教术语的泛化义所指称的事物或现象与该术语的原义所指称的事物或现象有相似点,基于该相似点,在道教术语的原义基础上产生新的隐喻义,这是道教术语泛化的主要途径。例如:“脱胎换骨”。道教认为,经过修炼可以脱去凡胎换圣胎,脱去俗骨换仙骨,称之为“脱胎换骨”。《周易参同契》中篇:“弥历十月,脱出其胞,骨弱可卷,肉滑若铅。”[6]“脱胎换骨”在文学领域演变为“夺胎换骨”或“换骨夺胎”,用以比喻师法前人而不露痕迹,并能创新。最早为江西诗派黄庭坚的“夺胎换骨”诗法,见于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一《换骨夺胎法》:“山谷云:……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7]文学创作上的这种推陈出新,与道教所谓的修炼得道而脱去凡胎俗骨有相似之处,因此该用法沿用至今。例如:爱略特之主张用事与用旧句和中国宋人夺胎换骨之说颇有相似之点(报刊《读书》)。除了用在文学领域,“脱胎换骨”也用来比喻思想、形象彻底改造。例如:而诗人无须僵守陈规、墨守古训,引经据典,拿老套子翻新,或什么脱胎换骨,点铁成金,只须说心中话,状眼前物(葛兆光《钻他故纸,驴年去!》)。此外,属于隐喻式泛化的道教专门用语还有“内功”、“广被四邻”、“点石成金”、“八仙过海”、“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等。

2.转喻式泛化

转喻是指在两个相关认知域之间用一个突显的事物代指与之有相关性的另一事物。认知语言学意义上的转喻与隐喻一样,都是一种认知手段,但是转喻的基础不是相似性,而是相关性。如:以部分转指整体,以特征转指主体,以材料代替事物等。比如:“不吃烟火食”是道教不食五谷的“辟谷”修炼法,烟火食即熟食。道家谓仙人或修道者不吃熟食,超尘脱俗,有出世之想。“烟火食”从“辟谷”修炼法中指称实际烹饪的食物,转而成为凡俗人世的代名词,经转喻产生词义泛化,用以形容诗文立意高超、不同凡俗。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价张久可的词,道:“张小山之词,如瑶天笙鹤。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有不吃烟火食气,真可谓不羁之才。”“不吃烟火食”从道教语演变出的俗语“不食人间烟火”,其中,“烟火食”中的“食”脱落,保留“烟火”一词转指“熟食”,进一步指代凡尘俗世。“不食人间烟火”意为不被人间的浊气所染的脱俗气质。例如:外人看起来以为她不食人间烟火,其实她是最被生活吸引的人(李樯《孔雀》)。

3.引申式泛化

除了基于相似性的隐喻式泛化和基于相关性的转喻式泛化外,部分道教专门用语的泛化方式是在道教术语原义的基础上,扩大词义的语境范围,从而引申出新的非道教义,即词义由单一的道教义演变为所指范围更广的泛指义。例如:“口诀”指道教在传授功法秘要时,为便于记忆而编成的四言、五言、七言韵语歌诀。《抱朴子·明本》:“岂况金简玉札,神仙之经,至要之言,又多不书,登坛歃血,乃传口诀。”[8]后泛指根据学艺、方技等内容要点编成的便于记诵的语句,已不再局限于道教传授功法时的歌诀。例如:“刚才他念的那几句口诀很重要,你们要牢牢记熟,按照口诀勤学苦练。”(姚雪垠《李自成》)再如:“仙风道骨”本是道家指仙人及得道者的气质神采,后用来形容人超凡绝俗的品貌风度。

道教专门用语的泛化引起的词义演变方式是多样的,一个词的词义泛化途径并不一定是单一的。例如:“丹药”本是道教称用丹砂炼制的药物。《抱朴子·金丹》:“又用五帝符以五色书之,亦令人不死,但不及太清及九鼎丹药耳。”[8]“灵丹妙药”所指范围扩大到道教丹药之外,泛指能治好百病的药物,属于一般引申式泛化。例如:有一次,有个在外国人开设的药房里做事的朋友,给了他一张洋配方。说是什么补脑的灵丹妙药(《读者》)。良药之于病痛,如同好办法之于疑难问题。这种相似性关联促使“灵丹妙药”一词产生新的比喻义: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好办法。例如:在屠格涅夫那里,你无法找到任何可以背诵的教条、任何可以包打天下的灵丹妙药,也找不到善恶截然分明的左派与右派的面孔(《读书》)。

四、道教专门用语泛化的动因

1.语言词汇发展的客观需要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而它本身具有不自足性,这就需要语言必须不断演变发展以适应社会交际的需求。社会与语言是相互影响的关系,社会生活的变化必然反映在语言表达上。语言发展的目的是让人们更加清楚地表意和更方便记忆,无限制创造新词汇虽然满足表达的多样性,但同时带来记忆负担。因此,词义泛化既满足语言发展和人们表达的需要,又符合语言发展经济原则,有效避免新词无限制产生而带来的记忆负担。

2.道教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融合了先秦道家学说、民间信仰崇拜建立的鬼神体系、方士丹术和儒释礼法等,自成体系。从东汉形成至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道教文化深深根植在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例如:关于神仙、道士的道教神话传说家喻户晓,由此有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耳熟能详的谚语;从道家继承而来的一些合理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的一部分;道教养生术常出现在影视作品中并为大众熟知,现在为追求健康体魄的人们所实践。

3.人类认知思维作用的结果

道教术语的泛化现象与人类的认知思维密切相关,泛化的根本动因是人的认知思维和大脑机制,尤其是认知隐喻。认知语言学认为认知隐喻是从一个熟悉的、已被理解的认知域向另一个不熟悉的、未被理解的认知域的映射。认知隐喻的基础相似性,对相似性的提取来源于对已知事物和新事物本质、属性的把握。人类运用隐喻手段思维和认知世界,使用一个已知的概念理解一个新的概念,通过隐喻的相似关系产生的语义延伸即为比喻义。因此,认知隐喻与广泛的新对象建立了语义联系,指称更多对象的最有效方式。大部分道教术语的泛化实质上就是人们在隐喻思维的作用下,以相似性为基础,把道教领域的事物或现象同生活中的新事物新现象联系起来,赋予道教术语以新的意义,用于指称道教领域以外的其他事物或现象。隐喻认知思维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通过借用已知的事物,使认知对象变得形象化,便于人们把握事物的特征,更好地认知和理解新事物、新现象。

五、结语

道教是根植在中国土壤的本土宗教,其融合了先秦道家学说、民间信仰崇拜建立的体系,可见道教文化对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分量和价值。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道教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且深刻的,涉及宗教、历史、哲学、语言、文学、艺术,甚至医学、化学等方方面面。道教词语作为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对道教词专门用语泛化现象进行探究,揭示道教专门用语向普通词语跨域泛化的途径和动因,找到道教语言与汉语词汇之间交融和语义演变的方式,不仅有助于词汇演变的研究,还能通过外在的语言符号更深入地了解其承载的道教文内涵及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注釋:

①本文用例均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

参考文献:

[1]闵智亭,李养正.道教大辞典[K].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2]王进红.词义的泛化[J].语文学刊,2010(02):86.

[3]刘大为.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J].汉语学习,1997(04):33-37.

[4]郭武.丘处机学案[M].济南:齐鲁书社:2011:388-389.

[5]王充.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小组,注释.论衡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410.

[6]魏伯阳.袁仁林,注.古文周易参同契注(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5:38.

[7]惠洪.冷斋夜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5:5.

[8]葛洪.王明,校释.抱朴子内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猜你喜欢

动因途径
清、民国木薯在广东的引种推广及其动因初探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人力资源流动的动因与对策探讨
“很X单很Y双”的构式义及认知动因
医保基金“可持续”的三条途径
疑问词“怎么”句法功能的演变及其动因
分级诊疗有三个可行途径
舟山六横话中“官”语法化的修辞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