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烟雨汴梁

2017-02-23何敬平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7年2期
关键词:汴梁苏辙赤壁

何敬平

苏轼的一生,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有“西北望射天狼”的气魄,有“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智慧,有“河东狮吼”的诙谐,有“明月几时有”的儿女情长,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酸楚,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多情,有“寂寞沙洲冷”的孤寂,有“人生幾度秋凉”的失落,也有“诗酒趁年华”的超脱……

但汴梁这个地方,是他的政治舞台,是他无论如何也绕不开、逃不掉的地方。

1037年,苏轼出生于眉州,与弟苏辙受家父苏洵严厉管教,饱读诗书,听母程氏讲授《汉书·范滂传》,奋发有当世志。师为天观道士张易简,闻欧阳修、梅尧臣当时文坛盛名,不及弱冠之年便立“致君尧舜之志”。

1056年,他与弟苏辙随父赴汴梁应试礼部,兄弟同科进士及第。苏轼应试之作《刑赏忠厚之至论》深得主考官欧阳修赞赏,因此文出类拔萃,欧阳修为避嫌,将其列为第二。也因杜撰皋陶三杀帝尧三不杀典故,策论言辞过激,在朝廷掀起轩然大波。当朝文宗欧阳修对苏轼厚爱有加,助其摆脱困境,并谓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遂将废除太学、改革文风、革新吏治之大业寄托于高徒苏轼。苏氏父子三人名震京师,按常理当可授予兄弟二人高位。不料母程氏卒于眉山,回乡丁忧三年。期满回京,苏轼参加制科考试,中第三列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官西疆凤翔府签判,未能在京城汴梁任职。

1061-1064年,他任职于凤翔,安流民,疏浚东湖,阻西夏进犯。大旱之年为民祈雨成功,作《喜雨亭记》。其间曾罢官,赴长安,游骊山。《凌虚台记》、《石鼓歌》、《太白山早行》、《王维吴道子画》等诗文名篇作于此。

1065-1070年,苏轼入仕汴梁之梦终得实现,判登闻鼓院,直史馆。妻王弗、父苏洵相继过世,返乡丁忧。期满还朝,任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是年,王安石新法始行。

1071年,苏轼上书神宗,针砭王安石新法弊病,被贬杭州任通判,作《吴中田妇叹》、《山村五绝》等诗,反映民间疾苦,有讥讽朝政之意,为“乌台诗案”埋下伏笔。所作“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为赞美西湖之绝唱。后知密州,主政一方,抗大旱,灭蝗灾,为民请愿,减免赋税,深得民心。闻西北边陲遭西夏侵扰,却无法亲赴前线,卫国戍边,特组织一次狩猎行动,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抒发报国之志。作《江城子·记梦》,悼念亡妻王弗。重修超然台,作《超然台记》。中秋月圆之夜,想念弟苏辙及离去的亲人,把酒对月吟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前生后世再无中秋之词。

后来,他改知徐州,亲率军民全力抗洪,保全徐州。修放鹤亭,并作记。苏轼实干加巧干,政绩显赫,令朝廷赞赏,欲重新重用苏轼。

1079年,苏轼这次再回汴梁城,可不是提拔重用之类的好事,而是牢狱之灾。他因遭御史李定、舒亶等人嫉妒,用鸡蛋里挑骨头之功夫,通过断章取义之手段,在诗文中找出诽谤朝政之意,强加罪名于对苏轼,将其在湖州逮捕并押送至汴梁。在御史台监狱关押四个月,受尽非人折磨,命悬一线,生死难料。因北宋有不杀士大夫规定,加之弟弟苏辙及正直人士仗义相救,苏轼免于一死。乌台诗案,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黑暗的一幕,是汴梁给苏轼留下的最最深刻的一道伤痕。

1080-1085年,自御史台出狱后,苏轼以犯官身份从汴梁来到了黄州。在黄州,躬耕东坡,筑雪堂,“东坡居士”称号由此而来。酒醉后写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感慨人生漂泊不定。他两游赤壁,写下《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从此,赤壁不再单单是周郎的赤壁,而成为了东坡的赤壁。武赤壁成为了文赤壁。苦雨萧瑟的寒食节里,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菜叶子,破灶台里烧着潮湿的芦苇,他用沉郁苍凉的笔墨挥就两首《黄州寒食诗》,不料这一诗稿竟成天下第三行书,在群星璀璨的中国书坛熠熠生辉,东坡书名位列宋四家之首。后迁汝州团练副使,居常州,曾游庐山,作《题西林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堪称庐山双绝。

1086-1089年,从常州到登州,又从登州到汴梁,苏轼一步步又重回汴梁,他的官职也一路扶摇直上,他的仕途也似乎要平步青云了。但新旧党派争斗的漩涡从未停歇,且愈演愈烈,苏轼遭两面夹击,左右为难,便自请外调,离开这是非之地。

1090年,在暂别汴梁躲避是非的这一年里,苏轼又来到了阔别十五年的杭州,当了杭州的一把手。他没有沉浸在杭州的湖山烟雨中,发挥了他天才工程师的天赋,疏浚西湖,修建苏堤。西湖十景中,有“苏堤春晓”和“三潭印月”两景出自苏轼之手。西湖能成为天下第一美湖,苏轼当功不可没。

1091-1093年这段时间里,苏轼又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曾先后知颍州军州事、扬州军州事。北宋的西北边陲又遭西夏侵扰,国运告急,朝廷以兵部尚书将苏轼召回。他运筹帏帷幄,决胜千里,成功化解了国难。后晋升为礼部尚书,至此他做到了一生中最高的职位。

1094年,世事真如一场大梦!这次加害于他,让他远走汴梁的竟然是他的同年好友章惇。从三品高官到九品芝麻官,一落千丈;从最北端到最南端,一去万里。这漫漫风雨长路,对一位已过花甲之年的老人是何等残酷?且这一去,真不知何时再归。在惠州,他也想到可能再也回不到汴梁了,写下“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聊以自慰吧!曾经的好朋友真是够绝的,大陆的最南端也不行,还要将苏轼流放海外,让其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

1101年,汴梁传来了好消息,徽宗即位,要恢复被贬逐的守旧派官员名位。苏轼也得以特赦,渡海北归。他还能不能回到汴梁,甚至能不能魂归故乡,他自己也不清楚,只能听天由命了。北归之路走了半年,梦想的脚步就永远停在了常州。

没有哪一座城市能够让苏子与之纠结缱绻一生?也没有哪一座城市能够让苏子爱恨交加?

惟有汴梁!也惟有汴梁。

责任编辑:蒋建伟

猜你喜欢

汴梁苏辙赤壁
孟子何以行此:苏辙之问与宋代治道之争
苏辙晚年诗中“老卢”为谁?
张择端:汴梁的天际线
谈《盛世·汴梁》的“学科融合”法教学
苏辙: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一种什么体验
鏖战赤壁(下)
鏖战赤壁(上)
汴梁姑娘
浅谈苏辙的诗歌创作特点
诗词楹联中的汴梁龙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