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萧规曹随:萧何与曹参之比较研究

2017-02-23朱莉丽

文教资料 2016年29期
关键词:萧何

朱莉丽

摘     要: 萧何和曹参是楚汉战争中刘邦集团的核心人物,对变幻莫测的战局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力。这两个人虽然处于同一个利益集团,同为那个时代的佼佼者,却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在对萧何和曹参的比较过程中,作者依照《史记》、《汉书》中的相关记载进行细致分析,从三个方面做出比较,以体现出这两个人的同中之异。

关键词: 萧何    曹参    萧规曹随

中国历史上发生的战争不计其数,楚汉相争无疑是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除了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时局;田园荒芜、白骨遍野的现实;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结局之外,那些身处乱世却自强不息的英雄无疑是一颗颗点亮这场战争的璀璨明珠。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阐述身处于那个动乱年代的两个成功者——萧何与曹参,分别是这两个人的功绩比较、两人与君王关系的比较及对这两个人之间关系的探讨。

一、萧何与曹参的功绩比较

在功绩方面,他们都是功勋卓著的,都是出将入相的人物。不同之处在于,萧何功在谋略而曹参成在战功。萧何长于出谋划策,安集后方;曹参善于驰骋沙场,攻城略地。

(一)谋臣萧何

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一。刘邦曾说:“运筹策帏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①由此可见刘邦对萧何的评价之高。在辅佐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萧何主要有三大功:

第一,公元前206年刘邦占领秦都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后来,等到刘邦为汉王时“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②。萧何的这一举措,不仅在战争中有助于刘邦战胜项羽,而且在取得天下后,对汉朝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都有很大的帮助。由此可见萧何的智慧,远见卓识。

第二,刘邦为汉王时,以萧何为丞相。萧何向刘邦举荐了韩信,并且使韩信成为刘邦对战项羽的军事行动中的主要指挥者。在韩信逃离刘邦之处,打算另投他人时,是萧何月下追回了韩信,并且极力向刘邦推荐,刘邦才择良日,斋戒,设坛场,非常庄严隆重地拜韩信为大将军。若是没有萧何的力荐,韩信就成不了大将军,就无从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对于楚汉相争的结局而言,韩信至关重要。若是没有韩信,刘邦与项羽究竟鹿死谁手,还很难确定。可以说韩信最终选择帮助刘邦,成为楚汉之战中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的关键。由此可见萧何是慧眼识英雄。

第三,镇守后方,不绝粮道,及时给前方作战部队补充粮草和兵员。“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镇抚谕告,使给军粮。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可以说刘邦出征在外,萧何就是大后方稳定的保障。“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③。在激烈的战争中,萧何不但使关中、巴蜀地区稳定,而且将这些地方变成作战的根据地,保障前线汉军的粮食供应和兵员补给。由此可见,在刘邦作战失利时,萧何及时地补给、支援是汉军得以重整旗鼓的重要保障。

(二)武将曹参

在汉朝开国诸将之中,曹参的军功相当了得。自从他跟随高祖刘邦起兵以来,走南闯北,戎马倥偬,枪林弹雨,出生入死,许多重要的战役都可以看见他的身影,立下了“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侯、御史各一人”④。赫赫战功,为西汉政权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史记》和《汉书》中,司马迁和班固如平叙一般,记叙着曹参的一次又一次战功:

“其后从攻东郡尉军,破之成武南。击王离军成阳南,复攻之杠里,大破之。追北,西至开封,击赵贲军,破之……”“参将兵守景陵二十日,三秦使章平等攻参,参出击,大破之……”“高祖三年,拜为假左丞相,入屯兵关中。月馀,魏王豹反,以假左丞相别与韩信东攻魏将军孙遬军东张,大破之。因攻安邑,得魏将王襄。击魏王于曲阳,追至武垣,生得魏王豹”⑤。诸如此类的战绩描写在曹参传中随处可见,由于他参加过的战役太多,以至于作者没法突出地具体写他的一场或几场战斗,只能如记叙流水账一般平实描述,但是这些累加在一起,就有非常震撼的效果。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强烈气势足以显示出曹参无可取代的显赫地位。

汉初,曹参为齐国相。“以齐相国击陈豨将张春军,破之。黥布反,参以齐相国从悼惠王将兵车骑十二万人,与高祖会击黥布军,大破之”⑥。身为齐相,曹参不但协助中央平叛,更将战乱之后,百废待兴的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曹参刚一到齐国,就采取“入乡随俗”的办法,招来当地人才共商治理之道,最后听从道家人物盖公的主张“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后因相国萧何去世,曹参凭借战功多,能力强,能服众继任相国之职。

二、萧何、曹参与君王的关系比较

“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伴君如伴虎,面对复杂又凶险的境遇,萧何、曹參各自用了不同的方式化解危机:

(一)萧何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汉王多次派使者慰劳丞相。鲍生对丞相说:“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萧何听从他的建议,立刻将自己的子孙昆弟中凡是能参军的都送到前线汉军队伍中,其结果是“汉王大悦”。

汉十一年,高祖刘邦在外征讨陈豨,听闻吕后用萧何计除掉了韩信,于是派使者“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群臣都来祝贺他,唯有召平替萧何担忧,他对萧何说:“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于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悦。”萧何认可了他的意见,立刻将家私送至前线,支援汉军,其结果是“高帝乃大喜”。

汉十二年秋,黥布起兵造反,高祖刘邦亲自征讨,多次派遣使者問萧何在干什么事。此时萧何正在全力整治百姓,支援前线汉军,这时有一个门客对萧何说:“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汙?上心乃安。”⑦于是萧何从其计,自毁声誉,强卖百姓的土地,致使百姓上书高祖刘邦,刘邦令萧何“君自谢民”。萧何却趁机建议刘邦将皇家园林赐给百姓。于是刘邦大怒,下令将萧何逮捕入狱。萧何用自毁声誉的办法让刘邦抓住了自己的一个把柄,让这个高高在上的帝王有了一个对自己实施惩戒的机会,既向帝王体现出了自己的弱势地位又让君王有了一次巩固皇权威严的机会。最后,刘邦释放了萧何,萧何光脚入宫拜谢。刘邦因而自我解嘲加以安抚:“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也。”这就是一个帝王对待亲信大臣的态度。

萧何与刘邦之间的君臣关系属于功高震主型。作为君王,时刻担心功臣反叛,作为臣子,时刻担忧被君王灭族。如上所述,说明了君对臣的猜疑。化解这种微妙关系臣除了要主动示弱之外,还要不贪功名利禄,不恋权势地位,处处示君以忠心,方可化解君王的疑虑。一个臣子一旦让君王感到驾驭不了了,那么离灭族就不远了。萧何聪明地退让到君王可以驾驭的范围之内,所以得以善终。

(二)曹参

汉高帝六年十二月,有个叫田肯的人,为高帝分析全国政治地理形势。他说:“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渤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故此东西秦也。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矣。”⑧这个分析得到了高帝的赞赏。田肯的分析确有道理,当时的中国,若在关中建都,则齐确是首都地区以外最重要的战略地区。于是刘邦封长庶子刘肥为齐王,以曹参为齐相国。刘肥年轻无经验,实际上刘邦是把齐国交托给了曹参。齐七十城,是个广阔富饶且重要的地方,刘邦将这里交给曹参来治理可见他对曹参的信任。

曹参战功赫赫,“平阳侯曹参身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这个野战之“功最多,宜第一”的人却不是刘邦心中的第一。刘邦心中的头号功臣是萧何,这不仅仅是他心中所想还表示出来,认为这些以攻城略地立功的武将只是“猎狗”,而谋臣萧何则是“猎人”,所以在他的心中,萧何第一,曹参第二。而且这种思想在刘邦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是坚定不移的。不论群臣怎样争论,自始至终他都是坚持这一点的。

由于曹参不是刘邦心中的第一重臣,因此反而不被刘邦重点提防。在刘邦心中,曹参是在可以驾驭的范围之内的大臣,否则就不会不顾群臣的意见硬把萧何排在第一位。如果说刘邦心中忌惮他的话就不会那么直白地表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而要进行多次试探。正是因为曹参的内敛、沉稳、不张扬才使得刘邦没有对他采取打压的措施,才使得他能够继任相国之职,寿终正寝。曹参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始终将自己置于君王的驾驭范围之内,不做张扬的事,不争夺虚名,全力做好分内之事,因此平安地避开了君王的猜忌,躲过了灭族的风险。

三、萧何与曹参之间的关系

(一)萧规曹随

萧规曹随,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章实行。此成语比喻后一辈的人完全依照前一辈的方式进行工作。

萧何还在病中的时候,惠帝问他谁可以继任为丞相,萧何举荐了曹参。惠帝二年,萧何去世。曹参得知这个消息,立刻叫人准备行装,自言“吾将入相”。果如其言。曹参继任相国是众望所归的。首先,曹参是最早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元老级人物,属于丰沛集团核心领导人物之一,深得刘邦和吕后的信任。其次,曹参能力强,战功多,能服众。不论是跟随刘邦打天下还是协助齐王治理齐国,都干得十分出色。

一般来说“新官上任三把火”,首先要烧掉前任的所作所为,借以显示自己的高明,同时树立威信。但是曹参却对前任的政策、政令全盘接受且一丝不苟地继续执行。这连惠帝都难掩疑惑,并且向曹参询问。“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⑨曹参当了三年相国,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⑩曹参之所以因袭萧何旧制,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大汉开国之初,立国未稳,各种不利因素还存在,国家发展需要的是稳定的社会环境。曹参继续推行前人的政策,推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有利于国家正常运行,避免了不必要的波动,而且让百姓得到了休养生息。这不难看出曹参的高瞻远瞩、远见卓识。他的这一行为,不但有利于当时的国家稳定发展,还为自己赢来了“萧规曹随”的美誉。

(二)对两人之间有“郤”的看法

据史书所载“曹参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参始微时,与萧何善”。指出两人在未发达时是好友,说明两人是性情相投、性格相像、惺惺相惜、互相了解的。“及为将相,有郤”,初时的好友,等到各自功成名就之后,当初的那份“善”就渐渐消退,变成了“郤”。我认为,人与人之间意见不同是很正常的,因为每个人的想法都会不同,即使关系再好的人也不会有完全一样的想法,也会产生分歧。手握重权的人,如萧何和曹参,这类人往往有很多大事在等待他们做出决定,所以他们必须刚毅果断。这种行事作风往往会在彼此之间产生矛盾,所以我认为他们之间产生的“郤”不是针对对方的,而是就事论事,不涉及别的方面。至于“何素不与曹参相能”,我认为这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很早就相识的两人在做事情的时候是完全不担心对方的,这是相互之间充分信任的结果。

萧何是一个有远见、有智谋、有很强治国能力的人,曹参也是一个战功显著、军事能力突出同时又有着杰出治国能力的人。让一个本身就有能力的人心甘情愿地执行别人定下的方针政策,除了说明这些政策法规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之外,还说明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明事理、心胸开阔、极有自知之明的人,是一个真正有才有能力之人,有着宰相的度量。

君子之交理当如此,他们彼此了解得很透彻,视对方为知己,充分相信对方,说明这两人均是性格光明磊落之人。虽然有看彼此不顺眼的时候,却实事求是,就事论事,凡事公正,不涉及私人看法。两个这样的人之间如果有郤,那么应该是纯粹的良性竞争,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钩心斗角,你争我夺。有竞争当然就会有隔阂,就会涉及自尊、颜面问题。但是他们两人之间的“郤”是君子之间的比赛,没有输赢,只有好或更好。虽会不服气对方的才气、能力,但是内心深处还是尊重对方,肯定对方能力的。

四、结语

萧何和曹参同是刘邦集团的核心人物,同处于权力中心,同是有着决策权的人物,虽然彼此之间会产生“郤”却没有因此而相互打压,反而惺惺相惜、共同进退。大汉王朝开国之初,刚刚经历过战乱的国家百废待兴,正是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的时候,而这两个人恰恰均是高瞻远瞩型的人物,均看到了这一点,又不约而同地以国家为重,为后来王朝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两人不愧为那个时代的佼佼者。

注释:

①②③⑤⑥⑦⑧⑨⑩汉·司马迁:史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381,2014,2015,2027,2028,2018,383,2030,2031.

④汉·班固.汉书.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7.

参考文献:

[1]陈改娟.论萧何的明哲保身策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报,2008,6,VOL8(3).

[2]孟宪尧,徐风.“萧规曹随”的启示.吉林日报,2006-7-22,第007版学习实践.

[3]赵文润,郑世敏.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与萧何之比较研究.汉中师范学院报,社会科学,1996,VOL14(3)(总第47期).

[4]葛亮.曹参与无为而治.江西社会科学,1996(9).

猜你喜欢

萧何
史记故事(5)
邵平献计
好朋友就是相爱相杀
好朋友就是相爱相杀
萧何官居高位有四招
萧何“自污”的政治游戏
萧何:副手中的高手
萧何的“二把手”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