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外语创新人才中西文化意识培养模式探究

2017-02-23姚晓盈

关键词:外语人才语言

姚晓盈

(河南工程学院 外语学院 “一带一路”建设与外语高端人才协同培养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1)

高校外语创新人才中西文化意识培养模式探究

姚晓盈

(河南工程学院 外语学院 “一带一路”建设与外语高端人才协同培养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1)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也是最核心的部分。创新型外语人才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高效方法,才能为社会产生更大的经济和人文效益。从课程设置、第二课堂、学生情感准备状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英语语言文化和人文特色等方面,对高校外语创新人才中西文化意识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创新;外语专业;文化意识;培养模式

创新和创新人才,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那么什么是创新人才呢?衡量一个人是否是创新人才,不在于他的职业、学历和地位,而在于他是否能够善于学习和发现,勇于探索和实践,并取得卓越的创新成果。我国著名学者黄楠森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人学》中提到,创新人才所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是:缜密的创新思维、自觉的创新意识和优秀的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创新人才是那些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获得卓越创新成果的、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人。外语创新人才要实现技能和学科的统一,要具备单科型和复合型人才特质,要实现应用型和研究型的完美结合。创新性英语人才的核心是英语人才,不管是复合应用型还是单科研究型的。高校英语人才的培养要因地制宜,根据具体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进行办学,要实事求是,打造出科学合理的创新型人才。

1 培养创新人才的意义

人的创造性和创新人才的发展和培养这一命题,在新的时代被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人的本质属性是创造性,人的创造性发展是人的发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作为实践的主体,通过不断的开拓进取和长期的实践积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恩格斯认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当属人类的思维精神,其中创造性思维更是人们智慧的核心和最高表现。人们的发展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而在多样性基础上的差异性的培养,是创造性,它是人的能力和人性发展的最根本表现。

人类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离不开知识的创新,知识的创新是生产力发展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随着知识技术的发展,劳动产品的技术含量逐步提高,科学技术为国民经济总产值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科技的发展以知识的创新为支撑。在当今国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局势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需要知识创新的推动,能否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以实现高科技的占有份额,是各国进行竞争和发展的关键点。在中国,创新人才和知识创新尤为重要,它是现代化进程的必备因素,是立国之本。

2 何谓外语创新人才

外语创新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运用外语基础知识在不断的探索和发现中,积极地面对问题,运用创新的方法熟练地解决问题的特殊人才。在当代外语教学中,我们需要对外语创新人才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性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创新理念,促进外语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1]。

外语创新人才需要具备以下各方面的知识:外语专业基础知识、第二外语知识、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百科知识等。外语专业基础知识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的外语基础知识,这些外语知识是学生的必修课;第二外语知识是除了所学的外语知识外,学生另外需要辅修的第二门外语;文化知识则是指与外语相关的各国文化背景、风俗习惯、艺术底蕴等背景知识,这与一个人的艺术和文化修养密切相关,专业知识是指专门领域的相关知识,如法律知识、经贸知识、新闻知识、商务知识等。这就是“外语+专业”模式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外语专业的学生不仅对本专业的知识要有深厚的功底,还要涉猎除本专业之外的各种知识,实现外语与实际应用的充分结合。只有这样,外语人才才有可能在“外语+专业”的模式中实现突破,把外语作为一种工具,在商务、经贸和翻译等领域实现真正的创新。如果脱离了专业和外语,创新人才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外语创新人才要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他们的思维方式要不落俗套、善于求异,不循规蹈矩,思考问题要思路开阔,对问题的回答不追求单一化,尽量从不同的角度去探求问题;他们要有怀疑精神,对待事情要有自己的看法,不人云亦云,敢于挑战权威;用一种批判的视角去学习和研究前人或他人的学说;要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在不断的思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有强烈的求知欲,不断地汲取各方面知识,集思广益,兼容并包,在知识的海洋中始终把持强烈的好奇心,这是他们进行外语创新的内驱力。创新型外语人才的这些品质非常重要,在尊师重道的中国,求同存异、循序渐进和独特的思维等品质,对于创新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文秋芳认为,创新型英语人才是具备创新素养的英语新型复合人才。首先,创新型英语人才是优秀的英语人才,这是最基本的。同时还要有广泛的知识结构,这是外语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然后再加上必要的创新素养,对知识标新立异,有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2]。在她看来,创新型外语人才所具备的创新素养应包括3个方面: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创新精神是要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对新知识的求知欲,要有怀疑的精神。这种求新、求异的精神是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是他们进行创新和突破的源泉和动力。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所具备的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熟练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大量涉猎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逐步形成。它要具备灵活性、批评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又包括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和合作能力等。创新人格是创新实践中必备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质,主要包括乐观、谨慎、事业心等。

3 如何培养高校外语专业创新人才的文化意识

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在教育方针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用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系统的教学内容,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建构,能力培养的策略系统[3]。人才培养模式的着重点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最基本内容,也是最核心的部分[4]。这一培养模式可以综合提升高校学生的整体品格,为社会培养更多协调发展的优秀人才,这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革新。

外语创新人才的文化意识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第一,课程设置方面。根据英语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可以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原有的课程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改革后的课程设置更加有针对性,可以分为核心课程和方向课程。核心课程主要是指英语语言教学的基础课和技能课;方向课程大致有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高级翻译、英美文学、新闻与传媒英语、国际商务等。这些课程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创新型人才。同时,还要增设综合素质实践课,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学生自主选择要参与的专题项目,并写出实践报告。该项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因为有些选题并非学生所学的专业领域。学生在参与自己的项目时,需要自己搜索资料、筛选和总结,这些项目可以包括:英语戏剧、英语辩论、媒体网页制作、模拟操作国际贸易往来以及电影评论与配音等。这些课程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把自己所掌握的英语知识活学活用,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设中外思想文化课程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些中外思想文化课程可以包括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传统经典和西方思想经典。在西方思想经典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西方经典的和代表性的原文,引导学生阅读和讨论被译成英文的中国传统思想经典作品,同时也要阅读和分析西方学者对这些中国传统经典作品的评析和解读。中外思想文化课程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学生的中西方文化底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有助于学生用英语进行双向文化交流[5]。此外,对部分传统知识课程进行专项课题研究,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研究和分析能力。如学生进行应用语言学专题研究时,他们可以体验分析和研究的过程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整理资料,得出结论。通过各环节的参与,学生在熟知科学研究的步骤和方法后,可以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这些研究过程的重要程度要高于结果。学生需要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查阅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并总结研究成果。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以提高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在外语教学中,第一课堂主要教授学生基本的语言知识,这些语言知识包括基本的语法规则、语言结构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三个交互的知识体系。外语学习者不仅要熟练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而且要能够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知识。学生虽然可以通过一定的课上练习来提高自己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但是这些练习是非常有限的,若要打破这种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对学生开展第二课堂训练是非常必要的[6]。作为第一课堂的延续和补充,第二课堂在教学形式上更加灵活和生动。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更充分的锻炼。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潜力,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英语语言应用氛围和环境。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是模拟情景式的,也可以是模拟交际式的。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下,学生可以充分地感受英语使用的真实语境,可以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知识和规则。语言技能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锻炼才能有所提高,第二课堂为他们提供了语言学习和训练的平台。在实践中,学生可以把已有知识和新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把知识从理论转化为应用。第二课堂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习得环境,这些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第三,学生情感准备状态的培养。这里的情感准备状态就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动机。学生的成绩与他们的学习动机是密切相关的,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动机影响或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成绩[7]。著名学者布鲁姆通过一系列的相关研究认为,情感准备状态可以直接反映相关学科的测验成绩。我们通常所说的“皮格马力翁效应”就是这种学习的情感准备状态之一。在英语教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受潜在的动机的影响。作为知识信息接受的主体,学生在这种内化力的影响下,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端正了学习态度,勇于探索,树立了学习的主体意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会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不断地接受新信息并消化、吸收和内化它们。在“乐中学,学中乐”过程中,教学效果会更加良好。“皮格马力翁效应”的应用,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由被动地灌输转化为积极主动地接受,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学习动机的形成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在一定的指向性下,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也可以持续保持下去。在面对问题时,学习动机可以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斗志。总之,情感准备状态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在兴趣的带动下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创造力。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对106名学生做过实验,这些学生被分成4组,一组学生只参加练习而不给予任何评论;一组为表扬组,每天公布受表扬的学生;一组为受批评组;剩下一组为静听组,让他们听其中两组的表扬和批评。实验证明,表扬组的成绩有明显的提高,受批评组的学生成绩有较小的提高;只参与练习不给予任何评论的一组则没有任何提高,反而成绩有所下降。由此看出,“皮格马力翁效应”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在学习动机的内化下,会更有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而不是被动地学习,这种积极的学习状态更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进步。

第四,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师生共同发展、共同协调的交流过程。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教授和传递知识的方式。教学手段的不同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教学方式要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所不同,它更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积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8]。在外语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通过各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逐步提高。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的制定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制定相关的教学内容,这样就可以保证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正是学生想学的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实际,更容易被学生学习和感知,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教学目标。

第五,要突出英语语言文化和人文特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是文化传播和进化的媒介。在高校教学中,文化的教学和传播是不容忽视的。我们知道,文化的缺失会造成学生人文素养低下、思路不开阔和创新意识不突出等问题。作为高校语言文化的必修课程,英语课堂教育不仅仅要重视语言技能的训练,还要更加重视人文教育[9]。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可以间接地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众所周知,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从古希腊、罗马神话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再到现代工业革命,这些都是人类文明历史的积淀。若把这些内容纳入到英语课程中,就可以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奠定国际化的基础。19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学家纽曼提出“要培养视野开阔的人”;牛津大学校长鲁卡斯强调“大学要培养知识面宽广的人”;20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大学要培养全面知识的人”;而美国教育学家则认为美国的大学教育不应该过分强调专业化和非智力化,而应该把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培养自由的、全面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上。由此可见,大学的教育应该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使人的精神、知识和文化修养等方面同步发展。因此,文化意识,尤其是国际化的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创造型外语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的。

4 结语

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这种创新有别于理论研究的创新,它是实际应用中的创新。在实际从事的工作中,创新型外语人才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高效方法,甚至可以为社会产生更大的经济和人文效益。比如在英语教育中,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更高效地接受和熟练掌握知识。在翻译方面,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丰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可以在英汉互译中创造性地翻译出经典译文。文秋芳强调,无论培养什么样的创新人才,知识传授、思维训练和语言学习的技能培训这三种教育的功能需要充分地发挥。在英语教学中,这三个教育的功能是同等重要的,英语的听说读写技巧的训练要贯穿在整个专业知识传授的始终,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加强训练,给学生提供更多真实可靠的语料,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逐步提高英语的感知力。学生的英语操作技能会逐步提升,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 柴改英.以外语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通识教育[J].外语电化教学,2010(9):14-19.

[2] 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 (4):12-17.

[3] 潘惫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陈厚丰,谢再根.论大学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江苏高教,1999(4):43-46.

[5] 黄振定.试论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的两人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 (4) :312- 313.

[6] 邓琪.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实践[J].重庆大学学报,2007(6):135-140.

[7] GUILFORD J P.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M].New York: McGraw-Hill,1967.

[8] 赖绍聪.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创新性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7(8):12-14.

[9] 孙有中.英语教育和人文通识教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PROBEINTOTHECULTIVATIONMODEOFCHINESEANDWESTERNCULTURALCONSCIOUSNESSFORCREATIVEFOREIGNLANGUAGETALENTSINCOLLEGES&UNIVERSITIES

YAO Xiaoying

(ResearchCenterof"TheBeltandRoad"Construction&High-endForeignLanguageTalentCollaborativeTraining,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HenanInstituteofEngineering,Zhengzhou450001,China))

Talent training mode is the most basic content and the core part of talent training.Innovative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should have their own original ideas and efficient methods to solve problems so as to bring about greater economic and humanistic benefits for society.The paper discusses the mode of cultivating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awareness for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from such aspects as the curriculum, the second classroom, students' emotional readiness,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English language culture and humanistic characteristics etc.,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tudents to carry out innovative education and guide students in actively thinking about innovative ideas and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innovation; foreign language major; cultural awareness; training mode

2017-08-20

2017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英国维多利亚小说的符号消费意识及现实价值研究”(2017BWX004)

姚晓盈(1984-),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与跨文化教学

1673-1751(2017)06-0101-05

G642.0

A

猜你喜欢

外语人才语言
人才云
语言是刀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我有我语言