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县级医院行经额锥颅置管引流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观察〔1〕
2017-02-23朱福彬廖振华李剑平
朱福彬,廖振华,李剑平
(兴国县人民医院,江西 兴国 342400)
基层园地
基层县级医院行经额锥颅置管引流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观察〔1〕
朱福彬,廖振华,李剑平
(兴国县人民医院,江西 兴国 342400)
目的:探讨经额锥颅置管引流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5年3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8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颞部入路微创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额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 周、2 周、3 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8.24%,高于对照组的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尿路感染、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高血糖及心率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88%、5.88%、2.94%、8.82%、2.94%,均低于对照组的14.71%、20.59%、11.76%、14.71%、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额锥颅置管引流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经额锥颅置管引流;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高血压脑出血为临床常见重症疾病,具有起病急、预后差等特点[1],且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临床数据显示,高血压脑出血非手术治疗患者死亡率为40%~70%[2],而经手术治疗后存活的患者中,多数伴有严重后遗症,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为进一步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选择我院68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8月—2015年3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8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 例。对照组男22 例,女12 例,年龄42~75 岁,出血量25~80 mL;丘脑内囊型出血13 例,壳核外囊型出血10 例,脑叶出血6 例,小脑出血5 例。观察组男21 例,女13 例,年龄44~76 岁,出血量25~82 mL;丘脑内囊型出血12 例,壳核外囊型出血11 例,脑叶出血5 例,小脑出血6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调整血压、预防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基础性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传统颞部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则采用经额锥颅置管引流治疗:首先进行准确定位,在采用CT定位的基础上,联合软尺、直尺及直角卡尺等辅助手段,将血肿轴位侧部额顶进行投影。复合麻醉后,以血肿最大长轴从前额入路,行0.3 cm切口,后于硬膜刺破后依照血肿位置置引流管;将末端加长并延伸至血肿长径的远端,并于1.5~2.0 cm处建立软通道。引流管为盲端带 180°两个侧孔、直径为 3~5 mm、长为20 cm的硅胶管,外接引流装置 (带引流滴壶),放置位置位于耳平面上5~20 cm,可观察引流情况,防止引流液的逆流,并能部分调节血肿腔内的压力。术后 6~12 h后通过三通阀注入3~10 万U尿激酶溶入等渗盐水5 mL,液化血凝块每日1~2 次。CT检查,动态观察血肿变化(见图1~图2)。
根据血肿液化引流程度,逐渐拔出引流管,通过受压脑组织的膨胀、复位过程,挤压经尿激酶液化的血肿,使液化的血肿经引流管的侧孔排出颅外,达到血肿清除与脑组织复位同步进行的目的。引流管可随脑组织复位而轻微改变方向,影响脑组织复位,无切割脑组织作用,通常2~6 d可有效清除血肿,且液化引流过程中没有发生再出血。
1.3 观察指标[3]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统计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周、术后2 周、术后3 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评定标准[4]
图1 术前高血压脑出血CT影像图
图2 术后高血压脑出血CT影像图
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治疗效果,主要包括患者意识、言语、水平凝视功能、上肢肌力、下肢肌力、手肌力、面瘫及步行能力等方面,满分为45 分。0~15 分为轻型,16~30 分为中型,31~45 分为重型。
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肿彻底清除,且恢复日常生活能力,病残程度为0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以上,可视为显效;治疗后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肿有效清除,恢复部分生活能力,病残程度1~3 级,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5%~89%,视为有效;治疗后无明显改善或进一步加重,视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手术治疗前,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周、2 周、3 周,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无效4 例,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无效 10 例,总有效率为70.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尿路感染、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高血糖及心率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例(%)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3 讨 论
高血压脑出血为神经内科临床常见疾病,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临床研究表明,造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的原因主要为:首先是在受到出血因素的影响下,脑内神经解剖结构产生原发性损伤;其次是出血会造成脑组织局部血流改变及血肿占位,从而引发颅内压升高或脑疝等继发性脑损伤[5]。
从上述分析来看,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治疗应以清除脑部血肿并缓解脑组织继发性损害为主要原则,从而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传统颞部入路手术是临床以往常用的血肿清除手术方法,该类型的手术治疗通常情况下需要在插管全麻下进行,手术时间长且术中出血量较多,对患者脑部组织造成的损害相对较大,且存在着引发多种并发症的可能性,治疗效果并不理想[6]。经额锥颅置管引流是临床新型微创手术的一种,同传统的手术方法相比,在县级医院开展主要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手术根据CT片定位,方法简单,定位精准,且便于避开功能区,对脑组织损伤小,后遗症及再出血发生少,且CT显影并不存在伪影干扰;第二,手术采用软通道引流管,有效减少了引流管对患者脑血管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利于再出血的预防;第三,于术后采用三通阀进行引流袋连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密闭性,且操作简单便捷,愈合后不会留下明显瘢痕。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经额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高血糖及心率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经额锥颅置管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显著。
[1]万鹏,肖鹏,郭盛.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锥颅立体定向软通道置管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比较[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7):39-40.
[2]孙晟.微创钻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112 例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28):4 975-4 976.
[3]苏里,张春阳,张震军,等.不同外科方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0,26(5):62-64.
[4]陈维杰,张俊功,徐厚池,等.立体定向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中少量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8):1 026-1 028.
[5]颜杰浩,于长久,王莉,等.高血压脑出血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对比研究[J].广东医学,2011,32(20):2 680-2 682.
[6]吴俊波,杨杰.小骨窗与常规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比较[J].当代医学,2014,20(29):36-37.
(本文编辑:张红)
1671-8631(2017)01-0067-03
朱福彬(1979— ),男,江西省兴国县人,学士学位,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
R651.1
B
2016-10-19
〔1〕本课题为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
文章编号:1671-8631(2017)01-006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