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州梆子戏蒋门唱腔在地方高校的传承模式探究

2017-02-23刘维艳

艺术评鉴 2016年23期

刘维艳

摘要: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徐州梆子,以枣木梆子作为打击乐器,其唱腔、音乐的节奏与速度由一副鼓板和梆子指挥控制。徐州老百姓习惯称之为"大戏"。目前,徐州梆子戏与全国许多地方戏一样面临相对的生存困境,仅存的蒋门一脉传承现状不容乐观,本人通过所在的徐州工程学院开设地方戏曲课程任课方式,将蒋门传承人请进学校课堂,在传承唱腔的过程中,就传承模式产生一些思考,以期为对这一亟待解决的传承难题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徐州梆子 蒋门唱腔 传承研究

徐州梆子戏起源于明末清初,是具有浓郁徐州区域特色的戏曲表演艺术,一直为苏北地区人民群众所喜爱,唱腔具有铿锵大气、行腔酣畅,又不失清雅柔婉、细腻含蓄的艺术特点。目前,徐州梆子戏与全国许多地方戏一样面临相对的生存困境,仅存的蒋门一脉传承现状不容乐观。通过本人的调查了解,除了面对外在生存环境不佳外,唱腔传承的缺失是主要内因。目前,本人所在的徐州工程学院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及传承作为高校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突破口,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科研工作,成为我校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一大特色。艺术学院音乐专业便依托学校“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这一研究基地与交流平台开设了《地方戏曲》课程,本人在任课过程中便将蒋门梆子引入课堂,从而在传承模式与途径方面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加强蒋门唱腔在地方高校专业传承实践模式

专业传承即为在徐州地方高校音乐专业领域,由音乐专业教师实施教学任务,将蒋门梆子戏引入音乐专业学生课堂,将徐州蒋门梆子作为重点欣赏学习内容,为蒋门梆子的传承发展做贡献。

(一)将蒋门传承人请进高校课堂

把蒋门艺人请进音乐专业学生课堂,是蒋门梆子面向高校专业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承方式,上课模式采用1+1的授课方式,即主讲教师和蒋门传承人共同完成授课,在采访中本人了解到,以上几位传承人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几乎所有的传承人都不会编写唱腔曲谱。比如传承人蒋云霞老师并不识字识谱,在梆子戏理论方面的讲解,如旋律的分析讲解、板式的变化方式、音乐唱腔的乐谱分析、方言唱词的含义注释,就需要专业老师承担。传承艺人只需把唱腔及身段表演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技能感受在先,理论学习在后的学习方式,先掌握唱腔与身段表演的学习,再将所学唱腔音乐唱词记录整理,然后加以分析,在感性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学习。

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配合蒋门梆子传承艺人立足戏曲专业角度制定相关教学内容,在大纲、教材、教法、考核等方面制定完善的教学体系,利用1+1教学模式讓学生系统掌握戏曲唱腔演唱的正确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徐州蒋门梆子唱腔演唱风格及徐州地方方言基本特征。

(二)将蒋门梆子音乐创作课程引进高校课堂

相对于唱腔传承的缺失,蒋门梆子戏音乐创作方面传承的形势更为严峻,培养专业创作人才已经迫在眉睫。中国民间戏曲的唱腔传承方式多以口传心授,师傅逐字逐句的将唱腔教授给徒弟,向来无音乐谱面保留,现今,受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徐州蒋门梆子传承人骤然减少,许多纯正的蒋门梆子音乐唱腔已经难以听到。特别是完整版的蒋门梆子传统剧目《四大征》戏、《四大铡》戏已是难觅踪迹。根据本人了解,已在江苏省梆子剧院退休的董瑞华老师,是徐州市为数不多的戏曲专业作曲家,从事徐州梆子戏作曲工作也已近三十年,编写作曲的剧目达四十余部,对蒋门梆子音乐创作十分擅长。目前,董瑞华老师在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担任音乐写作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从专业角度让学生了解徐州梆子戏曲音乐唱腔、板式、音乐的特点,在教授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梆子音乐的戏曲旋律创作以及乐队编制与配器方法进行系统学习,为蒋门梆子戏培养专业音乐创作人才。

二、鼓励教师在科研上对非遗项目的研究

教师作为非遗传承课堂的主体,是非遗传承课堂的开发者、设计者、实施者与跟踪者。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从事相关非遗研究的教师主要为人文、艺术、体育等专业。这些教师对非遗传承教学有着直接的影响,并在研究方法上有着丰富的经验。

(一)教师非遗项目科研

高校教师从事非遗课题项目的研究,是高校非遗传承得以持续有效实施的保障,也是非遗传承保护的高级阶段。首先,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进行田野采风工作,走访蒋门传承人,收集整理他们的口述史,并对传统的蒋门梆子唱腔进行收集,加以整理,对广泛流行于民间的蒋门梆子音乐形式以及组成元素进行分析和概括陈述,其次,是把蒋门梆子科研成果落实于课堂教学。并把蒋门梆子戏传承保护的相关理念应用到教学实践,促进了蒋门梆子保护在校园里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教材编写

目前徐州地区高校并没有专业系统的地方非遗戏曲教材,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本人在《地方戏曲》课程的教授时,采用的是自编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本人把蒋门梆子融入徐州梆子戏单元,把蒋门梆子的起源演变、唱腔特色、剧目种类、服饰脸谱、传承现状做重点介绍,学生通过文字介绍对蒋门梆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通过将蒋门梆子进教材的实践,扩大了蒋门梆子的宣传途径。

三、发挥学生在非遗中的传承作用

高校大学生作为非遗传承主力,是非遗校园传承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在学校的引导下,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参与徐州蒋门梆子的传承保护工作。

(一)参与社会实践课题研究

高校学生每年都有参与申报课题项目的机会,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每年都设立多项社会实践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2-2014年期间,艺术学院音乐专业李巧娜、高炽灵等多名同学跟随本人走访徐州梆子各个剧团,采访民间艺人,多次观看蒋门艺人排演剧目,对现有的关于徐州蒋门梆子发展的文字、图片、音像进行大量搜集整理,掌握客观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对艺人口述资料进行整理,对唱腔乐谱进行分析,从理论上对蒋门梆子有了较高层次的认识。2016年艺术学院音乐专业学生李雯、江雪丽申报的项目《邳州地区徐州梆子艺人现状调查研究》获批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目前此课题组已经去邳州进行过实地考察,掌握邳州地区梆子艺人资料、主要唱腔及乐队曲谱,正在做全面的分析与整理。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及课题项目研究,可以激发大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二)参与徐州梆子戏的排演工作

每年江苏省教育厅有多项大学生的文化艺术活动及展演赛事,高校可以利用这样的活动排演非遗戏曲曲目。2013年12月艺术学院高炽灵、李巧娜、董洁等多位同学排演的徐州梆子戏《闹重阳》参加了江苏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校外研究基地“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非遗项目汇报演出,演出筹备期间学院老师请来省梆子剧团演员李先锋老师对演员进行指导,从专业角度对学生传授梆子戏的吐字行腔、情感表现及各种表演常识。学生更深层次的领悟了徐州梆子戏的魅力。此次演出受到专家的一直好评。

(三)参与梆子戏方向的毕业论文写作

毕业论文是高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文章,是大学生毕业前从事科研的理论研究形式,也是在专业教师理论指导下取得的科研成果。由于蒋门梆子民间艺人多数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许多艺人根本不会识谱,整体缺乏记录整理能力,这也是许多民间剧目逐渐消失的原因之一。而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的继承者,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具备民间艺人缺失的上述能力,论文指导教师积极引导音乐专业学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激情与热情,激发其社会责任感,从论文选题方向上引导学生倾向对非遗研究,并从传承的角度出发,利用专业优势,引导大学生对民间蒋门梆子戏进行发掘、整理、研究、保护、传承,积极开展研究性指导活动,扩大徐州梆子的传承范围。

四、将蒋门梆子戏列入地方高校公共课程体系

目前,徐州地方许多高校大学生对本地区传统的徐州梆子戏缺乏了解,甚至本土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戏也是一无所知,这也是直接影响这一传统戏曲剧种传承的主要因素。当下,就本人了解,徐州地区几所高校均已将戏曲鉴赏课纳入公共课程体系,这让学生在学习全国的代表性剧种的同时,可以将苏北地区有代表性的徐州梆子戏做一详细了解,从而对传统徐州蒋门梆子戏特色对大学生细致介绍,另外,将蒋门传承人聘请至学生课堂,与学生互动,面对面将蒋门代表性的特色唱腔传授给学生,这不仅扩大了蒋门梆子的传承范围,还能使大学生了解地方区域特色文化,并提高自身艺术素养。

五、发挥高校校园戏曲剧社作用

近几年来,徐州工程学院已经举办三次戏曲艺术进校园活动,请徐州梆子剧团演员来校进行演出活动,并开设讲座,讲解梆子戏的行当划分、唱腔特色、服饰特点等,这也涵盖徐州蒋门梆子特点。剧团在高校的展演不仅幫助了学生学习戏曲文化知识与技能,而且还积极引导学生感受民间戏曲音乐文化艺术的内涵魅力,并且更加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另外,大学校园的学生社团在学生生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学校都有相关的戏剧社或戏曲社团,许多学生都是学生社团的其中一员,这些社团组织将蒋门艺人请进校园,精选优秀经典剧目唱腔进行排演,从大学生的角度进行剧本编写与音乐创作,并激发学生从兴趣引导,让徐州蒋门梆子走进大学生校园,走进青年人的生活,将徐州蒋门梆子扎根于学生之中。

参考文献:

[1]李爱真.吴跃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